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讀者說,物是人非真的讓人難受。
我說,這年頭,或許不僅僅是物是人非,有時候是物非人也非。我們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家店鋪會消失,一個街道會變換模樣,就連我們常常走的那條路,也會一點點被鏟起,再一點點調(diào)轉(zhuǎn)方向,變成一條新的馬路。所謂時間,就是有這樣的力量。
也是在前兩天,我寫,有一天,我路過一家書店,當(dāng)時沒有進(jìn)去逛,想著以后反正“有的是機會”。一個月后,我再次路過那兒,書店卻關(guān)了門,從窗戶的縫隙里看過去,只能看到空空的書架,眼看都落滿了灰。
今天我剛到鄭州,明天要去的書店,是我2016年去過的那家,同一個地址,同一個地方。
于是我心里忽然覺得,真好啊。
真好啊,許久以前去過的地方,它還在。
于是我們就還能在這里,看到過去的痕跡,也因此,也能覺得安心。
在讀《羊道》的時候,李娟寫到了“伴隨”,它覺得一切令人記憶深刻的事物,往往與伴隨有關(guān)。我也一直有著類似的感受,我想“伴隨”之所以能讓人記憶深刻,恰恰是因為它記錄了你的腳步,也記錄了你的痕跡,于是在某一天,你回到一個地方的時候,不至于茫然。
在這個意義上,老朋友之所以珍貴,也恰恰是因為他/她記錄了你們共同的腳步,于是在時間的洪流中,就還能看到前進(jìn)的方向。
作者與讀者,其實也一樣。
我想,當(dāng)你見到我的時候,你見到的其實不是我,而是當(dāng)時讀那幾本書的你自己。
當(dāng)時的你是一個什么樣的處境,當(dāng)時的你是怎么走出那樣的處境的,當(dāng)時的你在哪里,而現(xiàn)在的你,又確實一點點走過了萬重山。
仔細(xì)一想,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很難找到路標(biāo)”的時代。
因為日新月異,舊的總被掩埋;常常忙碌,心事一重接著一重,于是低著頭走到路的當(dāng)中,再一抬頭,既找不到去處,也看不到來路。
我們從來都不需要常?;仡^看,但在某些時刻,我們需要自己從哪里來,又走過了多遠(yuǎn)。
這個多遠(yuǎn),才能讓我們確信,我們還能一路繼續(xù)走下去。即使生活看似是泥潭,我也不在原地了。
所以文章的最后要說些什么呢?
大概還是這句:真好啊,在感受到時間的力量的同時,也還能感受到時間暫未帶走的。于是轉(zhuǎn)過頭,時間未能帶走的那些,無論是還在的那個地方,還在的那個人,又或者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渺小的一部分,我們的習(xí)慣,我們一直以來的喜好,也就成了我們的力量本身。
以上。
祝各位讀者早安午安晚安,漸入佳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