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好像也就是第一次聽到Aliosha制作的電影原聲采樣之后,我開始喜歡上了文學(xué),開始能看得進去寫實電影了,愛上了賈樟柯,又因為看他的書,我開始能看得進去更多文字作品了,跟著我喜歡的作者/導(dǎo)演的成長歷程,看完了再看他喜歡的作者,知識像一張網(wǎng),由點到面擴散開來。
《賈想》——賈樟柯
或許來自同類間的吸引,看賈樟柯的文字,我無數(shù)次的想哭,他的每一句話我都能完全共情,他每一句沉重的文字仿佛帶著悲哀的吶喊,我都能感受得到。

“短暫的出走會讓我和自己固有的生活告別,離開熟悉的朋友,離開說來說去好多年的話題,離開自己的專業(yè),離開自己深信不疑的精神系統(tǒng),出走是自我叛逆的契機,讓自己流動起來,懸浮起來,倒置起來,讓自己顛覆自己?!?/p>
我看到了渴望成長渴望進步,顛覆自己打碎自己重鑄自己,堅毅頑強煥發(fā)著生機與活力的賈樟柯。
“我愿意直面真實,盡管真實中包含著我們?nèi)诵陨钐幍娜觞c,甚至齷齪,我愿意靜靜地凝視。中斷我們的只有下一個鏡頭,下一次凝視。我們甚至不像侯孝賢那樣,在凝視過后將攝影機搖起,讓遠處的青山綠水化解心中的悲哀,我們有力量看下去,因為我不回避”
我看到了持續(xù)審視自己,以看到自己人性的弱點并突破障礙為樂,無限力量與斗志的賈樟柯。
“無論是天光將暗時街頭擁擠的人群,還是陽光初照時小吃攤冒出的白氣,都讓我感到一種真實的存在。無論舒展還是扭曲著的生命都如此匆忙地在眼前浮動,生命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當他們走過時,我聞到了他們身上還有自己身上濃濃的汗味。在我們的氣息融為一體的時候,我們就此達成溝通,不同面孔上承載著相同的際遇。我愿意看農(nóng)民工臉上灰塵蒙蓋下的疙瘩,因為他們自然開放的青春不需要什么呵護,我愿意聽他們吃飯時呼呼的口響,因為那是他們真實的收獲,一切自然的存在著,只需要我們?nèi)ツ暎ンw會?!?/p>
我看到了那個不僅真實的面對自己,也愿意面對不經(jīng)美化與修飾的真實世界,真誠謙卑的賈樟柯。
“我不認為守在電視邊被父母鎖在屋子里的孩子,比陽光下?lián)]汗收麥的知青幸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煩惱,沒有什么高低之分,對待苦難也需要有平等精神。西川有句詩:烏鴉解決烏鴉的問題,我解決我的問題”
我看到了那個共情大眾,不以身經(jīng)苦難吹噓自己,尊重每個人獨立發(fā)展仿佛救世主形象的賈樟柯。
說起賈樟柯,我恨不得把一本書都抄錄下來。如果問我跟賈樟柯學(xué)到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那我想是:真實。真實的面對自己,真實的面對世界,這需要持續(xù)努力與生命抗衡的決心,真實面對,能幫助我們?nèi)フ业疥P(guān)鍵因素,或者說去探尋: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十八歲出門遠行》——余華
因為賈樟柯的一部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有余華老師的part,我開始去了解余華。

“當我知道我已經(jīng)進入一個海流了,我就知道我不能掙扎,我只能順著海流走,一直到40里外的那個地方,我才爬上來,然后赤腳沿著海邊走回來,天快亮了”
從余華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種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的自在和真實??戳藥撞孔髌反蠖嗌蠈W(xué)時就讀過,而《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短篇小說集,讓我更加的了解余華這個人,而不是余華的作品。
“他閉上雙目以后,看到自己在輪廓模糊的群山江河、村莊集鎮(zhèn)之間漫游...他無法走向?qū)Π?..”
我無法通過摘抄原文向你傳達余華老師這篇精妙絕倫的內(nèi)容,因為他這本短篇小說的精彩之處就在于每一篇都需要你自行解讀,甚至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對我來說,我讀到的信息就是:沒有什么是必然正確的道路,因緣際會,遇到的就是緣分,緣分沒到,在你眼前你也看不見,緣分到了,哪怕有層層阻礙都會到達,但行好事,一切或許會在冥冥中自然達成。
“他們在各種已經(jīng)得出的答案里安全地完成閱讀行為,他們沉浸在不斷被重復(fù)的事件的陳舊冒險里,他們拒絕新的冒險,對于他們來說,一條街道意味著交通、行走這類大眾的概念,而街道上的泥跡,他們會立刻賦予不干凈、沒有清掃之類的固定想法,當我們放棄沒有清掃、不干凈這些想法,而去關(guān)注泥跡可能顯示的意義,那種意義顯然是不確定和不可捉摸的,有關(guān)他的答案像天空的顏色一樣隨意變化,那么我們也許能夠獲得純粹個人的新鮮經(jīng)驗?!?/p>
我看到了跟賈樟柯一樣,愿意打破固有觀念,重新探索構(gòu)建思考體系的勇敢頑強的余華。

“我對他說,走過去吧,那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那是什么地方”
“死無葬身之地”
后面我又看了他不同于近期幾部悲慘結(jié)局的長篇小說,看了《第七天》,我又被余華那種愿意看到苦難中掙扎的小人物,在社會的丑惡之下依然留有一絲溫情,他愿意去表達去捕捉那些細微的感動。我想他也是救世主散發(fā)人性的光輝。
《活著就是沖天一聲喊》——陳年喜
在《十三邀》播出后,有人評價陳年喜“賈樟柯可能一輩子都在等待這樣的一個主角,可是他在現(xiàn)實里,不在電影里”

其實他如果當初做另一種選擇,繼續(xù)去做戲劇編劇,就不會來礦山吃這種苦,但命運讓他還是去進了礦,寫了書,去指引更多人。我想這也印證了余華老師《鮮血梅花》那一章所表達的,或許陳年喜老師的使命就是為已經(jīng)2024年了還依然存在很多很多角落里,不被我們注意得到的底層人民發(fā)聲
他不是一個有能量的人,他的“沖天一聲喊”不是震動人心的嘶吼,而是一種微弱的呼救。
《吶喊》——魯迅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很多熟睡的人,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并不會感覺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受無可挽救的臨終苦楚,你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這段對話想必大家從小時語文課本上就有讀過,而當我打開《吶喊》的時候,我才沉進去感受其中細節(jié)。魯迅先生自己寫到自己最初的想法或許也不奢望能做到那么偉大把鐵屋毀壞,他想的或許只是“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
我想他才是真正的“猛士”,他甚至不像那些猛士一樣有個信仰支撐,他自知這一切是絕無希望達到的,或者保守來說至少在這一代是絕無可能的,但他愿意以己之驅(qū)為后人開路。他是一個有能量的人,他的吶喊是驚天炮,轟炸所有聽到這聲巨響的人們,不管你是驚醒了,還是疑惑這到底是什么聲音,至少你意識到了:一切好像不一樣了。
回過頭看我喜歡的幾位作家,賈樟柯、余華、陳年喜,他們好像都有“魯迅精神”,只是現(xiàn)在的社會已經(jīng)不允許出現(xiàn)魯迅了,我們只能看到想讓我們看到的,而他們把自己的“吶喊”埋藏在作品里,仿佛在說:如果你想醒就醒吧,在清醒中哪怕是微弱的對抗,至少知道自己為什么死去;如果你不想醒,那就睡吧,至少自洽,精神上是舒適的。

前幾天和朋友討論“安樂死”的話題,朋友的觀點是覺得“人被社會馴化后做出的選擇,也不是自然的選擇,這也是一種悲哀”;我卻覺得“只要你能接受,做到身心合一,那也是蠻好的選擇”。幸運的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像以前危機重重,但人心苦??!能舒適一點,管它醒著還是睡著呢。
這又讓我想到許倬云老師,我覺得他是當代溫柔版魯迅,是現(xiàn)代范仲淹,他走近年輕人化身親切的歷史老師,發(fā)出一聲聲微弱的吶喊,仿佛在說:孩子們醒過來吧,我知道你們很痛苦,我教你們該怎么做,會好的,一切都會好的。

當我要醒過來的時候,我的感知力打開了變得更為敏感,我會突然被這個世界四面八方的東西所撞擊,但我想這或許是件好事,這反而證明我的蘇醒程度更高了。這時,我要感謝書籍,感謝前人留下的文字,我不是孤單的,感謝朋友,我們互相摸索著找到了同伴?;蛟S未來乃至現(xiàn)在都持續(xù)的在發(fā)生各種撞擊,但只要我們守住內(nèi)心,讓自己成為平靜的河流/湖泊/大海,那些撞擊就會如同石子一樣,點滴波瀾,仿佛一切并未發(fā)生,我們繼續(xù)向前流淌,一如往常。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