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4年,鄧公到蘭州鈾濃縮工廠視察,一眼認出了一位舊相識,對她說:

“我見過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紅花,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從此,你隱姓埋名,不知去向了,連你的先生也找不到你啰!”

這位“神秘失蹤”的女科學家,就是被周總理從美國“搶”回來的王承書。

她是我國核物理學家,曾被認為有望獲得諾貝爾獎,沒有她,就沒有中國的原子彈!

王承書從小就是個狠人。

她出身上海的書香名門,天資聰穎,父親中過進士、留過學,母親出身揚州名門,“晚清第一園”何園,就是王承書外祖父何芷舠的家。

雖然自幼體弱多病,遷居北京后,還兩次因病休學一年,導致她性格內(nèi)向、不愛說話,但“人狠話不多”的王承書勤奮好學,天生有股不服輸?shù)膭艃?,成績名列前茅?/strong>

1930年,18歲的她被保送燕京大學,一入學,她就干了特立獨行的“狠事兒”。

二、

她毫不猶豫地報了物理系。

當時,幾乎沒有女生讀物理,王承書卻反其道而行之,成為班上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生,因此,身邊的人都不理解她。

但她卻說:“現(xiàn)在正是物理學突飛猛進的時代,物理學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國家的科學是不是發(fā)達的標志,我們中國的物理學非常落后,因此,我才要學習物理?!?/strong>

1934年,王承書又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僅有的4名畢業(yè)生中的榜首,并榮獲“金鑰匙獎”。

之后,她順利留校讀研,獲得碩士學位后又留校任教,擔任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然而,就在她躊躇滿志,為報效祖國而奮斗時,祖國卻山河破碎、風雨飄搖……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王承書不得不離開北京,輾轉(zhuǎn)于南京、武昌等地。

在顛沛流離中,她和同門師兄張文裕不期而遇。

張文裕雖然出身平平,父親甚至因生活所迫讓他退學,但他勤奮好學,在老師的力保下一路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又去英國劍橋大學公費深造。

遇見王承書時,他已經(jīng)學成歸來,在西南聯(lián)大擔任物理學教授。

在物理學這根紅線的牽引下,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并在1939年結(jié)為連理。

但王承書沒想到,這樁佳偶天成的婚姻,竟成了自己追求理想的絆腳石……

三、

婚后,張文裕繼續(xù)在西南聯(lián)大教書,王承書卻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就在這時,她得知美國密歇根大學有一個獎學金,專門提供給有志留學的亞洲女青年,王承書立即申請,卻被拒絕了。

因為老美規(guī)定,不提供給已婚女性……

王承書非常不服氣:“為什么已婚不行?女子能否干事業(yè),絕不是靠已婚與未婚裁定的!”

身邊的人也不理解她:“張文裕又不是養(yǎng)不起你,你怎么一個人跑到美國去?”王承書卻反問道:“我為什么要他養(yǎng)?我為什么不能自己念書,自己工作?”

為了赴美讀博,她鍥而不舍地申請獎學金,寫信坦陳自己的情況,同時表明決心。

1941年,王承書終于破格拿到獎學金,成為密歇根大學錄取的第一位已婚女性,師從國際物理學權(quán)威烏倫貝克。

來源:紀錄片《人物·故事》

不久,張文裕也受到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來到美國和王承書團聚,兩人還生了一個兒子,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然而,中國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活并不容易,但向來不服輸?shù)耐醭袝瑥奈磸澾^脊梁。

為了省錢,她出門基本靠步行,走得很快,只要看到美國人走在她前面,就一定要超過他們……

博士論文答辯時,她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導師認為不對,連說了三次NO,但王承書對自己的研究很有信心,堅定地回答了三次YES。

她拿出有力的論據(jù),做了詳細的闡述,最終贏得導師的贊同。

1944年,王承書博士畢業(yè)后,留校從事博士后工作,兩年后又擔任密歇根大學研究員,并兩度進入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工作。

這期間,王承書和烏倫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guān)“稀薄氣體動力學”的重要論文,還提出了震動學界的“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

有人說,她如果繼續(xù)留在美國,拿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

但面對優(yōu)渥的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的科研條件,王承書又做了一個驚呆眾人的決定!

四、

1949年,新中國成立,王承書和張文裕當即決定回國,但又逢抗美援朝,中美關(guān)系緊張,老美竟不講武德,扣押了在美的中國科學家。

朋友也勸她,現(xiàn)在中國還很窮,不如等這段苦日子過去再回去。

但王承書斷然拒絕,她堅定表示:“雖然中國窮,進行科研的條件差,但我不能等別人把條件創(chuàng)造好,我要親自參加到創(chuàng)造條件的行列中。我的事業(yè)在中國!”

正如所料,她的回國申請被美國政府拒絕了。

但王承書鍥而不舍,堅持回國,下定決心:“必要時寧可住集中營,也不可做對不起祖國的事!”

來源:紀錄片《人物·故事》

同時,為避免美方的干預,她把手上的所有書刊和資料,分成300多個包裹,分批次寄回了國。

直到1954年,周總理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據(jù)理力爭,以抗美援朝中被俘的美國士兵交換了被美國扣押阻攔的中國科研人才,其中就包括王承書夫婦。

1956年,被周總理“搶”回來的王承書,和丈夫孩子一起登上輪船,回到闊別15年的祖國。當看到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時,王承書內(nèi)心感慨萬千,暗下決心,祖國要我干啥我干啥!

回國后,王承書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教授。

這時,我國的核工業(yè)建設剛剛起步,而熱核聚變是我國原子能事業(yè),能否步入正軌的重要前提,因此,1958年,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

但問題是,我國在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急需一個核心人物,來領(lǐng)導一支嶄新的隊伍,實現(xiàn)從0到1的突破。

于是,主管原子能工業(yè)的第三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錢三強,將目光瞄準了海歸王承書。

他問王承書:“你愿不愿意搞熱核?”

她在美國搞的是天上的稀薄氣體,熱核卻是地上的工業(yè)應用,雖同屬物理學,卻有天壤之別,但她義無反顧,只回答了三個字:“我愿意?!?/strong>

這簡短的三個字背后,卻是無比沉重的代價。

五、

不久,王承書被調(diào)到“熱核聚變研究室”,擔任副主任,雖然面對全新的領(lǐng)域,但她毫無畏懼,反而被激起了熊熊斗志!

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她將自己深埋于海量計算數(shù)據(jù)與物理模型中,一層一層抽絲剝繭,摸索著熱核聚變理論的突破口。

1959年,她帶領(lǐng)團隊,前往蘇聯(lián)原子能研究所學習,在那里,她發(fā)現(xiàn)英文論著《雪伍德方案》,對我國發(fā)展核聚變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三個月后,在歸國的火車上,她擠在動蕩狹窄的車廂里,就著忽明忽暗的燈光,開始埋頭翻譯《雪伍德方案》。

整整7天7夜,在列車抵達北京前,她完成了全書160頁的中文翻譯,這本書為我國的熱核聚變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僅僅兩年時間,王承書從懵懂入門,到成為熱核領(lǐng)域的頂尖專家,不僅填補了我國在相關(guān)方面的空白,還帶領(lǐng)團隊為我國原子能事業(yè)的發(fā)展,開辟出了一條前沿之路!

1961年,她正式入黨,從280多元的工資里,拿出200元交黨費,剩下80多元,還要拿去資助學術(shù)活動和貧困人員。

同志勸她:“王先生,你還得生活呀?!彼齾s搖搖頭說:“我既然入了黨,就要給黨做貢獻。我用不了這么多錢,國家不用給我那么多錢。”

然而,就在她全力投入熱核研究時,一個老朋友突然到訪,再次改寫了她的人生!

這一年,我國的原子彈研制工作,已經(jīng)進入攻堅階段,但蘇聯(lián)突然撤走了專家,銷毀了資料,只留下帶不走的廠房和設備,和一堆難題……

這下把錢三強愁壞了,于是,他又找到王承書,再次勸她為國改行,投身原子彈的核燃料“鈾”的濃縮理論研究。

在改行這方面,王承書早有經(jīng)驗,但這次改行,和上次有很大的不同。

六、

原子彈爆炸就是用鈾-235產(chǎn)生原子裂變而來,濃縮鈾-235是一項極其艱深的技術(shù),當時只有美國、蘇聯(lián)和英國掌握,我國有蘇聯(lián)沒搬走的設備,卻不知道設備運行的原理。

也就是說,王承書這次改行,又得從0開始。

但面對國家的需要,王承書再次破釜沉舟,依舊“人狠話不多”,又回答了一句“我愿意”!

當錢三強告訴她,這項任務涉及國家機密,為了保密必須隱姓埋名時,她也只說了三個字:“沒關(guān)系?!?/strong>

從此,那個曾在物理學界赫赫有名的王承書,從國內(nèi)、國際的物理學術(shù)殿堂上銷聲匿跡,再沒在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過論文。

她告別丈夫和孩子,毅然前往大西北,進入蘭州鈾濃縮工廠的“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室”。

在那里,王承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同事借“三本經(jīng)”,也就是他們跟隨蘇聯(lián)專家學習時抄錄的3本講義,然后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廢寢忘食地學習,學明白了,就在團隊開學習班。

來源:紀錄片《人物·故事》

等整個團隊都學明白了,下一步就是計算。

濃縮鈾工廠有幾千臺機器,各個工序像接力賽一樣前后連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所有分支的計算和研究結(jié)果,都在王承書這里匯總、計算。

在那個沒有先進計算工具的年代,一切都要靠紙筆進行手動測算,從她手上流轉(zhuǎn)過的演算紙,要以麻袋為單位計量。

通過夜以繼日的數(shù)字計算、公式推導,1964年1月14日,我國成功產(chǎn)出第一批高濃鈾合格產(chǎn)品,比原計劃提前了113天,得到了高度贊揚。

但王承書只說了一句話:這都是大家的功勞。

同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壯觀的蘑菇云翻騰而起,舉國歡呼,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而大功臣王承書,卻又對自己“狠”了一把!

七、

當時,生產(chǎn)高濃縮鈾主要依靠擴散法,其載體是一種叫“氣體擴散機”的設備,完全依賴進口。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國家有關(guān)部委正式下令研制大型國產(chǎn)氣體擴散機,王承書被任命為總設計師,轉(zhuǎn)入對鈾濃縮生產(chǎn)設備的研制,同時兼任華北605所副所長、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三研究院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面對研究方向的又一次調(diào)轉(zhuǎn),她在紙條上寫道:“在任何條件下,堅決最好地完成黨交給我的任何任務,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strong>

來源:紀錄片《人物·故事》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國家,她連命都可以不要,更何況是個人的榮辱得失,科研之路的又一次清零呢?

1979年年底,通過15年的不懈拼搏、15年的殫精竭慮,王承書帶領(lǐng)團隊生產(chǎn)的大型國產(chǎn)氣體擴散機,終于通過了運行驗證和國家級鑒定,完成了祖國交給她的重任!

但遺憾的是,隱姓埋名、埋頭苦干多年的她,漂亮地完成了一個科學家的使命,可作為一個母親,她卻一次又一次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她說:“在我的字典里,除了對孩子的承諾沒有兌現(xiàn)之外,對國家的承諾都能兌現(xiàn)。”

1980年,王承書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之無愧,但她并沒有躺在功德簿上,停下跋涉的腳步,而是繼續(xù)走入研究室,再一次彎下了腰……

一晃十幾年過去,進入耄耋之年的王院士,又干了件“狠事兒”。

八、

1992年,張文裕病逝。

王承書遵從亡夫遺愿,不給兒孫留任何遺產(chǎn),將積蓄全部捐出,10萬元用于在西藏建一所希望小學“文裕小學”,3萬元捐給其母校培元中學,剩下的全部交黨費。

夫妻倆對外向來慷慨,對自己卻很摳門。

由于長期操勞,晚年的王承書患上眼疾,但她卻以浪費為由,拒絕用昂貴的進口藥治療……

1994年6月18日,82歲的王院士溘然長逝,留下了一封令人淚奔的遺書。

虛度80春秋,回國已36年,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客觀原因,未能完全實現(xiàn)回國前的初衷,深感愧對黨、愧對人民。

死是客觀規(guī)律,至于什么時候卻是未知數(shù),“笨鳥先飛”,留下自己的幾點希望:

1、不要任何形式的喪事;

2、遺體不必火化,捐贈給醫(yī)學研究或教學單位,希望充分利用可用的部分;

3、個人科技書籍及資料全部送給三院;

4、存款、國庫券及現(xiàn)金等,除留8000元給未婚的大姐王承詩補貼生活外,零存整取的作為最后一次黨費,其余全捐給“希望工程”;

5、家中一切物件,包括我的衣物全由郭旃(即王承書兒媳)處理。

錢、書、甚至遺體,她所擁有的一切,全部捐給了國家和人民。她什么都沒留下,卻又什么都留下了,她留下的是堅毅、赤誠、奉獻……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p>

為了祖國和人民,她在研究室里,無數(shù)次地低下頭、彎下腰,但面對外國的阻撓和打壓,她從未彎過中國人的脊梁!

隱姓埋名30年,“王承書”三個字,早已隱于時代,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銘記她的名字,和面對國家需要時,她那句不假思索又擲地有聲的“我愿意”!

本文作者:萬小刀,寫明星、寫八卦,有憑有據(jù);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歡迎關(guān)注萬小刀網(wǎng)易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