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下的小學》是《泰晤士報》亞洲主編兼駐外國記者理查德·勞埃德·帕里撰寫的一部紀實文學作品。主要講述了他花費6年時間,追蹤調(diào)查2011年日本特大地震時,盡管擁有詳細的災難應急計劃并定期演習,大川小學的師生卻幾乎全部遇難背后隱藏的真相。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民眾在遭受自然災害后,普遍展現(xiàn)出來的堅忍的性格特征,同時豐富自身應對突發(fā)災害的常識。
在我的印象中,日本人從小就經(jīng)常接受防災教育,而且學校都會定期安排演習,他們應該是應對自然災害尤其是面對地震最有條不紊、傷亡最少的。卻沒想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fā)生特大地震并引發(fā)海嘯時,群山環(huán)繞中的大川小學74個孩子和10位老師不幸遇難。從發(fā)生地震到海嘯來襲,學校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盡管有學生提了建議,大家卻沒有撤離到學校后面的山上?為什么那么多孩子和老師都喪生了,又該由誰來對此負責?
據(jù)帕里在《巨浪下的小學》一書中所述,在那場海嘯中日本一共有18500人遇難,學生不到遇難人數(shù)的1/50。并且其中的4/5是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喪生,甚至可以說與家人待在一起比跟老師待在一起更危險。然而,一共有108個學生和11位老師的大川小學,卻絕大多數(shù)人都遇難了。據(jù)大川小學事件核查委員會的調(diào)查結(jié)論,學生和老師的死亡,既是由于操場疏散工作的延誤,也是因為他們最終沒有逃離海嘯,而是朝著海嘯的方向走去。造成這樣的后果究竟是誰的過失?
由于當時負責所有事物決策的副校長也在海嘯中遇難,家長們的懷疑主要鎖定了兩個目標人物,一個是海嘯中唯一生還的老師遠藤純二,另一個則是學校的校長柏葉照幸。遠藤自稱被卷入海嘯幾乎被淹死,鞋子丟了,肩膀還脫臼了。但卻被家長指出他滿嘴謊話。而柏葉本應負責學校所有安全措施,災難發(fā)生當天他卻在另一所學校參加女兒的畢業(yè)典禮。更諷刺的是柏葉完全沒有參與搜救行動,甚至連象征性的行動都沒有。他只去過受災現(xiàn)場兩次,一次是接受媒體采訪,另一次是去找學校的保險箱。
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在遭受災難后,人們不是應該更加團結(jié),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嗎?然而,在幸存者之間也產(chǎn)生了矛盾。據(jù)《巨浪下的小學》中所述,一部分人在不斷要求相關(guān)部門調(diào)查學校事故的真相,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在借助挖掘機尋找著失蹤孩子的尸體。我覺得,這兩部分人只是尋求心靈慰藉的方式不同。
在帕里采訪的眾多學生家長中,有一位母親現(xiàn)學的操作挖掘機,她的挖掘工作有賴于市政府對挖掘者的同情,在燃油方面的支持以及對繼續(xù)進行搜尋工作的必要許可。而那些不斷向政府和相關(guān)部門施壓討要說法的人,在她看來他們激怒和羞辱了很多人,甚至威脅到了她苦心經(jīng)營的與政府人員的脆弱關(guān)系。但那群要求調(diào)查真相的人認為,尋找真相并迫使官方承擔責任,這同時也會迫使他們展開搜索。
經(jīng)歷了大川海嘯的災區(qū)民眾們,在爭吵和斥責之中發(fā)泄著不滿,大家一邊抱怨命運的不公一邊嫉妒著別人的幸運,相處氛圍越來越壓抑,甚至有人在為僥幸活下來而感到愧疚。對于海嘯遺跡的處理問題,人們也產(chǎn)生了分歧。對一些人來說,海嘯遺跡象征著生存和希望,同時也是海洋力量對后世發(fā)出的必要警示。但對其他許多人而言,這些遺跡是他們極力想要忘記的令人恐懼的東西。同時還有一些人認為,對于那些沒多少機會吸引外來游客的城鎮(zhèn)來說,這些遺跡具有旅游景點的價值,而另一些人認為這恰恰是這些遺跡應該被清理掉的原因。值得慶幸的是,大川小學在少數(shù)人的極力爭取下,得以保留下來。
除了尋找失蹤孩子的尸體和探尋孩子們遇難的真相外,在《巨浪下的小學》中還提到了,為海嘯受害者提供治療、食物和避難所后,接下來還要面臨預防焦慮、抑郁和自殺等無形的次生災害帶來的考驗。書中還講述了人們在嘗盡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余,心靈上承受著各種折磨。有的人通過一些迷信的方式找到心靈寄托;有的人甚至出現(xiàn)了被亡魂附體的詭異現(xiàn)象;有的人則通過怪談的方式以文學的力量撫慰人心。
最終,在一部分家長的不懈努力下,教育委員會和大川小學被告上法庭。法院判教育委員會和學校存在過失,家長得以因每個失去的孩子獲得一定數(shù)額的賠償金。但法院沒有對柏葉在海嘯前后的行為發(fā)表任何意見,沒有讓老師為應急手冊的漏洞承擔責任。對于教育委員會的逃避,以及委員會對孩子采訪記錄的處理,還有遠藤的不實之詞等,法院也都選擇保持沉默。唯一的安慰就是家長們勝訴了。
在《巨浪下的小學》中,帕里借家長之口探討了尋求真相的意義。把相關(guān)責任方告上法庭,絕不僅僅是幫助失去孩子的家長泄憤,更不是為了那點賠償金。畢竟就算獲得再多賠償金,那些遇難的孩子們也不會復生。尋求真相是為了將來,為了其他孩子不會再遭遇類似的不幸,為了從中吸取教訓。而這也是本書披露大川小學師生遇難真相的意義。
總之,在我看來,《巨浪下的小學》這本書,在披露大川小學師生遇難真相警示后人的同時,真實還原了遭遇海嘯后,失去孩子的家長們和幸存下來的孩子經(jīng)受的余痛。令讀者可以在這些真實的故事中,豐富自身應對突發(fā)災害的常識之余,還能感受到日本人特有的堅忍的性格特征,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中的死亡、責任、悲痛與愛。(作者:李淑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