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源廟埡:千年古鎮(zhèn)以廟得名,

它是大唐荔枝道上殘存的最后古廟嗎?

古鎮(zhèn),典型的川東古鎮(zhèn),一條曲曲窄窄的街道,沿著山路蜿蜒,兩邊店鋪,出售的都是農(nóng)家特產(chǎn),背簍,連枷,菜種,菜苗,鋤頭,鐮刀……

大爺,手持綠竹杖,背竹簍,身著中山裝,緩步而行,頭上為諸葛亮吊孝的布巾,已經(jīng)飄揚了近兩千年!

這個小鎮(zhèn),名喚廟埡,是隱藏大巴山中的一座千年古鎮(zhèn)。它因廟而名,那么它究竟供奉的是那位神祗?

1.千年小鎮(zhèn),大唐古道穿鎮(zhèn)而過

抵達廟埡時,已是晚上十點多了。行程群里,通知的集合點在——皇城客棧。等抵達時,街道幾盞路燈,橘黃色的光,照著客棧的門頭,看到“皇城客?!睅讉€字,心瞬間輕松了。

從蘭州到廟埡,大約900公里。這是公路的距離,而不是直線距離。看山跑死馬,看著很近。走起來,卻不近。這一天的行程,真不容易。

最艱難的行程,往往在最后一公里。從蘭州到草壩,一路都是高速,順暢,下了高速,山間公路,雖然窄,拐彎多,但也不慢。誰知,走了一段后,遇到了修路,這就麻煩了。

修路,再加之雨天,路面坑洼不平,泥水到處,真是路難行。一次過幾個滿是雨水的大坑洼,一次公路改道,我們卻依舊順著施工路,走了進去。這就延誤了不少時間。

等趕到約定集合的皇城客棧時,已然到了晚上十點多,匆匆吃了一點,便在一家客棧休息了。

這一夜,睡的很扎實?;蛟S是累了,或許是空氣中含氧量居高的緣故。不知不覺中,雞就叫了??纯词謾C,才五點。而小鎮(zhèn)便從沉睡中醒來。六點半起床,拉開窗簾,忽然發(fā)現(xiàn)窗戶外就是大片的稻田。入眼皆是青山綠水,到處是綠色,幾乎看不到裸露土地,空氣中的散發(fā)植物生長的氣息。

不到七點,我就出了賓館,街道上很安靜,行人寥寥,早起的攤販們已經(jīng)忙碌了。今天是五一,小鎮(zhèn)逢集,背著背簍的大叔大嬸,就星星點點的來了。

廟埡似乎只有一條主街,大約千米許,沿山就勢,自高而下,蜿蜒伸展,趕集的商販在街道兩側(cè)依次排開,出售著他們的特產(chǎn)。

很少有人吆喝。街少了一種喧囂之氣,多了一種靜謐。這似乎也是大巴山人生活的寫照,安靜生活,默默勞作,不急不緩。

漸漸地,集市上人多了,出售菜苗的大媽來了,雖然她看出,我只是對他的菜苗好奇,但依舊講解,濃濃的川東話,這似辣椒,這似西紅柿,這似豆角……

個字不高的大叔,背背簍,穿中山裝,頭裹布巾,拄著綠竹杖,在沉思中緩緩而行……

我凝神屏息,不敢高聲語,悄悄地走過古街,他們顧不上理我,我不敢打擾他們,唯恐一句高聲語,打破這千年的寧靜。

路過,一家肉餡餅攤,來趕集的老人家正在制作肉餡餅。金黃的肉餡餅,看上去滋滋冒油,滿滿的香味在古街上飄蕩。我實在忍不住了,走過去,和老人家比比劃劃交流一通后。在老人家的引導下,隔街掃碼。

原來,老人家沒有微信收款碼,需要到街對面的另一家店鋪中,借用人家的微信收款碼,然后店家再將現(xiàn)金給老人家。千百年來,小鎮(zhèn)人就是在這樣相互幫襯中度過漫長的歲月。

老人詢問,我從何而來,要向何處而去?我說,從蘭州而來,往厚山而行。

餡餅,酥脆適口,極鮮,一口滿滿香味便在空中飄蕩!

2.牌坊下,馬蹄噠噠,千年前楊貴妃的荔枝從此而過

古街不長,大約千余米。從我們住宿的地方,出來,向右拐,沿大坡而下,一直到延伸到山腳……

川東山多,入眼皆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連綿廣袤,一眼望不到邊!其實,從我們出蘭州,走定西,過武山的武成嶺后,就一直穿行在群山之中。從西秦嶺余脈,到西秦嶺腹地,到秦巴山地,到大巴山,這山一直和我們相伴,直到此刻依舊沒有收手的意思。

每到一地,我總是早起,看日出,走小巷,尋找街頭巷尾的人間煙火味,踏訪不為人知遺跡。順著街道,過皇城賓館,繼續(xù)前行,有肉鋪,女老板正在提刀解豬……接著是雜貨鋪,各種農(nóng)具,竹編制品一字排開,走著走著,忽然眼前豁然開朗,原來古街的盡頭就是農(nóng)田竹園。

返回吧!邊走邊看,慢慢回。半路碰見龔琪,其他同行師友也陸續(xù)出來“趕集”了。我和龔琪交流了幾句,便結(jié)伴而行。這樣和鎮(zhèn)子上人交流也能相互“支援”,不至于我一個費勁心機猜,他們的正宗四川話。

不知不覺,又轉(zhuǎn)回到旅館位置的三岔路口,繼續(xù)向左行,沒走多遠,就看到了成片的水田了。我們又到了鎮(zhèn)子邊上。

忽然,路邊成堆柴火,吸引了我們。鄉(xiāng)親們用不規(guī)則的柴火,隨意擺布,或方或斜,或窄或款,沒有高深的理論支撐,只根據(jù)生活需要,隨形變幻,一幅幅自然率性的圖案,就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在民間,鄉(xiāng)親們用苞谷、石頭、石板,甚至石籽,隨意變幻出各種各樣的圖案。這就是原生態(tài)的民間藝術。

街邊的柴火,引發(fā)了我們的興趣,觀察木紋,拍攝紋路細節(jié),找個契合的地方,坐下,來一張與眾不同的留影。

在三岔路口的另一岔口,有一個石頭牌坊。上午十點多,興章兄領著我們參觀了這座石牌坊。牌坊是新,地方卻是老的。

以前,這里有座古老的牌坊,“文革”中被毀。多年前,鎮(zhèn)上的有識之士又募捐資金,重建牌坊。它象征著古鎮(zhèn)的文化傳承,也是古鎮(zhèn)人精神的象征,生生不息,綿綿不絕。如同我們將要去的厚山,根植在內(nèi)心深處的文化自覺,這才是華夏文明不絕的根脈。

在興章兄的講解中,小鎮(zhèn)的千年風云便如畫圖一般緩緩展開。

“噠噠噠,噠噠噠……”急促的馬蹄,穿越時空而來,騎士速度極快,不敢停息,似乎從小鎮(zhèn)的古道上穿越而過。

騎士,背負的不是軍情,而是荔枝。不錯,就是荔枝。

廟埡,這個古鎮(zhèn)今天不大起眼,然而在千年前,卻是大唐驛道上的一個節(jié)點。這個驛道,有個很優(yōu)雅的名字“荔枝道”,曾是為楊貴妃運送荔枝的綠色通道。其傳遞速度,只不過比今天快遞稍慢而已。

荔枝道,是這段唐代古驛道別名,或者是說一個“花名”。如同《水滸傳》中的好漢綽號,一個“花名”,能充分表現(xiàn)出他們的個性和特征,讓人一目了然。

這條古道由來已久,盛唐天寶年間,據(jù)說為滿足楊貴妃吃荔枝的愿望,特意開辟的這條荔枝專運線。其實,它應該早就有,只不過為楊貴妃運送荔枝,進行過整修。把大唐江山的興亡,推到一個女人身上,其實是一種悲哀。一個女人,承擔不起,體制的問題。

荔枝道始于楊貴妃家鄉(xiāng)(楊玉環(huán)是蒲州永樂人,郡望弘農(nóng)華陰,其父楊玄琰曾任蜀州司戶。他們曾長期在蜀州居住生活,楊貴妃十歲時離開蜀州。據(jù)說楊貴妃生長在四川忠縣,屬于涪陵郡。那里產(chǎn)荔枝,故楊貴妃吃的是四川荔枝。荔枝道起于涪陵。宰相楊國忠為其堂兄。)

荔枝道起于涪陵,止于長安,分為兩段,一段就是鼎鼎有名的入川快捷通道——子午道,另一段就是經(jīng)過廟埡的這條古道。這段古道起于涪陵,止于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接子午道。

這條古道,其實一直萬源大山中盤旋,然后又穿越秦嶺。據(jù)當?shù)卣恼{(diào)查:“當時產(chǎn)自四川涪陵的荔枝,自涪陵(妃子園)—墊江—梁平—大竹—達縣—宣漢(大成鄉(xiāng)瓦窯壩折入三橋、隘口、馬渡)—平昌縣(巖口鄉(xiāng)、馬鞍鄉(xiāng))—萬源市(鷹背鄉(xiāng)、廟埡鄉(xiāng)名揚、秦河鄉(xiāng)三官場、玉帶鄉(xiāng)、魏家鄉(xiāng))—通江縣(龍鳳鄉(xiāng)、洪口鄉(xiāng)、澌波鄉(xiāng))—再入萬源市(竹峪鄉(xiāng)、虹橋鄉(xiāng))—鎮(zhèn)巴縣,定遠,越九龍砦(陳家灘)楊家河、司上、羅鎮(zhèn)砦—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最后進入子午道,穿越秦嶺,送達長安,全程1000多公里?!泵髑鍟r,這條古道再度興盛,為連接川陜的要道,商貿(mào)興盛不絕于途。

唐代全國共有1639個驛站,2萬余快遞小哥。當時,人們把荔枝裝在竹筒中,一來能夠保鮮二來能避免壓壞。其實,這也是古代信函運送的常規(guī),信件裝入竹筒,兩頭密封。信使背在身上,騎馬疾行,晝夜不停。

這里山大溝深,很多道路依懸崖而建,或為棧道,或為便道。為了保證信使的安全,靠近懸崖的地方還修建有攔馬墻,以防快馬沖下懸崖。

楊貴妃的荔枝究竟多長時間能送到長安?有人說三日,有人說是七日。其實這說的是最快時間和最慢時間。

唐代的速遞業(yè)務是多么快?岑參的詩句:“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暮及隴山頭?!睆南剃柕诫]山大約是200公里,速遞員一天就跑400里。在唐代,這個速度還不是最快的。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是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起兵叛亂的,6日后,在長安附近華清宮中的李隆基就收到了消息,兩地之間相距3000里,每天傳遞速度達500里。

其實,唐代正常的信件傳遞,并不是很快。唐代,驛是日行六驛,一個驛站的距離大約是30里,這就是180里左右,傳是日行四驛,120里左右。自然也有特事特辦,比如赦書,這是免去死刑的文書,人命關天,自然要加快速度,要求一天300里。軍情的傳遞就要疾如流星,比正常要快得多,一天五百里。

楊貴妃的荔枝,自然不能當做特急軍情來對待,大概也就是中速,一天兩百多里,完全能在三五日到長安。為此,杜牧有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甫有詩“憶昔南州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中,至今耆舊悲”。

至今,在這條古道上,還留著諸多遺跡。人們實地踏訪,從平昌縣馬鞍鄉(xiāng)到萬源市鷹背鄉(xiāng)這段路上,攔馬墻、飲馬槽、關墻、衙門營盤等遺跡存在。有的地方,長長的石梯,厚厚的石板盡顯歷史滄桑和厚重。

3.廟埡,它是大唐荔枝道上,殘存的最后古廟

廟埡,這個名字出現(xiàn)在清光緒年間。當時,住牟家坡的鄉(xiāng)約蘇香武倡議大家建一條“—”字形的合面街道與原關帝廟相接。此合面街位于皇城寨與火峰山之間的山埡,故命名“廟埡”。

名字雖出現(xiàn)在清末,但廟的來頭卻遠不止于清末。這個地方的來歷,似乎也和荔枝道有關。

廟在古代,或為政府機構場所,或為祭祀場所,或為寺院建筑。埡則是兩個山頭之間狹窄的地方,埡字從土從亞,“亞”意為“閉鎖圈”?!巴痢迸c“亞”則表示“具有自然閉鎖性質(zhì)的地形”,就是山岳的鞍部。

這就奇特了,在山岳的鞍部,不大地方要建一座廟,究竟是什么廟,如此重要,非要修建在狹窄的鞍部。

我詢問興章兄,廟埡的廟在啥地方?于是,我們一行人便浩浩蕩蕩跟著興章兄去看廟埡的廟。

廟不大,也不遠,在小鎮(zhèn)的另一頭,也有人說在小鎮(zhèn)背后山上。穿過小鎮(zhèn),走上老石橋,沿山路,緩緩而行,漸漸向上感覺快到山頂?shù)臉幼樱鋈贿吷嫌袟l小路,我便跟著大隊人馬走了進去。沒幾步,廟就豁然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廟不大,只有一座大殿,上有匾額,寫著“關廟”二字。這足以,表達廟內(nèi)供奉著的神靈了。他就是威震華夏的關羽,民間俗稱關二爺,廟則俗稱老爺廟。關羽,義薄云天,名震華夏,忠義財于一體。絲綢之路、驛道沿線各個城鎮(zhèn),有廟必有關帝廟。這條古驛道也不例外。

廟的位置自然非常好。站在大殿前,遠望蒼山碧樹,寥廓萬里天,近觀山下古鎮(zhèn)歷歷在目。

“看看,這是什么?”原來大殿內(nèi),兩側(cè)放置的石頭引起同行人的驚呼。大殿內(nèi),左右兩側(cè),擺放著一些石頭。其實,它們不是石頭,而是一些石頭雕像的殘件。

“這是從大殿周圍發(fā)現(xiàn)的,我們就放到殿內(nèi)保存起來了!”一村民說。廟很樸素,但絕不簡單。這些殘存的石雕,透露出廟埡的不同尋常之處。

仔細觀察這些石雕,發(fā)現(xiàn)它們真的不同尋常。有個武士,雖然只剩的頭部,但鼓起的肌肉,飽滿的表情,雄壯的體魄……帶著濃濃的盛唐氣息。而從殘存石雕推斷,石像的高度起碼在兩米。

如此巨大的石像,帶著盛唐氣象的造型,它并不是一般寺廟所能擁有的。

在荔枝道上,人們發(fā)現(xiàn)了攔馬墻、飲馬槽、關墻、衙門營盤……那么,廟呢?廟在何方?

這些帶著盛唐氣象的石雕,告訴人們廟,應該就在這里?

荔枝,原本是普通水果,不料卻因楊貴妃而聲名遠播,而傳遞過貴妃荔枝的古道,也由此千年著名。那些殘存的石雕,讓我想起了一句詩:“白頭宮女在,閑坐話玄宗!”

歲月滄桑,白云蒼狗。千年后,那些殘存的盛唐石雕,默默訴說曾經(jīng)的風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