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農歷十月初一),客家人有句俗話叫:“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碌碌燒”指的是熱氣騰騰的意思。每逢農歷十月初一,每家每戶都會做糍粑,以慰勞年終勞役之苦。十月朝,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相傳,十月朝(農歷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客家人稱“牛神誕”,此時已是農閑季節(jié),為了慰勞家里耕牛終年勞役之苦。每逢十月朝那天,客家人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動手做糍粑。白嫩嫩、圓滾滾、軟綿綿、熱乎乎冒著白氣的“糍粑”,如同冬天的白日,給人溫暖、充實的幸福感和力量感。
據(jù)說,“十月朝”又稱“祭祖節(jié)”,每年這一日是客家人的“牛神誕”,也就是耕牛的生日。這在傳統(tǒng)以地為生,以食為天的客家人心中,耕牛便是家人,是豐收的締造者,對耕牛的敬重與愛戴是必然的,是虔誠的大事。
因此在農耕時期,每年的十月初一為了慰勞家里耕牛終年勞役之苦,也為了犒勞一家人一年的辛苦勞作,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動手做糍粑。在糍粑做好以后,首先用生菜葉包幾個糍粑,喂家中的大小耕牛,待耕牛吃過后,全家老少才圍坐在一起品嘗糍粑、慶祝豐收。這種風俗習慣漸漸傳到城里,每到十月朝,城里居民仿效農村習俗,自己動手做糍粑。就連光緒《惠州府志》也有記載:“十月朔(朔,即農歷每月初一),城中作粉食薦祖,鄉(xiāng)落以粉食掛牛角以報其勞?!崩锩嫠傅摹胺凼场保呆亵?。
包糍粑,最初是用石舂將蒸熟的糯米舂成黏團狀,或是用布將糯米飯包起用大木板打壓成團,收成的花生炒熟、舂碎,拌上熟芝麻末和白糖,糯米團捏出一小塊壓平攤在手上,放上餡料,溜溜一轉,收口捏緊,一個白胖胖的糍粑就在手心。送進口里,帶著溫熱的糯米溫潤軟貼,花生白糖芝麻餡料又香又甜,即使是掉牙的阿公阿嬤,或是剛長牙齒的阿伢仔,都會吃得津津有味,口齒留香。
同樣是糍粑,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也就給予不同的名字。在惠州,客家人更喜歡叫糍粑,惠州人更喜歡叫逆糍。有種不同的說法,說逆糍和糍粑是兩種形相似吃法卻不一的茶果。都用糯米捏成,糍粑是把餡料包在里邊,逆糍是灑上餡料直接吃。但是,不管怎樣,如果把二者形容成人,糍粑與逆糍是一個人也好,是雙胞胎也好,都是惠州人最愛的茶果之一。
對于許多上了年紀的客家老人來說,一個個綿軟香甜的糍粑,每吃一口都是美好的回憶。如今,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讓我們生活越來越富裕、便捷的同時,也不得不失去一些舊時光里的習俗風采和人情況味,生活中那些充滿欣喜與期望的動手操作的儀式感和樂趣,不知不覺中也隨時光流逝。
農歷十月初一,民間也稱“寒衣節(jié)”,是漢族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老百姓通常會在這天為所關心的人送去御寒衣物。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以及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關于這三大“鬼節(jié)”,各地民間習俗不一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