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在歌頌人中豪杰的時候,都不無感慨地寫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說到項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舉鼎英雄”,他是“西楚霸王”,他跟劉邦的楚漢之爭,原本也是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但卻最終垓下被圍、自刎烏江。
也許有人會問,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即便兵敗烏江,只要他退回江東,完全有能力東山再起,為什么就“英雄氣短”了呢?唐代詩人杜牧曾感嘆道,“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為什么就非得自刎烏江呢?這個竟成千古未解之謎。
對于項羽在后世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其實也是挺不錯的。清代女作家李晚芳曾這樣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那么,這么神勇的霸主,明明可以獲得最終勝利,為什么卻被劉邦以少勝多,最終鎩羽而歸?其實細細分析,項羽做錯了三件大事。
一、毀秦王宮
如果沒有項羽的“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戰(zhàn)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就算劉邦有三頭六臂,也是無能為力。項羽取得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后,劉邦卻攻破咸陽。按照當初楚懷王熊心“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那么,劉邦自然是要封王的。然而,項羽與秦軍拼死作戰(zhàn),劉邦卻悄悄地摘取勝利果實,項羽的確氣憤。
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劉邦攻破咸陽后,卻對秦王宮秋毫無犯,對父老鄉(xiāng)親也約法三章。然而,項羽進入咸陽之后,卻是弒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這樣一來,項羽的舉動和劉邦的舉動高下立見,這為項羽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錯封諸侯
劉邦和項羽原本都是楚懷王熊心旗下將領,按照當初的約定是,誰先入定關中,就封誰為王,結果劉邦先入定關中。但項羽卻覺得,滅秦的功勞簿上,項羽應當排第一,所以,覺得就這樣承認劉邦,太便宜劉邦了。于是項羽尊楚懷王熊心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默認劉邦為漢王(但實際卻封到了巴蜀),除此之外,還分封十八路諸侯王。

項羽的分封是一個嚴重的失誤,秦始皇建立大秦王朝以來,已經(jīng)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而項羽卻在這個時候實行分封,其實就是在開倒車,這是其一;錯封和失封讓項羽的分封最終分崩離析。當然,基于當時項羽的處境,先分封對當時的環(huán)境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是分封中的錯封和失封,讓項羽一敗涂地。
先來說說錯封。將原本應該封為關中王的劉邦改封巴蜀,是項羽最大的失誤。除此之外,項羽將秦朝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都封王,這三個人除了章邯能打之外,其余兩個卻不怎么樣,而且讓他們?nèi)齻€“秦人治秦”也是決策失誤,最終楚漢之爭只有章邯抵抗,另外兩個不戰(zhàn)而降。再來說說失封,齊地的田榮就是該封卻未封,正是因為田榮,在他的鼓動下,劉邦、彭越、陳馀也舉起反對項羽的旗號,這讓項羽“四面受敵”。
三、放過劉邦
但要說,項羽從起兵反秦以來,做的最大的失誤就是屢次放過劉邦。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他的實力實際上要遠勝于張良,然而項羽雖然重情重義,但卻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這樣導致范增很多謀略沒有得到項羽的采納,尤其是鴻門宴上放過劉邦,又加上后來項羽又把漢中封給了劉邦,還有后面劉邦兵敗彭城后答應與劉邦議和。

人們常說,事不過三,項羽對于劉邦這個終極對手,他卻連續(xù)放過了三次(實際上還不止三次)。正是由于項羽三次放過劉邦,這讓劉邦以后有資格跟項羽叫板留下了“導火索”。項羽放過了劉邦三次,但是最后項羽垓下被圍,劉邦卻一次也不放過項羽。有道是,“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項羽的婦人之仁,終究讓自己一敗涂地、自食惡果。
綜上所述,項羽雖然“力拔山兮氣蓋世”,其威武神勇不可一世,但最終卻兵敗烏江。原本,項羽如果退守江東,未來鹿死誰手還不得而知。然而,項羽英雄一世,從反秦開局,到最后兵敗烏江,他的一生何曾有過如此慘???所以,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不肯過江東”。從項羽一生的核心事跡來剖析,曾經(jīng)的霸王,后來的敗將,只因做錯了毀秦王宮、錯封諸侯、放過劉邦這三件大事。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金蘭,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復制、翻拍】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