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廬前,張飛關(guān)羽面露不悅,三度陪兄至此,終得一見。心中暗自揣摩:臥龍之才,真能超越昔日徐庶先生否?

劉備靜坐草廬,聆聽孔明娓娓道來,其宏圖偉略旨在鼎足三分天下,局勢漸明。

歷經(jīng)三次誠摯拜訪,劉備終得“臥龍”歸心,攜手共謀天下。

此事風(fēng)傳至水鏡先生耳中,他淡然一笑,輕吐十言,預(yù)言孔明命運,竟一字不落地兌現(xiàn)!

何人乃水鏡先生?其究竟有何高論?

【水鏡先生何許人?】

《三國演義》與三國正史均載水鏡先生,此人深不可測,乃奇門之術(shù)的集大成者,極具傳奇色彩。

他對奇門遁甲的造詣之深,猶如穿越時空,洞悉未來,仿佛歷史書頁早已在他心中翻過,對即將發(fā)生的每一幕,皆胸有成竹。

司馬徽,字德操,別名“水鏡”,源自摯友龐德公之贈。此名蘊含深意,以水為鑒,映照其兩種卓越品質(zhì),簡煉而富有韻味。

澄明若泉,以己為鑒,映照司馬徽生平之境。此二者,恰為其人生之真實寫照。

司馬徽何以達(dá)至心境如水之清?究其一生,皆隱逸山林,與世無爭。

隱居的諸葛、龐統(tǒng)終露鋒芒,而水鏡先生則始終匿于潁川,未嘗入世。欲求其教誨者,皆需親赴其隱居處,以表誠意。

水鏡先生并非有意擺架子,實則向往平靜生活。他匿于鄉(xiāng)野,親力親為,既事農(nóng)耕又兼畜牧,養(yǎng)豬育蠶皆不在話下。

村里鄰里間交流必不可少,村民皆視司馬徽為平凡農(nóng)夫,未將其視為名士。

某日,村中突發(fā)奇事,一戶人家遺失愛豬,急得全家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猶如熱鍋螞蟻,四處奔忙,只為尋回那走失的牲畜。

聞訊,有人輕聲透露:“村西司馬徽宅中藏有一豬,其貌頗似爾等所失之畜。”

那戶人家,丟了豬后,怒氣沖沖地直奔司馬徽宅邸,勢要討個說法。

抵達(dá)司馬宅邸,這戶人家徑直奔向豬舍,目光匆匆掠過,便篤定道,這正是他們遺失的愛豬。

司馬徽默默承受著眾人對那頭自幼陪伴的豬的誤解,面對指責(zé),他既未辯解亦無怒色,僅淡然允諾他人將豬領(lǐng)去,展現(xiàn)了非凡的寬容與風(fēng)度。

兩日后,失蹤的豬竟自行歸家,失主家羞愧不已,急忙攜豬歸還,并跪于司馬府前,懇請寬恕。

司馬徽非但未責(zé),反謝其歸豬之恩,盡顯其胸懷寬廣,清澈如水,不染塵埃。

所謂“以身為鏡”,源自司馬徽。他不僅深諳奇門遁甲,更擅識才之術(shù)。其交友圈匯聚了八方鴻儒,摒棄了淺薄之輩,真正做到了“友皆高士,門無俗客”。

司馬徽的友人,任意一人都足以在各大勢力中擔(dān)任智囊之首,其才華足以引領(lǐng)群雄,謀略深不可測。

龐統(tǒng),昔日與諸葛亮并稱為“龍鳳”,聞司馬徽隱居潁川,不辭辛勞,跋涉千里,只為親炙其風(fēng)采。

司馬徽于桑田間勞作,飼蠶采葉,形同田舍翁。龐統(tǒng)駕至,見狀微露失望之色,心中暗忖:司馬徽亦不過爾爾。

龐統(tǒng)坐于車中,戲謔司馬徽道:“世人皆言,男兒應(yīng)志在四方,建功立業(yè),非拘于瑣事。譬如養(yǎng)蠶,豈是英雄所為?庸人皆可勝任?!?/p>

司馬徽于桑田間偶遇龐統(tǒng),慧眼識英才,卻嘆其名利心重。預(yù)言其未來恐將因追逐聲名而隕落,盡顯智者深邃洞察。

司馬徽淡然應(yīng)對龐統(tǒng)譏諷:“昔伯成棄諸侯而就耕,原憲舍公府而居蓬戶。豈必仕宦貨殖方為大丈夫?先賢已斥此道,呂不韋之流,終致身敗名裂。”

聞此一言,龐統(tǒng)恍然司馬徽實乃超凡脫俗之士,急趨下車,恭敬行禮以示敬意。

一夜長談,司馬徽與龐統(tǒng)密語,內(nèi)容成謎。次日,龐統(tǒng)自詡“水鏡門生”,名聲漸起,世人皆聞龐統(tǒng)之名。

【好好先生就是他】

司馬徽以和為貴著稱,無論面對何人皆持贊許之態(tài),其處世之道盡顯寬容與包容,深受眾人敬仰。

東漢末年,眾人熱衷于品評他人。面對關(guān)于某人的詢問,司馬徽常以敷衍之辭回應(yīng):“此人尚可,甚好,乃至佳?!?/p>

他因隨和處世而榮獲“好好先生”之雅號,實乃首位獲此殊榮之人。

司馬徽夫人見狀不忍,輕聲勸道:“夫君,日后人若來問,勿只言雙杰,宜詳述之,方不負(fù)其遠(yuǎn)道而來之心?!?/p>

司馬徽淡然對妻言:“你所言,亦有其妙?!贝搜砸怀?,夫人一時竟是又惱又笑,情緒難辨。

司馬徽雖言辭皆贊,卻非盲目,實則洞悉人心,對人對事皆能因材施教,猶如“逢人即語人言,遇鬼則道鬼語”,深諳世事之道。

盡管司馬徽眼中被視為無能的庸才寥寥,故鮮見他刻意隱藏鋒芒之時。

司馬徽昔日訪友,暫居襄陽,恰逢劉表招賢納士,城中匯聚諸多英才。才俊云集,消息如風(fēng),迅速傳遍四方。

劉表府中,謀士云集,談笑間,忽聞司馬徽名動城中,譽為當(dāng)世翹楚。眾議紛紜,皆勸景升公邀其共謀大計,以圖鴻業(yè)。

劉表經(jīng)多方探尋,終獲司馬徽居所,遂親自登門造訪,以表敬意。

二人初逢,司馬徽卻早已耳聞劉表“威名”。心覺劉表氣量狹小,不欲糾葛,遂故作高潔之態(tài),避而遠(yuǎn)之。

劉表歸家,對幕僚輕嘆:“司馬徽,虛名之士也,其譽皆眾口鑠金,實則書生爾,見識略高于鄉(xiāng)野。”

聞訊后,劉表麾下幾位智囊悄然撤離了他的領(lǐng)地,不露聲色地各奔前程。

【隱居塵世不問政】

《三國演義》中,司馬徽驚鴻兩現(xiàn):一乃劉備逃于曹操追殺之時,再則是劉備又臨曹操追逼之刻,兩度短暫交集,卻意味深長。

劉備偶遇司馬徽,此番邂逅似意外更似天命注定,二人初次相逢,緣分匪淺。

"的盧"之名,世人皆懼其妨主,而劉備卻毅然跨上此愛騎。命運弄人,二人竟共赴水溝之險,印證了"的盧"傳言。

劉備此刻如落水之犬,狼狽不堪。千鈞一發(fā)之際,“的盧”騰空而起,檀溪一躍而過,瞬間將追兵拋諸腦后。

劉備迷途之際,任由的盧引領(lǐng),不曾料想,這匹良駒竟悄然將他載至司馬徽府邸前。

劉備初遇司馬徽,后者力薦諸葛、龐統(tǒng)二賢,并言:“臥龍雛鳳,得一足以定乾坤?!?/p>

司馬徽另有所言,暗示二者間必有取舍,同舟共濟(jì)則必有一損,且難成大業(yè),終失天下。

劉備徹夜與司馬徽深談,直至晨光初現(xiàn),趙云方尋至。

劉備于此地收獲頗豐,心欲邀司馬徽共圖大業(yè),然司馬徽自謙為“林間逸士”,婉拒了劉備的盛情相邀。

此間氛圍頗似豬八戒天婚鬧劇,尋覓佳偶不得,反似渴望丈母娘之青睞,熟悉而又微妙。

劉備屯兵新野時,偶遇司馬徽,原意訪徐庶,然徐庶已應(yīng)曹操召,赴許昌。司馬徽此訪未果,遂返。

臨別之際,司馬徽再薦孔明,言其乃助劉皇叔成千秋偉業(yè)之唯一人選。

史上,司馬徽與劉備的邂逅,定格于新野屯兵之時。彼時的劉備,麾下雖猛將如云,卻獨缺智囊。二人初逢,正值劉備求賢若渴之際。

聞司馬徽善識英才,且居所相近,劉備偕同手足二人,欣然踏上訪賢之旅,求見司馬徽先生。

劉備得司馬徽引薦,偶遇臥龍鳳雛,即諸葛亮與龐統(tǒng),后徐庶亦力薦此二人,英才匯聚,共圖大業(yè)。

劉備力邀諸葛亮出山輔佐,然而司馬徽卻感慨:“得主雖幸,時機未至,令人嘆惋!”

此言仿佛冥冥中昭示了諸葛亮的最終命運,或?qū)⒎潜M如人意。

曹操南征勢如破竹,劉琮未戰(zhàn)即降,使得司馬徽避世之地亦歸曹操版圖。

曹操慕司馬徽之名,誠邀其至營中。然徽志不在人下,拒為曹操籌謀。曹操雖有意委以重任,終因徽之堅拒而罷。

曹操擄走司馬徽后,不久他便離世。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雖匿跡山林,卻名揚四海。然其雖聲名顯赫,卻非熱衷結(jié)交英雄之輩。

水鏡先生若預(yù)知孔明命運,緣何薦其于劉備?或此乃孔明自導(dǎo)自演,明知前路荊棘,仍毅然前行,盡顯“知其不可而為之”之勇者風(fēng)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