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薄拔麝懴s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白云,紅葉,山巒,小溪,蟬聲,鄉(xiāng)思,客愁…… 它們從詩中一一走出,在我的眼前一字鋪成開來。
我們一直匆匆地奔波在路上。大概都有過“居高聲自遠(yuǎn)”“無人信高潔”的境遇吧?
其實(shí)。讀詩更是讀詩中空靈、清遠(yuǎn)、淡然、靜謐的意境。你說。而每一個軀殼內(nèi),無論高貴與否,都居住著一個靈魂。
然,你是否與我一樣,更欽佩“垂穗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高潔恬靜,淡定從容的人生觀呢?

就像院外那一排排玉蘭樹,每到夏季,濃密厚實(shí)的葉片里蟬鳴清遠(yuǎn)。
喜愛極了“清遠(yuǎn)”這二個字。它是簡約人生的濃縮、凝練與升華。
于清遠(yuǎn)中,植物一般期待一場淋漓盡致的夏雨,喚醒基因里燥熱的和弦。而午后的雨,無疑就是造化主賜予人類的慈悲。
有人說,抵達(dá)“清遠(yuǎn)”的境界,如飲清露,因而高潔。滾滾紅塵,與人為善、慈悲為懷,遵從內(nèi)心的法度就是修煉。而乖張、貪婪、攫取,靈魂躁動,自是風(fēng)多響易沉,又何談修煉?
流淌千年的文明活水,如生生不息的魂魄,不曾有過一刻的干涸與停歇。
白云溪水,竹月清風(fēng),于相望的江湖里,誰是渡河的石子,誰又是靠岸的小舟?
書中世界,字里乾坤,紅塵相逢。每每回首,那些隨意潑灑的墨跡,以其“清遠(yuǎn)”的風(fēng)骨,印在彼此的心底,古樸淡然,永不褪色。

這是時光贈與我們的恩典,沒有誰,能輕易忍心辜負(fù)。
在“草長平湖白鷺飛”曠遠(yuǎn)的意境中,感受 “花開紅樹亂鶯啼”的絕美。于我于你,都是幸福。
一切際遇,皆因緣起。那些或是深情,或是悲鳴,或是嘆息均在“清遠(yuǎn)”中繚繞,彷徨,徜徉……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從夏夜的湖水里匍匐而出,就像從水里托起一只只的紅珊瑚,呈現(xiàn)于面前,色澤那樣鮮紅,如同人的心跡。
今天,隔著山巒疊嶂的風(fēng)煙雨塵,仿佛依然能看到一個男子清遠(yuǎn)的寒冽之氣,宛若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在空氣里回蕩共鳴。

季節(jié)走到仲夏,正值清遠(yuǎn)的木槿盛開之時。視線所及的花籬、綠籬、湖畔、水濱處,以及江南老式的庭院墻邊,處處可見它的芳蹤素影,主旋律一律粉紅,盛開著,又含蓄著,似乎合不得全部打開自己,宛如女子隱而不露的心事。
歲月倏忽,人生榮枯,全系一念…… 木槿花開,又怎能不寫寫“清遠(yuǎn)”呢?
此時。清風(fēng)徐徐從身邊拂過,萬物葳蕤。我以為這恐怕就是最好的人生,人世的無限欣喜與悲歡,對萬物的愛與悲憫也都包含與囊括在這“清遠(yuǎn)”的意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