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陽開以生物,陰闔以成物。生成既著,須立名以命之也。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無非是生和成的循一過程。生為陽,成為陰,一生一成,演化成了每個人的生命形式。

天地萬物,以陰陽二氣的變化跡象為依據(jù),各自歸位,各循其性,展開自身的命運(yùn)內(nèi)涵,由此我們可以通過肉眼去看見萬事萬物的眾生相,并為萬物命名,以期為我所用。

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也就是青少年時期,我始終對自己的名字難以釋懷,經(jīng)常抱怨長輩們?yōu)槭裁匆o我取這么一個拗口的人名,以致于影響到了自己往后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算是對心靈的一種創(chuàng)傷吧。

的確,一個好的名字足夠振奮人的精氣神,從潛移默化之中就會改變一個人的處世方式,因此,很多中國人非常注重取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過人的名字往往可以預(yù)知他的人生命運(yùn)。

但凡給你取名的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見識閱歷,他雖然一時半會還無法確定你的生命軌跡,但就是能夠憑借自己的直覺,隱隱約約地感受得到你的未來成就。

所以說,天下間萬事萬物的命名,沒有任何一種是無緣無故的,都有其內(nèi)在更加深刻的昭示,從而被那些智者洞察了出來,并為其命名。

其實(shí),這就是一種比較簡易的鬼谷子的智慧運(yùn)用:捭闔陰陽之術(shù)。

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不斷地一開一合,于是萬物從中間生發(fā)出來。

我們的心靈同樣也是一個小天地,當(dāng)你的心境處于陰陽的開開合合,人間萬事便會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地在你的生命中上演,你便能切身感受得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

《鬼谷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 粵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dá)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圣人處天地中正位置,比眾生先知先覺,然而,究其實(shí)質(zhì),圣人之所以能做到先于凡夫覺察到萬事萬物的變化跡象,那是因為他們明白任何顯現(xiàn)出來的東西,永遠(yuǎn)跳不出“陰陽”這一環(huán)。

所謂權(quán)謀,就是要懂得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有其不完善的破綻,無論他怎么裝飾掩蓋,總會有江河決堤的時候。

而真正的謀世高人,就是抓住了這個根本,看透人心,通透物性,守住事物將動未動時的那個門戶,或者叫“臨界線”,從身心角度來看,則是心靈的底線。

守住好你的這個心靈底線,不要讓外物干擾到自己,此時你便處天地之中道,可觀萬物的生成變化,可察萬事的吉兇推演。

作者在這里不是在倡導(dǎo)權(quán)謀之術(shù),不是告訴你如何與周圍的人進(jìn)行周旋斗爭,這種做法屬于“外道”,有違天理良知。

因為真正的謀略與天道接洽,生命的至善狀態(tài)才是謀世最終的落腳點(diǎn)。一個人有術(shù)而無道,就像一棵正在枯萎的樹苗,即使裝扮得花枝招展,也難逃過早折腰的宿命。

只有道術(shù)兩修,才能沖破宇宙生命的時空,永恒于天地之間。

守好自己心靈的底線,其實(shí)就是要把我們自己的誠心開發(fā)出來,心地至誠至善,所有世間的是是非非,沒有什么事物能逃脫如鏡子一樣明凈的心。

  • 荀子》:“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li>

一個“誠”字,道盡了人生的全部秘密,誠能感天應(yīng)物,誠能化兇險為吉祥,誠能了知事物的運(yùn)行本末,誠能知生死、了生死,誠能預(yù)卜先知。

凡是在生活中求而不得,只要返身而誠,則求福貴得福貴,求仁義得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