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給全世界證明了,抽象是沒有下線的
大家見過頭頂鍋蓋的“高超音速導彈”嗎?
長這樣:
說實話,我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百思不得其解
鍋蓋是怎么上去的?
難道有特殊作用?畢竟印度摩托車都能站二十個人
我真的擔心這個蓋子上站了十個印度阿三,展現(xiàn)“大國實力”
仔細研究發(fā)射視頻以后我才明白,果然極度抽象
印度最讓人欣賞的地方就是,你永遠猜不到它能整出什么花活來
導彈的發(fā)射筒都有一個蓋子
一般來說,發(fā)射的時候,要么自動打開,要么被導彈頂碎
隨著世界各國科技的進步,這個開蓋技術,已經(jīng)簡單到相當于1+1等于2的問題
也就是說,不屬于什么保密內(nèi)容,也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術
各個國家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像是俄羅斯C300用的就是燃氣開蓋
燃氣先將發(fā)射筒的蓋子頂開,然后導彈再發(fā)射
還有激波開蓋,和燃氣開蓋不同的是,激波開蓋一般先是將蓋子震碎
英國的海狼導彈就是采用的這個技術
法國的響尾蛇導彈采用的是爆破開蓋,發(fā)射之前先將導彈筒的蓋子爆破
除此之外,最簡單的就是直接用導彈頂開蓋子
這也是最常見的,盲猜三哥應該也是這個意思
但是最簡單的這個技術,也稍微有點技術含量在里面
不然就會出現(xiàn)三哥這種前面幾種抄不會,最簡單的抄不到精髓的尷尬場面
用彈頭直接頂開,就需要前蓋采取一些比較脆的材料,什么環(huán)氧樹脂啊之類的
還有一些比較節(jié)省的方式,可以將前蓋再利用
簡單的放置一個機械裝置,電機控制開蓋也可以
當然這都屬于一個導彈發(fā)射的邊角料過程
說白了,導彈都搞出來了,蓋子怎么搞更加合適,就是小兒科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大家還記得前兩年互聯(lián)網(wǎng)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就是印度制造能不能取代中國制造
后面出現(xiàn)的笑話就不多說了,印度制造確實比較難
那么印度的軍工制造怎么樣?
畢竟三哥也算是一個要地盤有地盤,要人口有人口的大國
我們今天就借著這個印度版本高超音速導彈來好好說一下這個問題
大家這個時候就要先把那個蓋子的問題放一放,看看印度發(fā)射的是什么?
我截取了導彈的下半部分,大家觀察一下

三哥的高超音速導彈和東大的老美的和大俄家的有很大區(qū)別
首先就是顏色的區(qū)別,三哥家是罕見的白色
其次就是尾部的彈翼很大,大到超乎想象
我們鼓勵創(chuàng)新,但是創(chuàng)新是要結合實際情況,符合最起碼的常識的
下圖是大俄家的高超音速導彈

尾部的彈翼就很小,設計的小是有一定原因的
過大的彈翼就會導致氣動效率過剩,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飛行不穩(wěn)定
別說彈翼大不大了,有的時候彈翼上的涂層不均勻
都有可能會導致落點不確定,有的國家是指哪打哪,三哥依舊在打哪指哪的維度徘徊
說完了彈翼,我們來看看顏色,很明顯三哥也另辟蹊徑選擇了白色
高超音速為什么叫高超音速?因為快,最起碼是要飛到個4馬赫左右
所以高超音速導彈除了三哥選擇大面積用白色之外
正常國家都是黑黢黢的,因為刷的那是耐熱材料
這個時候回過頭再看看,為什么會頂著蓋子飛,為什么顏色和彈翼都不符合邏輯
因為三哥發(fā)射的很可能就不是一個“高超音速導彈”
而是一個過度魔改的超音速導彈,俗稱是打腫臉充胖子
這也就能解釋了為什么蓋子頂著一起飛,為什么彈翼不符合常理
超音速改高超音速,按照三哥的邏輯搞個推助器就能實現(xiàn)
然后把彈頭換成尖劈楔形,這也就導致符合原本超音速導彈的蓋子無法被沖破
因為力學結構不一樣了
這很符合三哥的一貫作風,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即使沒有也得吹一個出來
三哥眼里的美國,那是拍馬也趕不上的
三哥眼里的東大,那是必須要超越的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起印度高鐵了,七年前福布斯雜志發(fā)布過一個篇文章

題目為:日本幫印度修高鐵了,中國已經(jīng)落后了
再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高鐵也沒建成
號稱是最懂經(jīng)濟的莫迪老仙兒,在廣東看到中國高鐵,回去那是心癢難耐
要想富,先修路
于是他搞了一個計劃叫“鉆石四邊形高鐵網(wǎng)絡”計劃
就是將印度東部的加爾各答跟西部的孟買,南部的金奈,北部的新德里連接起來
由于基建技術實在拉跨,能力有限,所以三哥就準備找其它國家?guī)兔?/p>
本來三哥選的我們,后來日本想賺一筆
日本說,給印度建高鐵,可以全程提供貸款,貸款50年
利率1厘,前20年只要還利息,不用還本金
三哥看到日本退讓一步,就想著還能退好幾步
本著能占便宜絕對不會吃虧的原則
三哥簽合約的時候,臨時加碼,要求日本轉(zhuǎn)讓“新干線技術”不轉(zhuǎn)讓就不簽了
是的,三哥想白嫖核心技術
日本人面對三哥這種臨時加價的做法,只能含淚接受
就差臨門一腳了,雙方到了簽合約的階段,第一條高鐵,長度為1700多公里
小日子想的是哪怕這個生意不賺錢,也能通過三哥打響修鐵路的名聲
但是萬萬沒想到,三哥的占便宜操作還沒結束
2016年,日本派技術人員去勘探地形
老仙卻跟日本人說,1700公里修不了
原因是各邦州的土地征收有點問題,賠償款很難談得清楚,那將會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簡而言之就是沒錢,只能修400公里
做買賣的就怕這種出爾反爾的事情,小日子能給三哥優(yōu)惠
完全是因為有的賺,1700公里爆改400公里,不止不賺錢,還要倒貼錢
還得給三哥新干線的技術,這不是做生意,這是純扶貧
后面日本就磨洋工,反正不賺錢,沒必要太上心
如果說三哥修高鐵代表了三哥的貪婪
那么高超音速導彈發(fā)射就代表了三哥的好高騖遠
一個國家的工業(yè)化進程和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要先看鋼鐵產(chǎn)量,再看發(fā)電量
我們起步甚至比印度還要困難
1949年中國剛剛建國時的鋼產(chǎn)量為15.8萬噸,而印度達到了137萬噸
在發(fā)電量方面,同樣是1949年中國發(fā)電量為43億度,印度為49億度
在印度擁有米格29 的時候,我國的第三代戰(zhàn)機到了1992年才開始裝備
兩個國家也都是走的先仿制后自主的路線
后面差距拉開的原因是東大一直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而三哥選擇“一步登天”
99式主戰(zhàn)坦克之前,我們一直用的是88式、79式、62式、59式
在當時確實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我們卻能自主生產(chǎn)
既然可以自主生產(chǎn)就沒必要大規(guī)模購買,我們的軍工業(yè)自然就會提升
直到有了99式坦克
至于三哥,阿瓊坦克大家還記得吧,在還未完全掌握自主生產(chǎn)的時候
三哥上來就要搞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力求超越豹2
時間精力投入以后,還被印度軍工拒絕,根本就不能用
比起相信印度制造,印度軍工更喜歡購買他國的裝備
軍工制造也需要錢,沒人買,就沒法繼續(xù)研發(fā),最后研發(fā)團隊只能解散
當然過程中還有上下其手、吃拿卡要,疊加印度那離譜的工作效率
還不如不動研發(fā)的心思
最重要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美西方一定會扶植它遏制中國
所以三哥買裝備太容易了,美國的P-8、法國的陣風等
印度空軍在光輝戰(zhàn)機項目進展不順時,沒有選擇加緊攻關
而是以2.5億美元的高價購買法國陣風戰(zhàn)斗機
如果說研發(fā)武器是一場考試,印度就屬于關鍵時刻總有人給小抄的那種
時間久了,就算是個好學生也不愿自己主動學了
在武器上,我們也經(jīng)歷過一段時間的卡脖子,美國牽頭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
我們除了打好基礎自主研發(fā),別無他法
等到中美蜜月期的時候,有機會買到先進的武器裝備
基礎也都打的差不多了,我們才有機會逆向仿制,最后實現(xiàn)自主研發(fā)
若使我有洛陽二頃田 安能佩六國相印?
除了沒有緊迫的需求,印度還十分喜歡湊合
主戰(zhàn)坦克湊合,飛機湊合,高超音速導彈湊合
高精尖技術不允許湊合,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說完了宏觀方向的,再來說說扯淡的DRDO,印度國防研究與發(fā)展組織
阿瓊和光輝都是這個組織敲定的
一般來說,先是這個組織下面的實驗室,根據(jù)世界上其它國家研發(fā)出來的武器裝備進行研究
再整出來一個很嚴謹?shù)难芯繄蟾妫鞣接X得可行以后,就能繼續(xù)上報了
層層上報到國防部長那里,國防部長決定不了的項目最后給老仙看看
像是核項目、航天項目、高超音速項目,老仙可以擔任,要親自抓工作
其次的才是國防部長盯著做,比如先進驅(qū)護艦、革命性的電子系統(tǒng)
這個DRDO主席一般還擔任國防部長的科學顧問
印度的國防部長基本都是政客,只要聽到DRDO主席說這個武器牛逼,那就能干
再然后就是各方協(xié)調(diào)的問題
參與其中的有DRDO、國有防務公司、軍工廠和軍隊
問題就來了,這四個部門根本無法協(xié)調(diào),各有各的利益小團體
負責購買產(chǎn)品的印度軍隊就很典型,三哥自己生產(chǎn)的武器價格很透明
說白了就是沒有油水可以撈,還不如去外面購買,印度生產(chǎn)的軍工在國內(nèi)就失去了競爭力
阿瓊是不是很拉跨,印軍為了阻止阿瓊出現(xiàn)在軍隊,參數(shù)卡的嚴絲合縫,比T90還要復雜
根本不給印度軍工和研發(fā)團隊機會
再然后就是印度的軍費投入很少,只有百分之五左右
這種情況下,DRDO也沒什么人才愿意留下,有能力的都跑美國去了
據(jù)說博士生占比只有百分之二,也沒什么薪水,比美國少兩倍
光是給這些能力不怎么高的人開薪資和養(yǎng)老金就占比一般以上
軍費還要拿出一部分給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婆羅多電子科技公司
印度的國內(nèi)工業(yè)還嚴重偏科制藥和IT行業(yè),因為這里面有私營企業(yè),賺錢自然發(fā)展的就快
老仙之前相對國防工業(yè)進行改革,引入私人資本
哪個有技術的外企敢去印度搞?本國又沒有什么有用的技術
加上本身DRDO一團亂麻,誰去誰被割韭菜
三哥倒是挺依賴大俄家的,俄烏之前的話,說不定大俄家還能給點技術
問題是現(xiàn)在時代不一樣了,在之前三哥還喜歡以色列的裝備,以色列也自身難保了
面對這個頂著鍋蓋起飛的高超音速導彈,三哥是這么說的

減少阻力的半球形圓盤.....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高超音速,只有東大有,老美都沒搞出來
為什么老美沒有研發(fā)出來?
因為老美的高超音速研發(fā)員,招聘了一個女研究員
年薪二十多萬美元,主要負責的是軟件硬化工作......
事實證明,如果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反復的搞抽象
那么這個國家的國防部門早就爬滿了蟑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