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薩布蘭卡飛往突尼斯,當晚降落在首都突尼斯城的迦太基國際機場,不過,我們并沒有在突尼斯城停留,接載我們的大巴直接開往突尼斯城東南方約一個小時車程的地中海海濱城市哈馬馬特。
次日,我們首先游覽了哈馬馬特由腓尼基人建造的麥地那老城,城內雖有部分建筑經過整修,但仍然保持著幾個世紀以前的格局。
老城緊臨海邊,古老的城墻的外面就是一望無際的地中海。在城堡外的海邊還有一處標志性的雕塑,有三尊手捧突尼斯國花茉莉花的美人魚雕像,成為眾多游客的打卡點。
我們的下一站是突尼斯城南面約150公里、位于突尼斯中部偏東地區(qū)的凱魯萬。
這是突尼斯的一座古都,始建于公元670年,公元9世紀為柏柏爾人艾格萊卜王朝(也譯為阿格拉布王朝)的首都,曾經繁盛一時,成為北非的政治、宗教、商業(yè)和文化中心,如今,她依然是突尼斯的第四大城市。
凱魯萬是穆斯林民族進入北非后最早的居住地,也是如今伊斯蘭教位列麥加、耶路撒冷、麥地那之后的第四大圣地,這里有北非一帶最古老的清真寺和世界上最古老的尖塔。在突尼斯有這樣的說法,到凱魯萬朝覲七次即等于去了一次麥加朝覲。
奧格巴清真寺(凱魯萬大清真寺 )是凱魯萬最古老的一座伊斯蘭教寺院,與凱魯萬這個城市同齡(同樣建于公元670年),至今已具有1350 多年的歷史。她是伊斯蘭教在北非建立的第一座最大的清真寺,大殿內和殿外大院及環(huán)廊分別可容納3000和5000人同時禮拜。
進入清真寺,碩大的院內地面由大理石鋪就,四周一面是高35米的四方形三層梯式宣禮塔,站在塔頂可以鳥瞰凱魯萬城全景。
另三面則有拱形長廊環(huán)抱,長廊由 300 根具有阿拉伯式、羅馬式、拜占庭式等不同藝術風格和文化特征的石柱支撐。
如此不同風格的建筑元素組合糅雜在一起,其背后實際上蘊藏著豐富、復雜而滄桑的歷史。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的禮拜廳,大廳正面有大小 15 扇門,每扇門上雕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廳內圓柱林立,與長廊上的石柱數(shù)量一樣也是多達 300 根。
大廳的頂上懸掛有富麗堂皇的威尼斯式吊燈,地面則鋪上地毯和草席,供穆斯林教眾跪地誦經。廳內深處有木制講壇,講壇旁邊是誦經壁龕,由 28 塊浮雕和鏤空雕的大理石組成,設計別致,工藝精巧。壁龕頂部由伊拉克贈獻的 135 塊繪有各種圖案的陶瓷板覆蓋,環(huán)視大廳,給人以幽深、肅穆之感。
奧格巴清真寺雖曾歷經坎坷,但不失其雄偉氣勢,已成為突尼斯和阿拉伯世界珍貴的古代文化與宗教遺產,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凱魯萬還有一座著名的陵墓(西迪撒哈卜陵墓),墓主西迪?撒哈卜是阿拉伯國家人們心目中神圣的人。
傳說他是一個理發(fā)師,經常為穆罕默德修剪胡須并且還保留了他的三根胡須。他去世之后,這三根胡須也隨之放入墓中,于是人們也稱其陵墓為“胡須陵”。
整個清真寺以陵墓為中心,以精美的瓷磚做裝飾,且與其它清真寺有所不同,具有更濃郁的安達盧西亞風格。
在凱魯萬,我們還游覽了另一處著名的景點,叫做阿格拉比特蓄水池。
公元9世紀,凱魯萬地區(qū)天旱少雨,缺水嚴重,為了解決飲水問題,當時的阿拉伯人開始修建蓄水池,同時修建了長達36公里的渡槽將遠方的水引來,先進入小水池進行沉淀,然后流入大水池供飲用。
看著眼前兩個大小相連在一起的圓形大水池,不得不感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征服自然、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的高度智慧。
我是@云淡風輕輕談風云,在這里談天說地,沒有主題;拉東扯西,漫無邊際,然皆有感而發(fā),力求言之有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