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菲律賓紅薯高產(chǎn),還明文規(guī)定紅薯不準出口,偷渡者會被處死。但那年,我國福建發(fā)生了旱災(zāi),在菲律賓經(jīng)商的陳振龍聽聞后焦急萬分,他花重金買了一根紅薯藤,將它偷偷編入了回國貨船的纜繩里。

陳振龍,是福建的書香世家的商人,那時正在菲律賓群島經(jīng)商。

他經(jīng)常在福建和呂宋島(今菲律賓)之間往返,對兩地的風土人情也了如指掌。

在菲律賓,他被一種植物“紅薯”吸引。

這種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植物,被西班牙人引進到菲律賓后,迅速成為當?shù)氐摹?a class="keyword-search" >國寶”。

紅薯不僅口感佳,而且莖和葉也可食用,更重要的是,它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容易活,產(chǎn)量巨大。

然而在那個時候,陳振龍的家鄉(xiāng)福建正遭受嚴重的旱災(zāi)。

家鄉(xiāng)的人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陳振龍雖然身為商人,但對于飽讀圣賢書的他,看到家鄉(xiāng)的疾苦很是痛心。

一次回鄉(xiāng)途中,一個婦人跪在他面前,拉著他的衣角,哭著請求他救救她的孩子。

陳振龍看著奄奄一息的孩子,心中五味雜陳。

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將紅薯帶回福建,拯救家鄉(xiāng)的百姓。

1593年,菲律賓的紅薯喜獲豐收,這種作物在當?shù)乇灰暈檎鋵殹?/p>

然而,當時的菲律賓明文規(guī)定紅薯不得出口,任何企圖偷渡紅薯出境的行為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甚至可能被處死。

當時50歲的陳振龍要將紅薯從菲律賓帶回福建,談何容易。

他第一次嘗試時,他將紅薯偷偷藏在行囊的底層。

過海關(guān)時,他緊張得心臟砰砰直跳,然而,就在檢查人員即將放行之際,一個人慌慌張張地撞倒了他,紅薯也滾落了出來,陳振龍無奈地交了罰款。

第二次,陳振龍將紅薯藤編入一個藤籃中,試圖蒙混過關(guān)。

然而,由于他有前科,海關(guān)對他進行了更加嚴格的檢查。

這一次,他的計劃再次落空,甚至險些引發(fā)牢獄之災(zāi)。

好在他在菲律賓的朋友出面求情,才使他得以脫身。

盡管兩次失敗讓陳振龍備受打擊,但他沒有放棄。他知道家鄉(xiāng)的百姓正盼著他回去。

于是,他再次花重金購買了一根紅薯藤條,并巧妙地將它編入了回國貨船的纜繩中。

這一次,他終于成功了!檢查人員只注意了他的行李,卻忽略了船上的纜繩。

就這樣,陳振龍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將紅薯帶回了福建。

回到福建后,陳振龍第一時間上報官府,大力推廣紅薯的種植技術(shù)。

很快,紅薯在福建遍地開花,成為了鄉(xiāng)親們的救命糧。

福建的旱災(zāi)危機也得到了緩解,人口也逐漸恢復增長。

到了清朝時期,紅薯更是推動了中國人口的增加。

在道光十五年的時候,中國人口已經(jīng)達到了四萬萬以上,遠超明朝時期的人口數(shù)量。

為了紀念陳振龍引進紅薯的功德,清道光年間,福州人民在烏石山建造了“先薯祠”和“先薯亭”。

陳振龍也被譽為“紅薯之父”,他的名字和事跡被載入史冊,流傳至今。

如今的紅薯在我國已經(jīng)是非常普通的食物了。

無論是在街頭巷尾的小吃攤上,還是在高檔餐廳的菜單里,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然而,每當我們品嘗到時,都不應(yīng)忘記那個曾經(jīng)冒著生命危險將它帶回國的商人——陳振龍。

陳振龍帶回的不僅是一棵紅薯藤,更是一棵救命藤。

陳振龍一家七代不僅積極致力于紅薯的引種、推廣,還將種薯技術(shù)傳授親戚朋友,把紅薯推廣到更多的地方。
到清乾隆年間,紅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紅薯種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

從四萬萬同胞的人口增長到8億,作為當時經(jīng)濟尚不發(fā)達的代糧“重器”紅薯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1978年時,據(jù)農(nóng)科專家測算,“今日的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紅薯生產(chǎn)國,產(chǎn)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

而當時的中國人口,也將突破十億大關(guān)。

1962年冬,郭沫若先生到福州考察,特地去福建省圖書館查閱一本奇書《金薯傳習錄》。

這本《金薯傳習錄》專門寫紅薯的栽種方法、培育過程。

那些已經(jīng)泛黃的紙頁字行,紅薯傳種中國最明確、具體的記載躍入眼簾。

郭沫若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與詩意,揮毫寫下了《滿江紅——為紅苕?zhèn)魅胫袊?70年而作》:

挾入藤籃試密航,

歸來閩海勤耕植。

此功勛,

當?shù)帽壬褶r(nóng),

人誰識?

中華文明有這樣的賢者,得以不斷發(fā)展,冒死引進紅薯救了無數(shù)華夏百姓。

古代神農(nóng)“紅薯之父”陳振龍應(yīng)當受后世敬仰。

原來國人愛吃的烤紅薯,當真來之不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