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a class="keyword-search"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在世界文化經典文獻中,《道德經》有廣泛的影響力,就被翻譯的次數(shù)和語種而言,《道德經》僅次于《圣經》,成為《圣經》以外流傳最廣的外文著作。
【經典解讀】
老子提倡無為之治,反對過分地擾亂百姓,更反對殘酷無道地壓迫百姓、剝削百姓。他提倡用“道”來使人民依附,而不是通過強權武力來使百姓屈服。用強力來壓迫百姓,就如同用堵塞的方法來治理洪水一樣,一旦人民達到了承受的極限,所有的怒火就會完全爆發(fā)出來,那時統(tǒng)治者再知道禍患,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說,重視百姓就是自重,愛護百姓就是自愛。統(tǒng)治者要深知“載舟覆舟”的道理,才能保持不陷入危機。夏桀文武雙全,但卻殘暴無道,不知愛護百姓。他驕傲自大,狂妄地將自己比喻成太陽,說自己的統(tǒng)治就像太陽一樣,永遠不會衰亡。百姓聽到了他的狂言,都指著太陽發(fā)出咒罵,說:“你什么時候會滅亡呢,我愿意跟你同歸于盡!”商湯看到夏桀殘暴、大臣出走、百姓離德,于是興兵討伐他,在鳴條打敗了夏桀的軍隊,流放了夏桀。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沉迷酒色娛樂,不理朝政,苛捐雜稅嚴重,藩鎮(zhèn)割據、宦官專權,而百姓則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地方官員和大地主聯(lián)合起來壓榨百姓,農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有紛紛起來反抗,終于導致了黃巢起義,為唐王朝敲響了喪鐘。元朝后期,統(tǒng)治者錦衣玉食,手中掌握大量土地,而老百姓卻耕無田、食無糧。蒙古貴族把從農民那里收奪來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條件租給農民,用租佃的方法進行剝削,“大家收谷歲至數(shù)百萬斛,而小民皆無藍藏”,結果人民忍無可忍,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強大的元帝國轟然倒塌……
縱觀歷史,每個朝代幾乎都是如此,建業(yè)時統(tǒng)治者尚能重視百姓、愛護百姓,等到末期,則驕奢淫逸、剝掠百姓,最后人民不堪重負,對統(tǒng)治者不再一味害怕,奮起反抗,一人振臂高呼,星星之火即成燎原之勢,看似強大的統(tǒng)治機器,在人民的怒吼面前不堪一擊。無論何時,老子愛民的思想都不會過時,即使在當代,官員們也應深記這個道理:民為天下之主,民威才是真正可畏的。
【哲理引申】
朱元璋從一介布衣白手起家,創(chuàng)建了大明王朝。他幼時飽嘗生活的苦難,十分了解老百姓的心情,明白他們的痛苦和對貪官污吏的仇恨,于是采取了很多極端的反腐敗手段,實現(xiàn)了一段官場清明的政治。
然而,到了明朝末年,皇帝大多昏庸無能,掌權的閣臣和太監(jiān)多奢豪貪婪之人。國家越來越陳腐,百姓越來越困苦,加之天災不斷,很多地方變得民不聊生,而官府的稅收卻越來越重,權貴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奢豪。很多農民沒有田耕,而官僚宗藩的田卻多得種不過來;百姓家中連儲備的粗糧都沒有,而官員的錢窖中卻堆滿金銀。
嚴嵩、嚴世蕃父子,掌權多年,晚明筆記《涇林續(xù)記》載嚴世蕃儲藏銀錠:“掘地深一丈,方五尺,四圍及底,砌以紋石,運銀實其中,三晝夜始滿,外存者猶無算。”正德朝時,查封太監(jiān)馮保家,聚得金銀百余萬兩,外加珠寶無數(shù)。據趙翼的《廿二史札記》,正德朝時,大太監(jiān)劉瑾被籍沒家產,抄出“大玉帶八十束,黃金二百五十萬兩,銀五千萬余兩,他珍寶無算”;太監(jiān)錢寧被籍沒時,抄出“黃金十余萬兩,白金三千箱,玉帶二千五百束”;權臣江彬籍沒時,抄出“黃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
太監(jiān)、大臣如此,那些宗室藩王就更加奢華了。明神宗時一次就賞給自己的兒子福王朱常淘兩萬頃的土地,而且都是山東、湖廣的良田。朱常徇就藩時帶著無數(shù)金銀財寶,陪同的隊伍前后達一百多里。就國之后,福王橫征暴斂,侵漁小民,千方百計搜刮錢財,壞事做絕,四方奸人亡命之徒,紛紛趨之若鶩,聚集在朱常淘門下。
這位王爺一輩子醉生夢死,終日閉閣暢飲美酒,體重達三百六十多斤。崇禎朝時,河南連年旱蝗大災,人民易子而食,福王不聞不問,仍舊收斂賦稅,連基本的賑濟樣子都不表示一下。四方征兵隊伍行過洛陽,士兵紛紛怒言:“洛陽富于皇宮,神宗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卻讓我們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賊手,何其不公!”當時退養(yǎng)在家的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多次入王府勸福王,即使只為自己打算,也應該開府庫,拿出些錢財援餉濟民。但福王嗜財如命,根本不聽。
據說,后來,李自成率軍攻陷洛陽,福王被農民軍逮捕。李自成當眾斥責他說:“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fā)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于是,讓手下人把福王綁上,剝光洗凈,又從后園弄出幾頭鹿宰了,與福王同在一口巨鍋里共煮,在洛陽西關周公廟舉行宴會,與部下同食,名曰“福祿宴"。李自成手下搬運福王府中金銀財寶以及糧食,數(shù)千人人拉車載,數(shù)日不絕。
朱元璋打天下之時,善待百姓,天下人都跟隨他。而到了明末,統(tǒng)治者只知道驕奢無度,最后導致大明王朝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轟然倒塌,這些統(tǒng)治者也終于自食惡果、引火燒身。所以,任何時候都應時刻牢記:民不可欺。
張重喜,字熹梓、航銘,當代著名書法家,河南籍人士。畢業(yè)于武漢大學(1984年),現(xiàn)任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國硬筆書法學會A級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體育院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綠寶石書畫院常務理事、國際羲之書畫院副院長、中國破格體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張重喜不僅在書法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還致力于北京體育大學及全國體院圖書館業(yè)務建設和體育圖書情報學術理論建設,做出了顯著貢獻。張重喜書法價格每平尺3000元到4000元之間,張重喜的書法風格獨具特色,擅長行、草、隸書等多種書體,其書法作品展現(xiàn)出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