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飛傲要出「木碗」,心里一驚,沒想到這濃眉大眼的飛傲也要開始玩木頭了。作為一名早些年就開始涉獵音頻領域的玩家,對于「木碗」的情懷完全來源于鐵三角的熏陶,那時候的櫻花木加越前漆可謂是頭戴式耳機中的絕對「毒物」,藝術品般的產品質感讓耳機本身不僅僅只是在聽覺層面帶來享受,更是在視覺和觸覺層面提升愉悅,當然了,其高昂的售價也拉高了擁有它的門檻。如今做「木碗」頭戴耳機產品的品牌其實不在少數,大多數售價均在千元以上,本以為飛傲也會基于「木碗」做一個相對高端的頭戴耳機型號,沒想到這次的「木碗」耳機是 FT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早看到這個型號時我還特意去找官方確認了一下,F(xiàn)T1 的定位是不是在 FT3 下面,得到的答復是:「是的。」

也就是說,飛傲在自家目前定位入門級別的頭戴式耳機上用了木殼,這個還蠻讓我意外的,畢竟前面的 FT3 是開放式動圈,F(xiàn)T5 是開放式平板,這次的 FT1 是封閉式木碗,這種不同定位下的不同產品特征似乎也是飛傲希望在每個價位段給到超過這個價位段的產品價值,F(xiàn)T1 官方售價 999 元,F(xiàn)T3 官方售價 1999 元,F(xiàn)T5 官方售價 2999 元,發(fā)現(xiàn)沒,它們的價格差價均為 1000 元,也基本可以驗證飛傲的頭戴式耳機產品是基于價格段為優(yōu)先級做型號布局的。如果是這個思路,那可以說 FT1 是目前千元級頭戴式耳機中具備十足競爭力的產品,或者說,是年輕人的第一只「木碗」頭戴。

目前的 FT1 有著兩個版本,一個是采用胡桃木的深色版本,另一個是采用櫸木的淺色版本,我手上的是胡桃木版。因為是完全的天然實木,所以每只耳機的木殼紋理也不盡相同,官方也為了照顧一只耳機左右耳殼的協(xié)調性,在生產時便會刻意將相近紋理的木殼進行配對組裝。木殼的運用使得 FT1 完全不像是一款入門級定位的頭戴式耳機,甚至我會覺得 FT1 的感覺會比 FT3 更加高端,這也得益于木殼背后復雜的工藝流程,如果你對于木材養(yǎng)護有著一些經驗,那上一些木蠟油會讓 FT1 的木殼更加油潤透亮,把玩感這不就來了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次的 FT1 同樣附贈了一個耳機收納包,但對比之前的 FT3 和 FT5 的收納包算是減配的版本,因為其內部是沒有收納結構的,導致線材不能得到獨立收納,不過問題也不大,因為 FT1 受限于成本的關系也并沒有附贈太多的配件,隨機的線纜還是不可更換插頭的版本,因此包內直接送了一條 3.5mm 單端的耳機線和一條 4.4mm 平衡的耳機線,長度均為 1.5m,采用無氧銅鍍銀的線基規(guī)格,還有一個 3.5mm 轉 6.35mm 的轉接頭,日常都放在收納包內倒也不會太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或許是 FT3 作為飛傲的第一款頭戴式耳機,在很多細節(jié)層面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這一次的 FT1 秉著「繼承與完善」的邏輯,在 FT3 的基礎上做技術下放但同步優(yōu)化結構、提升產品成熟度,得到的產品體驗感確實優(yōu)于 FT3。且不談其木殼的運用提升了產品質感,整體的重量也降至 340g,佩戴體驗變得更好了,在頭梁轉軸處也采用了高端頭戴式耳機同款的滾珠設計方式,優(yōu)化了佩戴時調節(jié)頭梁的用戶體驗,真正在細節(jié)上做優(yōu)化和改進。可以說,從 FT3,到 FT5 和 FT1,能夠明顯感知到飛傲在進入一個新品類賽道時的進步路徑有多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次,F(xiàn)T1 的發(fā)聲單元依舊選擇了一枚 60mm 的大尺寸動圈單元,但和 FT3 不同的是,F(xiàn)T1 采用的是納米木質纖維振膜,單元的設計結構也有所變化,官方介紹因為其膜片結構改 為 W 型,具有獨立的懸邊,音圈的高度更高,所以整個磁路系統(tǒng)由內外雙磁改為單磁。這種膜片結構設計和此前飛傲的 FD15 類似,官方也表示 FT1 和 FD15 的動圈單元設計方向類似,均來自于 Hi-End 音響系統(tǒng)的設計思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官詳頁上,飛傲對于 FT1 在單元設計上花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描述,其中的這個納米木質纖維振膜應該說是 FT1 聲音的靈魂,初聽 FT1 便能夠體會到為什么飛傲大費周章要將這種振膜技術運用在耳機產品中,整體聽感帶來的低頻溫潤感相當迷人,但這種溫和的低頻詮釋并不是過于 Hu-Fi 的調校方向,相反 FT1 的整體聲音信息量很足,到位的解析力把中高頻部分該有的亮度和鮮活感帶了出來,剛開聲時 FT1 的聲音還帶有著一點毛刺感,但順著逐步煲機進入狀態(tài)后,整體的聲音風格走向還是以溫和耐聽為主旋律,低頻的動態(tài)、人聲的質感和高頻的克制,這是我對于 FT1 聲音的印象。

從參數層面來看,F(xiàn)T1 顯然不是一個太難以驅動的耳機產品,32Ω@1kHz的阻抗和 98dB/mW@1kHz的靈敏度即便使用便攜播放器產品也依然可以出好聲,更別說現(xiàn)在飛傲自家的便攜 DAP 產品上都做了「大耳模式」,搭配 FT1 還是綽綽有余的。不過,這里我還是想分享一套桌面搭配,也算是飛傲官方對于 FT1 的西裝組合,那就是 K11 R2R + FT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K11 R2R 是飛傲首款基于 R-2R DAC 架構的產品,其在原本 K11 桌面解碼耳放的基礎上將 CS43198 DAC 方案換成了 24bit R-2R 架構 DAC 方案,且在供電層面基于 R-2R 架構進行了優(yōu)化處理。熟悉 R-2R DAC 架構的玩家應該清楚,這個方案相比常見的 DAC 架構來說聲音能夠更加富有樂感,聽感溫和有厚度,也就是俗稱的「模擬味」。而正是這種溫潤感,搭配 FT1 后進一步將整體樂感加強,偏暖的音色加上恰好的聲音細節(jié)非常抓耳,要知道 K11 R2R 的官方售價也僅為 1099 元,這套兩千出頭的桌面西裝組合硬是讓我著迷聽了許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記得,既然用 K11 R2R,那么模式當然得用 NOS 模式,更為原汁原味的采樣率解碼,保持 R2R 原始的味道,至于驅動 FT1 的話增益選中增益就行了。這套組合其實還蠻適合聽一些港臺男聲或者經典爵士,特別是一些比較老的爵士專輯,譬如我自己蠻喜歡的 Chet Baker,溫潤的人聲表達加上濃厚的氛圍樂感很有感覺,背景的顆粒感和錄音的缺陷感都成為了整個聆聽體驗中的一環(huán),周末午后,一杯手沖,一張專輯,如此愜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以說,K11 R2R 搭配 FT1 的組合很適合對于入門桌面西裝套的朋友,不高的投入就可以獲得足夠優(yōu)質的聆聽體驗,特別是 K11 R2R 的機身造型,纖薄的金屬機身看上去就有那么一點果味,搭配 Mac Miini 的話相當和諧,直接使用 USB 輸入即可使用,非常方便。如果想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提升可以考慮把 K11 R2R 的電源換成線性電源,或者在 USB 線纜和耳機線纜上做一些升級,對于聲音的改善也是非常明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想想現(xiàn)在也是蠻懷念自己當年在大學宿舍組建的第一套桌面大耳組合,因為窮學生沒有足夠的預算也是經歷了各種折騰,而如今飛傲的這套 FT1 + K11 R2R 完全可以作為入門套餐,我想這也是飛傲很多入門級產品帶來的最大價值 — 讓高品質的聲音享受變得更低成本,成為眾多年輕人的「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