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7個節(jié)氣,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春天即將謝幕了。5月5日是24節(jié)氣中的立夏,標志著夏天的到來,在這個節(jié)氣里,浙江臺州市各地還保留著很多傳統(tǒng)習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臺州人立夏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烏飯麻糍
在椒江、路橋、臨海、黃巖一帶,立夏有著吃烏飯麻糍的習俗。
有人說立夏日吃了烏飯麻糍,整個夏天都不會被蚊子咬。做烏飯麻糍,要先到山上采一種俗稱“山炒米腦”(又稱“紅茶”)的嫩葉,將糯米在“山炒米腦”瀝成的葉汁中浸泡一天,再炊熟用搗臼搗成烏飯麻糍,再攤到面板上撒上些許面粉搟成莫有一寸厚,切為四方形這樣就可以算得上烏飯麻糍。而臨海則將烏飯麻糍包裹豆沙,做成卷狀,更有一番風味。
2、麥油脂
按臨海、天臺一帶的風俗,立夏這天,家家戶戶要吃一筒麥油脂(天臺人稱為餃餅筒)。
麥油脂也叫食餅筒,它的確是用面餅,夾菜塞肉,裹成筒狀。臨海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jié)俗竹枝詞有一首《疰夏(立夏節(jié))》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這里講的就是臺州人過立夏的習俗。傳說三國時劉備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帶往江東,孫夫人給他稱過體重,精心撫養(yǎng),以后每年立夏再稱一次,寫信向諸葛亮匯報,以示盡心,傳入民間,相沿成俗。
3、麥餅
溫嶺老話講:“醉夏無麥餅,白碌做世人”——立夏這一天,如果不吃麥餅的話,就白白做一回人了,看得比什么都重。
立夏吃得最多的,是用地莓、苧(麻)葉等做成的麥餅,地莓即周作人文中所寫到的做黃花麥果的原料。做好了麥餅,還得準備餡頭,綠豆面、長豇豆、炒肉絲、鮮鯧魚、蟶子、蛋絲、鮮蝦仁……只要沒骨頭沒刺的,都可以包入其中,視喜好而定。關于這餡頭,石塘人則有說法,叫做無魚不鮮,無肉不油,無蛋不香,無綠豆芽不松,可說是深得其中三昧。
4、酒釀
天臺人的口味偏甜,立夏還要吃酒釀。白酒釀是蒸熟的糯米拌上甜酒粬,發(fā)酵做出來的甜米酒。在天臺,酒釀有多種吃法,可以和湯圓、雞蛋、紅糖一起煮,也可以加枸杞、桂圓吃。天臺人很重視立夏吃白酒釀的習俗,因為吃了白酒釀寓意身體健康,風調雨順。
5、立夏見三鮮
玉環(huán)有“立夏見三鮮”的說法,這三種“時鮮貨”之一就是鮮蠶豆。立夏吃蠶豆的人特別多,就跟立秋吃西瓜一樣,是當地的風俗習慣。蠶豆營養(yǎng)價值很高,吃的方法也很多,甭管是炒起來吃還是搭配在葷素菜中吃還是做湯,味道都贊得很。
6、吃蛋、撞蛋
老一輩說:“這天吃‘青葉子’,腿有力,跑得快?!薄扒嗳~子”就是青鴨蛋,臺州很多地方立夏吃青鴨蛋已成雷打不動的習慣,也有的將立夏蛋升級成了豪華套餐,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一鍋煮。
在臨海、天臺、仙居、三門等地,則流行吃茶葉蛋。此外,姜汁燉蛋、核桃調蛋、雞蛋酒也頗受青睞。
小時候,這一天小孩子們是要玩撞蛋的。一大早媽媽就煮好了蛋,每人也就三四個,不會再多,把蛋放進雞蛋兜里——用毛線編成剛容下一只雞蛋的小兜,掛在胸前,然后出去找小伙伴們碰蛋。這是一種孩子們百玩不厭的游戲,就是彼此用蛋相碰,誰的蛋破了,就輸,贏的一方興高采烈。即使敗下陣來,大家也會開心地吃掉碎雞蛋。
每一個季節(jié)轉換的節(jié)氣,臺州人都有進補的習俗,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總得補上一補。立夏這一天,考究些的以雞蛋、豬肉加紅糖、老酒、姜汁隔水燉成姜汁調蛋吃,以為大補,老年人則喜歡喝雞粥補力。臺州民間把立夏稱為“醉夏”,是明目張膽要人喝醉呢。立夏日,會喝酒的當然要痛飲,不會吃酒的人也多少喝一點,或吃糯米酒釀,以盡醉才歇,表示點迎夏的意思。
反正每一回的節(jié)俗到了,都可以理直氣壯地吃喝。臺州本地人還吃青梅、雞蛋、桂圓。吃了桂圓,相傳可以常年眼目清明,吃了梅子夏季不腰酸,吃了雞蛋可以健腳骨。玉環(huán)的閩南籍人則以雞蛋和豬肉加紅糖老酒蒸吃,作為立夏進補。
每年立夏,那一卷香噴噴的麥餅/麥油脂,一定是臺州人腦海中最有立夏感覺的美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