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p>

這是在民國廣為流傳的一則謎語,謎底是“李白”,特指新桂系一二號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國時期,大佬合稱是一種雅趣,譬如孫中山和黃興合稱“孫黃”,張學(xué)良和楊虎城合稱“張楊”。這種合稱大都有兩重涵義:一是表示兩人親密無間;二有一加一大于二,威力巨大的意味。

如果講歷史的韻味,李宗仁白崇禧這對“李白”組合,大概要算民國時期最著名的一對,在半個世紀的沉浮中,他們精誠團結(jié)、配合默契,彼此間從未挖過墻腳,摻過沙子,相互殘殺更是聞所未聞。都說一山難容二虎,但在桂系“李白”那里,卻是龍吟虎嘯,排除了歷史上所有的狹隘。

何以如此呢?

不得不說,在民國時代,李宗仁、白崇禧都具有相當?shù)臍v史修養(yǎng),并且懂得以史為鑒。

晚清時期的洪楊之變,便是他們心中謹記的歷史教訓(xùn)。在李白看來,太平天國洪秀全、楊秀清,從廣西打到南京,打下半壁江山后之所以功虧一簣,皆在于彼此之間的分裂、殘殺。桂系在民國是有雄心壯志的,他們以為“李白”攜手,是問鼎天下的總前提。

有人說,如果“李白”發(fā)跡于蘇浙杭富庶地區(qū),老蔣絕不是對手。

還有人說,“李白”遇到老蔣,是歷史的宿命,“李白”是太平天國“洪楊”的升級版,老蔣恰是曾國藩“曾剃頭”的衣缽傳人,歷史上,正是曾國藩滅了洪楊之變,所以到了民國,“李白”終沒有取代老蔣的可能。

講“李白”,必講他們與老蔣的恩怨。

“李白”自1925年聯(lián)手完成統(tǒng)一廣西的任務(wù)后,曾先后七次倒蔣,兩次迫使老蔣下野,尤其是兩次逼蔣下野,堪稱民國權(quán)斗的典型時刻。

北伐期間,“李白”以卓絕的歷史格局,借勢做大了桂系,并且有了與老蔣爭雄的實力。

1927年8月,國民黨中央召開會議,當老蔣命令白崇禧與武漢方面作戰(zhàn)時,白公開頂撞,老蔣意識到“李白”已顯逼宮之勢,便以辭職相要挾,不料此舉正中“李白”下懷。這是老蔣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李白”的鋒芒,他們來自西南邊陲,關(guān)鍵時刻的權(quán)斗,猶如猛虎下山,從不拖泥帶水,更不看他人臉色。用現(xiàn)在的說法,頗有些大力出奇跡的意味,縱使老蔣,也很難對付。

當時,面對老蔣的辭職要挾,李宗仁當即表示,“請總司令自覺出處”,而白崇禧更是直截了當,“革命是大家的事,蔣走很好,我們在家聯(lián)合起來做革命工作,少了他,我們一樣可以做?!?/p>

由于“李白”強硬逼宮,8月13日,老蔣被迫在上海發(fā)表“辭職宣言”,雖然后來因時局的演變,老蔣與“李白”分分合合,但27年逼宮,確是老蔣一生的大恨。

1948年4月,李宗仁不顧老蔣強烈反對,執(zhí)意參選民國副總統(tǒng)并獲得勝利。

隨著李的當選,蔣桂之間的矛盾又一次激化,為了還李宗仁以顏色,老蔣立即免掉了白崇禧的國防部長一職,將其調(diào)任武漢“華中剿總”。

白崇禧對此極為不滿,一度拒絕任命。

白夫人馬佩璋只看表面,甚至對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抱怨說:“你們做了一樁好事,把德公選為副總統(tǒng),而把我們健生拉下了臺。”

桂系“李白”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高度一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圍繞在“李白”身邊的桂系其他要角,都非等閑之輩。

關(guān)鍵時刻,桂系三杰之一的黃紹竑站出來點撥白崇禧:“這些年你在南京不過是籠中之鳥,既然老蔣放你出來,你何不借此機會遠走高飛,把兵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時機成熟,即可制造形勢,迫蔣下臺,讓德公出來執(zhí)掌政務(wù),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政治局面,這樣豈不是一舉而數(shù)得嗎?”

白崇禧聽罷,茅塞頓開,隨即趕赴武漢,走馬上任。

后來的形勢正如黃紹竑所料,1949年老蔣四面楚歌,白崇禧手握重兵雄踞漢口,與位居中樞的李宗仁遙相呼應(yīng),最終迫蔣再度黯然下野,李宗仁如愿以償?shù)巧洗偨y(tǒng)的寶座。

不得不承認,老蔣是克難的高手。

許多國民黨大佬都說過,講起死回生,卷土重來,披荊斬棘,走出困境,國民黨內(nèi)無人可跟老蔣相比。正因為如此,“李白”取得表面優(yōu)勢后,卻不能掌握實質(zhì)權(quán)力,最終隨著國民黨大勢已去,白崇禧指揮的桂系軍隊幾乎被全殲,李宗仁失去賴以生存的政治資本,隨即以就醫(yī)為名飛往美國,度過了16年的流亡生涯。

1949年年底,白崇禧明知老蔣不懷好意,最終還是接受其邀請,去向了臺灣。

為什么要這么做?

白崇禧曾說過一句豪言,不過是對歷史負責(zé)。

言下之意,此去臺灣,不是追隨老蔣,而是忠于歷史,絕不背叛過去。

這話聽起來非常有骨氣,白崇禧不愧是好漢。然而,細看之下,白崇禧其實還是有自己算盤的,第一他是個不甘寂寞的人;第二,他自覺還是可以借“李白”這個名號一用的,簡而言之,只要李宗仁人在美國,他在臺灣就有價值與機會。

歷史有時候非常滄桑。

在時代大潮下,隨著李宗仁歸回祖國,“李白”最終還是走向了分裂。

據(jù)說,得知李宗仁回國,白崇禧曾痛苦掩面,并說從此以后沒臉見人了。

這話不吉,預(yù)示了白崇禧的結(jié)局。

1965年7月,李宗仁回國;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暴斃于寓所,睡衣和床單被撕得粉碎,死因成謎,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