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奧運會,蒙牛和伊利都是廣告時間舉足輕重的兩個角色。

由于兩家公司產品線重合度高,加之營銷炮火過于猛烈,被炸暈的微博網友往往難以分辨各個廣告的歸屬權[13]。

作為國內乳業(yè)的兩大寡頭,兩者纏斗數(shù)十年,在輿論場合似乎平起平坐。但從公司營收看,蒙牛和伊利自2011年便分道揚鑣,蒙牛從領先變成了追趕者。

2020年是兩大巨頭的分水嶺,蒙牛營收罕見下滑,伊利反而越戰(zhàn)越勇,雙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2023年,兩家公司的營收差距達到了276億元,伊利全員放假一季度,蒙牛才能追上來。

這是一個屬于消費品市場經典的經營案例,但與牛奶無關。

寡頭的崛起

2009年,蒙牛將旗下高端產品線特侖蘇帶進國內網球公開賽,簽約郎朗成為品牌代言人,國內純牛奶告別買一送一的價格戰(zhàn)時代,走向高端化。

特侖蘇也不負眾望,率先成為國內銷售額破百億的純乳品,并在四年后突破200億。

相比之下,伊利與之對標的伊利金典系列,在兩大節(jié)點上都晚了一步。但在常溫酸奶品類,伊利反而領先蒙牛一步。

2015年起,伊利斥資數(shù)十億,讓安慕希成為熱門綜藝《奔跑吧,兄弟》的核心贊助商。同年,安慕希銷量大幅增長460%,全年銷售收入近40億元[1]。

作為回應,蒙牛也攜旗下常溫酸奶品牌純甄登上《極限挑戰(zhàn)》,相繼簽下張藝興、羅志祥等藝人代言。但人算不如天算,蒙牛大量的營銷投入,伴隨羅志祥時間管理大師東窗事發(fā)付諸東流。

五年后,安慕希成為乳制品行業(yè)首個300億級別的大單品,純甄還在為200億奮斗[12]。

盡管在細分品類互有勝負,但歷經十多年的你爭我奪,國內液態(tài)奶市場基本被伊利和蒙牛瓜分。2023年,兩家公司液態(tài)奶營收分別為855.4億元、820.7億元,難分伯仲。

中國乳制品市場的格局重塑始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催生了一系列供給側改革。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是:奶站只能由奶制品公司、養(yǎng)殖場、地方合作社開辦。

無論是養(yǎng)牛場要配備攝像頭和藥房,還是中國牛必須吃苜蓿,都大大提高了奶牛的養(yǎng)殖成本。監(jiān)管之下,產業(yè)鏈上游的個體奶農、小型奶廠逐漸偃旗息鼓,奶源地被瓜分一空。

而在中國,70%的牛奶產自橫跨內蒙草原的黃金奶源帶。優(yōu)質奶源自給率,成為乳企做大做強的核心資產。

2008年后,國內原奶產量增速幾乎從未超過5%。到2020年,伊利與蒙??煽啬膛?shù)量已高達46.4萬頭與47.1萬頭,穩(wěn)居全國前二[2]。

而相較保質期短、依賴冷鏈運輸?shù)牡蜏啬蹋瑑r格低、保質期長的常溫奶是孕育百億單品的溫床,讓下游渠道能力更強的龍頭公司快速搶占市場。

2009年,光明推出國內首款常溫酸奶“莫斯利安”,無須冷藏、保質期長達5個月,完美避開了低溫奶保質期短、無法全國化銷售的局限,也趕上了缺少同類競品的窗口期。

2014年之前,莫斯利安幾乎壟斷了國內的常溫酸奶市場,但安慕希和純甄推出后,伊利和蒙牛憑借提前鋪設的渠道,可以配合大把的營銷預算大面積鋪貨,讓莫斯利安的增長勢頭在2015年戛然而止。

受限渠道劣勢,到2019年,莫斯利安市占率已不足5%[3]。

莫斯利安的折戟是液態(tài)奶市場格局的最后一次重塑,但兩大霸主也隨之遇到了嶄新的問題:品類滲透率見頂,市場難覓空白。

相較于世紀之初的成倍增長,最近二十年的液態(tài)奶增速中樞下滑明顯。伊利和蒙牛液態(tài)奶業(yè)務最近兩年的增速,已經來到了5%以下。

基本盤觸及天花板,向其他業(yè)務要增長便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這也為兩家公司越拉越大的差距埋下了伏筆

雅士利功敗垂成

從當前結果來看,蒙牛和伊利雖然在液態(tài)奶業(yè)務殺的難解難分,但奶粉與冷飲上的落后,是蒙牛被伊利超越的核心因素。

2023年,奶粉與冷飲為蒙牛貢獻了98.3億增量,而伊利僅冷飲規(guī)模就高達106.9億元,奶粉業(yè)務為276.0億元,是蒙牛的6倍多。

早在2013年,蒙牛就意識到了液態(tài)奶業(yè)務的局限性,并于同年溢價近50億,拿下“廣東奶粉大王”雅士利。

收購一個成熟品牌,借自身渠道推向全國,是消費品公司擴張新品類最成熟的手法。收購當年,蒙牛在奶粉市場的份額由0.2%飆升至4.9%[4],毛利率超過50%,領先伊利近10個百分點。

2013年底,“單獨二胎”政策通過,當時產業(yè)和學術界對二胎政策的預期極為樂觀,對于最大的剛需市場嬰幼兒奶粉來說,政策威力約等于核武器。

蒙牛對雅士利的投資可謂盡心盡力,先是通過定增,引入達能成為二股東,又相繼將愛氏晨曦、歐世蒙、多美滋注入雅士利[5]。但收購完成后,雅士利業(yè)績反而連降三年,并在2016年陷入虧損。

由于業(yè)績拖累,蒙牛在2016年被迫提了22.54億元商譽減值[4],業(yè)績發(fā)布會上,昏黃的燈光搭配抓耳撓腮的高管,氣氛格外沉重。

來源:新浪新聞

尷尬的是,在蒙牛內部處于“放養(yǎng)”狀態(tài)的君樂寶,反而在同一時期高速增長。

2008年,蒙牛收購因三聚氰胺事件陷入危機的君樂寶,在2019年被蒙牛出售前,獨立運作的君樂寶奶粉營收已高達50億,占蒙牛奶粉營收80%以上[6]。

君樂寶再次獨立后,憑借性價比優(yōu)勢一度躋身國產奶粉第二,市占率僅次于老大哥飛鶴[7]。

蒙牛收購雅士利恰好趕上奶粉渠道的轉型。傳統(tǒng)的百貨商超迅速收縮,線上和母嬰渠道逐漸滲透。2016年,母嬰渠道的占比首次超過50%。

奶粉雖然是標準化的商品,似乎適合電商平臺,但由于各種“配方”和“營養(yǎng)”的信息差存在,加上要給孩子吃,面對琳瑯滿目的奶粉,聽銷售的講解和推薦,顯然比網上查資料更有說服力。

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對奶粉不信任感的加劇,又進一步推動了奶粉銷售向母嬰渠道的傾斜。

渠道轉型的幾年間,雅士利管理層的頻繁變動,此消彼長之下,蒙牛的渠道賦能反倒成為負擔。

目前,雅士利在京東、天貓、拼多多上的旗艦店已無奶粉售賣,官博內容也被清空,只留下令人唏噓的“企業(yè)資質未經過年審”。

承載著高端化重任的貝拉米,則困于大部分產品無法通過中國配方注冊,凈利潤大幅下滑[8]。

雅士利功敗垂成,蒙牛開始調轉槍頭收購艾雪,將冷飲擴展至東南亞,同一時期,老對手伊利也逐步將資本運作納入加速業(yè)務拓展的工具箱。

相比蒙牛折騰了近十年,伊利的大規(guī)模資本運作在2019年才剛剛開始,但大獲成功。

比高端更高端

液態(tài)奶之外,伊利的另一個身份是冷飲界的隱藏王者,稱霸國內冷飲市場近30年,最大功臣就是長盛不衰的巧樂茲。

業(yè)內盛傳,如果凍品經銷商手里沒有伊利巧樂茲,根本敲不開街邊商家的門[9]。

2018年底,伊利收購泰國本土品牌Chomthana,次年冷飲業(yè)務便突破百億大關。

隨后,Chomthana的業(yè)績快速增長,在2020年實現(xiàn)68%的同比增幅,成為與聯(lián)合利華和雀巢平起平坐的泰國品牌[10]。

在奶粉領域,伊利的自有品牌金領冠恰好趕上了三聚氰胺事件后,嬰幼兒奶粉的兩個核心變化:

一是奶粉告別低價,大跨步走向高端化。經歷諸多食品安全事件,便宜奶粉迅速與假冒偽劣產品畫上等號。導致奶粉越貴,反而賣的越好。

2019年,一家香港投資機構高調做空奶粉龍頭飛鶴,理由是飛鶴三年收入翻倍,高端產品份額夸張,業(yè)績“好的不真實”。事實證明,香港機構確實不理解大陸消費者。

二是母嬰渠道的快速擴張。除了上文提到的信息差問題,嬰幼兒奶粉類似早教班,消費周期短,市場增長極其確定(每年新生兒數(shù)量),母嬰店必須不停辦活動轉化新的父母。

相較因錯過母嬰渠道而沉淪的雅士利,伊利則以“‘領嬰?yún)R”俱樂部的形式,完成對母嬰渠道的深度綁定??紤]到飛鶴一年能辦超過50萬場活動,賣出上百億的奶粉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6年后,“單獨二胎”政策余威逐漸減弱,疊加近幾年結婚率的穩(wěn)步下行,新生兒總數(shù)正在穩(wěn)步下滑,嬰幼兒奶粉又開始向“超高端化”挺進。

2021年,為填補自身超高端奶粉的空缺,伊利斥資54億港元將譽為“羊奶粉一哥”澳優(yōu)收入囊中。

在穩(wěn)定的母嬰渠道基礎上,國內市場迅速扛起澳優(yōu)全球增長大旗,以8.71億的成績貢獻98%增長份額。

為配合高端化轉型,伊利將目光瞄準了全球另一大黃金奶源地新西蘭,并在2019年打敗當?shù)鼐揞^恒天然,將新西蘭第二大農場Westland收入囊中。

收購次年,金領冠系列便以煥新的形式進行升級。以睿護為例,在原罐原裝新西蘭進口的基礎上,新款賣點增加了珍稀草飼,要不是Westland的草場足夠多,伊利肯定不會這么說。

奶粉雖然市場大盤不及液態(tài)奶,但勝在利潤率高。飛鶴毛利率常年維持在70%上下,比肩英偉達。在奶粉市場的擴張,構成了伊利超越蒙牛的核心因素。

從凈利潤指標看,伊利去年凈利潤為102.8億元,而蒙牛僅為48.9億元,不到伊利的一半,原因就是奶粉實在太賺錢了。

2023年,伊利成為國產奶粉全渠道銷冠[11],除深耕母嬰渠道之外,最大的功臣無疑就是通過資本運作完成的高端轉型。

消費品公司通過收購開辟第二塊基本盤,常常是重塑行業(yè)格局的決定性因素。前有安踏借FILA反超李寧,后有美的通過渠道改革擴展品類超過格力。

在孩子越生越少,奶粉越來越高端的當下,兩大乳業(yè)巨頭去哪尋覓下一個十年的增長,又會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作者:嚴張攀

編輯:李墨天

制圖:嚴張攀

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嚴張攀

封面圖片來自ShotDock

參考資料:

[1] 一杯酸奶的想象空間:“中國乳業(yè)最大單品”安慕希的進化之路,超級單品 SP

[2] 伊利憑什么是行業(yè)第一,粒場

[3] 復盤光明乳業(yè):失去的20年 ,搜狐新聞

[4] 蒙牛的奶粉執(zhí)念:斥資百億收購的雅士利或成棄子,中國企業(yè)家雜志

[5] 蒙牛與伊利之間差的,到底是一個牛根生?還是一個雅士利,搜狐財經

[6] 雅士利成了棄子,蒙牛的奶粉業(yè)務,與伊利的差距越拉越大了,鎂經

[7] 雅培卷入“細菌門”背后:在中國縣城,洋奶粉敗給了飛鶴們,時代財經

[8] 30億美元贊助奧運,蒙牛為何依然賣不動,牛刀說大佬

[9] 伊利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冷飲王”,雪球

[10] 伊利集團的國際化戰(zhàn)略與實踐,F(xiàn)oodTalks

[11] 從伊利金領冠逆勢增長,看國產奶粉新「氣象」,潮汐商業(yè)評論

[12] 安慕希年銷售額已超300億!中國乳業(yè)的下一個百億品牌在哪里,新乳業(yè)

[13] 30億廣告費,蒙牛伊利奧運大戰(zhàn),廣告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