文/賴曉偉
《紅樓夢》里的真相,要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誰又能料到,林黛玉一曲傷心欲絕的《葬花吟》竟然和雍正帝、乾隆帝扯上了關系!
林黛玉有感于寄人籬下的痛楚之情,在大觀園里邊哭邊將飄落的桃花用花帚掃了起來,掩埋在花冢里。
這個大觀園就是現(xiàn)在的圓明園。它是雍正帝乾隆帝的御園。

圓明園是清帝在夏天避暑的好去處。雍正帝和乾隆帝都曾經(jīng)住在圓明園讀書學習。所以林黛玉實際上是住在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家里。
但是,《葬花吟》真正和雍正帝扯上了關系的,是因為《葬花吟》中有一句詩是雍正帝寫的。
這句詩就是“半為憐春半惱春”。馮寧先生發(fā)現(xiàn)這句詩竟然出自雍正的《世宗憲皇帝御制文集》。
《世宗憲皇帝御制文集》成書于雍正八年(1730年)。在《世宗憲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六的《美人展書圖》上面竟然有這么一句:“半是憐春半惱春?!边@兩句詩只差了一個字,說明曹雪芹曾經(jīng)看過雍正的詩集。

而《葬花吟》本是林黛玉有感于寄人籬下的痛楚之吟。但萬萬沒想到,它竟然和乾隆帝也扯上了關系!
真相就在于林黛玉葬花時,脂硯齋批了這么一句:“一幅《采芝圖》,非《葬花圖》也。”馮寧先生再次指出《采芝圖》就是指清代宮廷畫《弘歷采芝圖》。
《弘歷采芝圖》是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創(chuàng)作的紙本水墨畫,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大家如果有機會的話,就去觀摩一下。

這幅圖上面繪著兩個男孩。大一點的青年,目視正前方,一手執(zhí)如意,一手輕扶梅花鹿,神情淡定的樣子。小一點的少年,頭微微上仰,打扮得像童子,肩扛花鋤,提著花籃相隨。
這兩個男孩長得很像,而他們的臉型又與弘歷登基時的“朝服像”非常接近。根據(jù)圖中弘歷題詩落款“長春居士自題”推斷,此圖畫的應該是弘歷在青年和少年時的肖像。又根據(jù)圖中梁詩正墨題落款“雍正甲寅”推斷,應當是弘歷23歲或24歲時的肖像。
筆者認為,當年將朵朵桃花收集起來,掩埋在花冢里的那個人,很可能就是少年時的乾隆帝。因為弘歷小時候曾被雍正帝賜居在圓明園的武陵春色讀書三年。
武陵春色模仿《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的意境而建,所以在這一帶的山坡和小溪畔種植了上萬株桃樹。每到陽春三月,這里到處都是紛飛的桃花和一團團的粉色,如彩霞般絢爛。乾隆帝后來在《武陵春色》詩序中說:“落英繽紛,浮出水面?;虺叵﹃?,光炫綺樹,酣雪烘霞,莫可名狀?!?/p>

想必是弘歷當年在武陵春色里用花帚將飄落的桃花收集起來掩埋在花冢里時,被“曹雪芹”看在眼中,從而寫入了《紅樓夢》。
這個“曹雪芹”就是乾隆帝的堂兄愛新覺羅·弘暟。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弘暟之父胤禎被康熙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并以天子親征的規(guī)格出征青海,討伐準噶爾部。胤禎西征之后,康熙帝把他的幾個兒子時常帶在身邊撫養(yǎng)。
康熙帝在圓明園大門南邊有一個御園——暢春園。弘暟和弘歷年紀相仿,免不了從暢春園串門進入圓明園找堂弟弘歷一起玩泥巴,一起玩葬花的游戲呢。這也是“曹雪芹”為什么對圓明園和紫禁城里面的情況這么熟悉的原因了。

更多大清宮闈秘史的解密,詳見《賴曉偉重評石頭記》。

歷史事件揭秘:林黛玉進賈府,竟是一起真實的歷史事件!

這竟是林黛玉的真面目,新紅學大廈轟然倒塌!

林黛玉初入賈府,看到的賈府正門,是清朝國門大清門!

林黛玉竟是大清皇后,在山東德州投河自盡!

賈母,其實就孝莊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