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朝康熙年間,京城有個大戶人家姓李。這李家的閨女叫李巧云,那可真是個聰明絕頂?shù)难绢^。才十三歲,就把家里的藏書都啃完了,那腦瓜子比她爹還靈光。你說這樣的丫頭該高興才對,可她偏偏愁眉苦臉的,怎么回事兒啊?

原來啊,李巧云把家里的書都看完了,就想借點(diǎn)新書來讀。她央求她爹李大善,說:"爹啊,咱家隔壁王員外家藏書可多了,您能不能去借幾本來給我讀讀?"

李大善一聽就不樂意了,板著臉說:"閨女啊,你可知道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你一個姑娘家,懂得三從四德就行了,讀那么多書干嘛?又不能去考功名。你呀,還是多練練女紅吧,省得以后找不著婆家。"

李巧云聽了,心里那個氣啊!她想:這老古董,腦子里裝的都是些啥玩意兒?不過她可不敢直接頂撞她爹,得想個法子。于是她笑嘻嘻地說:"爹,您說得對。不過您想啊,要是我嫁的人沒本事,家里窮得叮當(dāng)響,那我豈不是得去掙錢養(yǎng)家?要是我沒點(diǎn)本事,怎么掙錢啊?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李大善被女兒這么一問,還真有點(diǎn)兒愣住了。他撓撓頭說:"這個......好像也有道理啊。"

李巧云趁熱打鐵:"再說了爹,您看那唐太宗多英明,不還得有個

李大善被女兒說得啞口無言,只好答應(yīng)去借書。你瞧,這丫頭多聰明,三言兩語就把她爹給說服了。這不就給咱們的故事開了個好頭嗎?

李大善來到王員外家借書,正巧碰上了王員外的兒子王武。這王武啊,是個練武的主兒,整天舞刀弄棒的,不愛讀書。王員外正為這事兒發(fā)愁呢。

李大善一聽,樂了:"哎呀,您這兒子跟我閨女正好互補(bǔ)啊!要不咱倆結(jié)個兒女親家?"

王員外一聽,眼睛都亮了:"好啊好啊!您閨女要是真能管住我這個混小子,那可真是太好了!"

就這樣,李巧云和王武的婚事就這么定下來了。你說這倆人門當(dāng)戶對嗎?還真不一定。不過這不是有句老話嘛,"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說不定還真能擦出火花呢!

可惜好景不長啊。沒過兩年,王員外就撒手人寰了。王武啥也不懂,只會舞刀弄棒,哪能管得了家里的買賣?沒幾天就被競爭對手趙家給整垮了。

更倒霉的是,王武跟人打賭輸了,要當(dāng)三年乞丐。你說這叫什么事兒啊?原本是個富家公子,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要飯的。

李巧云聽說這事兒,心里挺難過的。她叫丫鬟小翠去給王武送了幾本書,還寫了張字條:"男子漢大丈夫,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讀透這幾本書,定能重振家業(yè)。"

你瞧,這丫頭多有遠(yuǎn)見。她知道王武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知識,所以送書而不是送錢。這不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嗎?

正當(dāng)李巧云等著王武東山再起的時候,殺出個程咬金來。這程咬金就是趙家的少爺趙二愣子。

這趙二愣子啊,長得倒是人模狗樣的,就是腦子不太好使。他看上了李巧云的美貌,非要娶她當(dāng)老婆。

李大善一聽趙家要娶他閨女,樂得合不攏嘴。他想:趙家現(xiàn)在可是咱們這兒的首富啊,要是能攀上這門親事,那咱李家還不得飛黃騰達(dá)?

可李巧云可不樂意啊。她說:"爹,咱能不能不那么勢利眼?再說了,我跟王武可是有婚約的,怎么能嫁給別人呢?"

李大善急了:"閨女啊,你這不是不識抬舉嗎?王武現(xiàn)在可是個

李巧云想了想,說:"爹,您別急。我有個主意。"

你猜她想出了什么鬼主意?她找了些藥材,搗鼓出一種藥來。吃了這藥啊,臉上會長出黃斑,還會散發(fā)出一股怪味兒。

李巧云吃了藥,故意在趙二愣子面前晃悠。趙二愣子一看,嚇得直接跑了,再也不提娶李巧云的事兒了。

你說這丫頭多鬼靈精啊?一招就把趙二愣子給嚇跑了。這不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嗎?

三年一晃就過去了。王武當(dāng)完了乞丐,回到了老宅。李巧云也到了十八歲,該成親了。

兩家人一合計,干脆就把婚事給辦了。你別說,這倆人還真是天生一對兒。王武雖然家道中落,但這三年可沒閑著,每天晚上都在看李巧云送的書,學(xué)問見長不說,人也變得穩(wěn)重多了。

婚禮第二天,王家的老管家拿來一封信,說是王員外臨終前留下的。你猜這信里寫的啥?原來王員外早就料到王武會遇到困難,所以在院子里的老松樹下埋了五萬兩銀子,讓王武東山再起用的。

王武看完信,激動得熱淚盈眶。他轉(zhuǎn)身對李巧云說:"娘子,多虧了你這三年來一直支持我。要不是你送的那些書,我現(xiàn)在還是個無知的武夫呢。"

李巧云笑著說:"相公,你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好。咱們以后同心協(xié)力,一定能重振家業(yè)的。"

你看,這才叫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呢!這不就應(yīng)了那句老話,"有志者事竟成"嗎?

新婚燕爾,王武和李巧云卻沒閑著。李巧云給王武出主意:"相公,咱們先別在家鄉(xiāng)逞能。趙家勢大,咱們斗不過他們。不如先到外地去發(fā)展,等有了實力再回來。"

王武覺得有道理,就聽了李巧云的。兩口子帶著五萬兩銀子,到外地去做起了生意。

你別說,這倆人還真是絕配。王武負(fù)責(zé)跑外面的業(yè)務(wù),李巧云在家里管賬。沒幾年,他們的生意就做得風(fēng)生水起。

與此同時,家鄉(xiāng)那邊也發(fā)生了不少事兒。朝廷換了新皇帝,趙家靠著的那位大官兒被罷了官。趙家失去了靠山,生意一落千丈。

你瞧,這不就是"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嗎?誰能想到當(dāng)年的首富,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窮光蛋?

又過了兩年,王武和李巧云帶著雄厚的資金回到了家鄉(xiāng)。這一回來可不得了,直接把趙家給整垮了。

趙二愣子經(jīng)不起打擊,一病不起。李大善這才真正見識到了女兒的遠(yuǎn)見卓識。他感慨道:"閨女啊,還是你有眼光。要不是你堅持,咱們家差點(diǎn)兒就倒霉了。"

李巧云笑著說:"爹,您總算明白了吧?'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話可不對啊。"

王武和李巧云重振了家業(yè),但他們沒有忘記王員外的教誨。兩口子一輩子樂善好施,以仁義傳家。他們的故事在當(dāng)?shù)亓鱾髁撕芫?成了激勵后人的佳話。

你看,這故事告訴咱們什么道理?是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志者,事竟成"?還是"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其實啊,這些道理都有。不過最重要的是,別小看任何人,特別是別小看女子。因為你永遠(yuǎn)不知道,在一個柔弱的外表下,藏著的可能是一個聰明絕頂?shù)牟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