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就是這么想的,他認(rèn)為明亡于明成祖遷都。
黃宗羲認(rèn)為明之所以往于闖王,崇禎帝也因此 “身殉社稷”,是因為北京“孤懸絕北,音塵不貫”,認(rèn)為自從朱棣遷都以來不到二百年來,北虜寇邊之事卻屢發(fā),并且越來越嚴(yán)重,到崇禎時則 “京城歲歲戒嚴(yán)”,導(dǎo)致了統(tǒng)治者把精力集中于御寇。再加上各地上供或者運輸貨物至京城,路途遙遠(yuǎn),耗費頗多,民不堪命,從而導(dǎo)致亡國。
他認(rèn)為明王朝最理想的京師是太祖皇帝定都的南京。

南京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才被正式定為京師,為這朱元璋反復(fù)思量了十多年。
由此可以看出定都南京只是無奈之舉,南京的種種缺點讓朱元璋頭疼不已,他時刻都想改換都城。

特別是在洪武末年,皇宮大內(nèi)下沉的十分厲害,任誰都能得出此兆預(yù)示大明江山不穩(wěn),但垂垂老矣的朱元璋只能一聲嘆息:“廢興有定,只有聽天”。
這么看來,朱棣遷都北京還真能高舉“繼高皇之先志”大旗了。
北京,古稱薊,又稱燕京、幽州,一直是北方軍事重鎮(zhèn),許多政權(quán)也曾在此定都。
“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接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jīng)天下,駐畢之所,非燕不可?!边@是蒙古貴族勸忽必烈定都北京的一番話,可見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主要有以下考量:
從個人角度看,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1380年,他以“燕王”身份就藩北平,在對蒙古部落的戰(zhàn)斗中軍功顯著,權(quán)力也不斷擴大,成為北方諸王的最強者。在這經(jīng)營了二十多年,北京是他的勢力范圍。
朱棣得位不正,對父親和侄子居住的京師南京,心理上不舒適。
從治國層面看,北京除了地理位置險要外,物產(chǎn)豐富,交通發(fā)達(dá),易于資源補給。
大明朝的主要軍事威脅就是在北方蒙古,但朱元璋的“封王就藩”以為朝廷屏障的格局已被自己打破,只能“天子戍邊”。
“靖難之役”師出無名,建文帝也不是昏君,在江淮一帶有很多支持者,遷都北京能切斷他們的勢力基礎(chǔ)。
隨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的部下久居北京,他們希望回到北京。
可見,無論從成祖朱棣個人還是大的社會背景來看,定都北京的選擇是正確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