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錢、缺人才、缺優(yōu)質作品的大背景下,依然有相對穩(wěn)定“卡”在舒適區(qū)的人和公司。
文/ 龐宏波
穩(wěn)定的“舒適區(qū)”。
前幾天愛奇藝世界·大會舉辦,其中300多個項目的內容片單里包含了29個電影項目。而在29個電影項目里,有包貝爾參與的占到了7個。
每當有包貝爾電影上映的時候,質疑屢屢不絕。不高的票房和極低的口碑,讓太多人對包貝爾“怒其不爭”。但包貝爾都以極其驚人的產量,在“片荒”的大背景下一部又一部的接連供應,而且在院線走勢衰退后迅速“轉網”。
而在網絡電影層面,包貝爾主演的《東北戀哥》成為系列片,目前兩部分賬票房分別達到了2716.9萬和2269.9萬,第三部也出現(xiàn)在了愛奇藝最新的片單里。
盡管外界不停的質疑甚至是“攻擊”,但包貝爾卻有著非常驚人的項目儲備。
而愛奇藝最新的電影片單整體上依舊是“通吃”模式,院線電影和云影院采用PVOD模式的網絡電影“兩條腿走路”。盡管從決心上,愛奇藝依舊喊出了加大自制電影力度的口號,但從實際結果來看,愛奇藝自制電影絕大多數(shù)都不是大眾認知的“爆款”。而從過往成績來看,愛奇藝在院線電影領域也沒有大爆款。
但“雙線布局”,雖然讓愛奇藝自制電影可能沒有所謂的“大爆款”,但是如果從ROI的角度可能依然是比較樂觀。
某種程度上,包貝爾和愛奇藝電影板塊都處在舒適區(qū)。
1
—包貝爾:新時代國產B級片之王?—
投其所好。
盡管包貝爾無論是導演作品還是主演作品,在質量上都比較平庸。但是包貝爾卻有著非常穩(wěn)定的項目輸出,而且從受眾的角度來說有著相對穩(wěn)定的核心受眾。
在愛奇藝最新的片單里,包貝爾獨占7部。從目前的體量分析,可能只有徐崢監(jiān)制,賈冰導演的喜劇片《大歌唱家》一部具備院線電影的實力。從類型上劃分,7部中有5部喜劇2部動作片。這也是包貝爾ALL IN的主類型。
在目前主演的15部電影里,除了《大“人”物》都是清一色的喜劇,而在《大“人”物》里飾演的趙泰成為包貝爾為數(shù)不多獲得好評的角色。因此,犯罪動作片也成為包貝爾嘗試的新目標。
2022年參演了網絡電影《東北往事:我叫趙紅兵》,今年又參演了《史上最強弟子》。而在待映片單里,同釋小龍合作的《打黑》以及《英雄無名》同是兩部犯罪動作片。
在院線電影市場,包貝爾幾乎同“爛片”劃上等號。但是整個票房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在東北地區(qū)穩(wěn)定的受眾和類型較高的認知度和識別度,依然讓包貝爾參與比例較高的電影獲得相對穩(wěn)定的市場體量。
而在網絡電影,口碑的作用進一步下降,類型和下沉的功力凸顯。包貝爾“電影咖”反而有了加成。翻拍韓國《當男人戀愛時》的《東北戀哥》成為了網絡喜劇愛情片的頭部系列片,前兩部分賬票房均破2000萬。
對于下沉市場的占領,無論是院線電影還是網絡電影,都讓包貝爾占據(jù)了一席之地。雖然從產業(yè)的角度,好像總希望給電影人規(guī)劃路線。包貝爾口碑下滑,就應該尋求轉型。像徐崢、大鵬等一眾喜劇人一樣嘗試嚴肅電影,從而通過口碑贏回市場信任實現(xiàn)“自我證明”。
但某種程度上看上去并不“高級”的包貝爾是新時代背景下國產片的新B級片之王。通過快產快出穩(wěn)定占領下沉市場,為什么同樣不是一種選擇呢?
從短期角度來看,包貝爾的舒適區(qū)依舊很漫長。因為在喜劇人才缺失、院線電影頭部集中缺乏下沉市場覆蓋的大背景下,包貝爾實在太穩(wěn)定了。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包貝爾如果長期“劣幣驅逐良幣”,在現(xiàn)有的質量水平上再下降,那可能才會迎來危機。
2
—愛奇藝電影沒有公認的“爆款”其實并不可怕—
沒有爆款其實也不應該過分焦慮。
“巨頭”出身的愛奇藝,在電影領域自然會被寄予厚望。此前愛奇藝也通過“愛奇藝原創(chuàng)電影”計劃高調入局電影行業(yè),這種高調不僅僅是作品,更多是當時對發(fā)行模式的創(chuàng)新。一是提高院線的票房分賬比例,提高至60%。二是降低結算票價,從通常的35元降低至20元。
只是從2019到現(xiàn)在,愛奇藝原創(chuàng)電影計劃關于游戲規(guī)則有多少“落地”不得而知。
而從片單來看,愛奇藝上映的影片數(shù)量實際上并不少。但是票房最高的是2021年五一檔上映的《掃黑·決戰(zhàn)》,票房4.05億。在有116部票房破10億的市場環(huán)境里這可能也并不是頭部。
除此之外,愛奇藝電影大多集中在1-3億票房量級。今年《臨時劫案》累計票房2.37億。定檔5月份的《彷惶之刃》的體量也并不會太高。
如果只是從“爆款”的定義來看,愛奇藝院線電影布局算不上多出色。但是沒有爆款并不可怕,如果愛奇藝電影能夠支撐中小節(jié)假日檔期,那么在目前的市場體系里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去年,電影局反復“提倡周末檔”,一是檔期冷熱分明過于嚴重,二是觀影人次回暖速度放緩。如果觀影不再是一種“常規(guī)性消費”,變成了“節(jié)假日民俗”,那么電影市場的存量用戶就會消退。而能夠填充周末檔的關鍵在于中小體量影片的大量供應,但在目前“片荒”的產業(yè)背景下,資金和資源都集中在了頭部人才和頭部爆款,原本應該快產快銷的中小體量影片也跟不上市場需求。
如果愛奇藝出品的中小體量影片能夠填充周末檔,這對市場來說是一個利好。
3
—愛奇藝電影和Netflix電影,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
同樣是“既要又要”,但中外流媒體電影已經截然不同。
在愛奇藝的片單里,29部片單真正確定是院線電影發(fā)行的實際上并不多,絕大多數(shù)項目都是通過“云影院”首發(fā),或者根據(jù)項目情況靈活制定。
2020年,全球電影行業(yè)遭遇重創(chuàng)。那個時候,誤以為中美流媒體電影好像站在了同一起跑線,在影院強行停業(yè)的情況下,線上觀影會迎來歷史性的機遇。但從結果來看,中國的流媒體電影更多是“應激反應”,而美國則沿著這條路走了更遠的距離。
2020年春節(jié)檔眾所周知的原因,所有影片集體撤擋。徐崢的《囧媽》最終院轉網,都是通過免費的方式播出。隨后,大鵬主演的《大贏家》同樣選擇網播,但實際結果并不算理想。而在平臺的角度,愛奇藝“云影院”的確有歷史性的機遇,可是這幾年下來,大部分作品都是按照高配“網絡電影”的規(guī)格制作,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依舊是兩個并行賽道。
而反觀好萊塢,Netflix、蘋果、亞馬遜這樣的流媒體平臺所出品的電影和傳統(tǒng)好萊塢之間的競爭顯然是在另一個維度。
盡管奧斯卡金像獎對于流媒體電影獲獎非常謹慎,但是卻已經成為了各大獎項提名的“超級大戶”。
從原因上來看,海外流媒體電影基本上是高舉高打,電影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超級大導演制作的“超級大片”,這兩年流媒體平臺似乎除了諾蘭外攻克了所有一線導演。而另外一類則是有穩(wěn)定商業(yè)回報的“商業(yè)類型片”,例如《利刃出鞘2》則是Netflix出品。
反觀國內,徐崢《囧媽》成為了當時特殊時期的“應激反應”,包括云影院在內的網絡電影,大部分都是瞄準下沉市場。
造成這個結果在于,Netflix、蘋果等海外流媒體平臺每年在電影制作和發(fā)行的投入是數(shù)十億美元級別,尤其是大導演的流媒體電影都是絕對的“高溢價”。而國內流媒體平臺處于“降本增效”的歷史階段,平臺會員增幅收窄,單片付費需要周期培育,對于電影的投入必然瞄準的也不是頭部。
頭部電影就是分割海外流媒體平臺和國內長視頻平臺在電影業(yè)務上的分水嶺。海外流媒體平臺的電影“夢想”是模糊院線電影和流媒體電影的邊界,直到獲得傳統(tǒng)電影評獎體系的一致認可。而國內云影院為首的網絡電影同樣可能會模糊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的邊界,但更多是縮短院線電影放映周期,充分覆蓋下沉市場。
所以,國內的線上線下融合“天花板”就在于窗口期長短的改變,但是想要進一步放大線上觀影,探索電影消費的未格局,目前來看遙不可及。
愛奇藝某種程度上也處在一個舒適區(qū),只要對網絡電影的運營和中小體量院線電影布局得當,依舊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從最新發(fā)布的電影片單來看,因為片單縮減唱衰大可不必,但是憑借這份片單想要在短期內有大的發(fā)展,看上去也非常困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