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遞行業(yè)內卷加劇,順豐需要更多錢展開競爭。
0 1
順豐二次上市
順豐老板王衛(wèi),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認為,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沒有關系的。成就是與福報有關系,所以有錢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擁有本事也沒有什么了不起,賺到錢只是因緣際會而已。所以我認為,個人事業(yè)上的一些成績不值得渲染?!?/p>
“低調一點挺好。”
過去十年電商造富,帶動快遞物流行業(yè)大爆發(fā),順豐在中國家喻戶曉。不過,相比于野心勃勃、四面出擊的電商老板,王衛(wèi)本人則過于低調。正如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拼多多的天使投資人之一。

就連這次在港股的重新上市,順豐也是十分低調。
11月27日,順豐正式于港交所掛牌,發(fā)行價為每股34.30港元,也是當日開盤價,盤中漲幅一度到3.50%。
午間休市,其股價上漲0.15%至34.35港元,總市值為171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598億元)。

這次順豐在香港二次上市,順利得有點超預期。
其香港上市公開發(fā)售獲79倍超額認購,國際發(fā)售獲10倍認購,全球募資凈額約56.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2.8億元)。
成為年內港股第二大規(guī)模IPO!

通過這次上市,順豐成為快遞行業(yè)中首家擁有“A+H”股(A股+港股)架構的公司,并且旗下將擁有四家港股上市公司:
順豐同城、順豐房托、嘉里物流和順豐速運。
而今,4家企業(yè)均在港股相聚。
若加上之前正在沖刺港股上市的豐巢,王衛(wèi)將手握5個IPO。
0 2
搞錢,還是搞錢
“上市的好處無非是獲得發(fā)展企業(yè)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p>
13年前,王衛(wèi)接受媒體采訪時,言語中還很抵觸上市。但過去的一系列事件證明,順豐其實是一家非常擅長資本運作的公司。
2017年,順豐在A股借殼上市,一度成為深交所市值第一的公司,累計融資逾680億,并送三家子公司赴港上市。
再有后來入股“豐巢”,王衛(wèi)直接控股36.54%,包括順豐控股所持的9.15%,最終控制豐巢已發(fā)行股本總額約48.45%的投票權。
沒有快遞公司比順豐更懂資本運作!

1993年,22歲的王衛(wèi)創(chuàng)辦了順豐,最初公司只有6人,所做的業(yè)務就是在深港兩地穿梭,幫人夾帶包裹、商務信函合同。這家小公司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得到了快速擴張。
2003年,是非典疫情爆發(fā)的一年,是順豐發(fā)展史上的轉折點。彼時王衛(wèi)做了個重大決定,在航空公司業(yè)務低迷之際,與揚子江快運簽訂包機5架的合同。由此,順豐成為第一個將民營快遞業(yè)帶上天空的快遞公司,也奠定了江湖地位。
2004年,順豐銷售額為13億元;2010年增長至120億元;2013年,順豐營業(yè)額達到280億元,凈利潤約為12億元,快遞量約11億件。至2014年,順豐的年營業(yè)額已突破400億。

這時是順豐最為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所以王衛(wèi)還對資本市場不怎么感興趣。
但是同行都不這么想,整個快遞行業(yè)已經(jīng)把火燒到了資本市場。
彼時,中國郵政速遞(EMS)以及韻達快遞都在試圖沖擊上市,不過最后未果。
為搶占資本市場的先機,諸多快遞公司采用借殼、赴美上市登錄資本市場。與靜待國內 A 股IPO來說,顯然前兩種方式耗時更少。
2015年12月1日,申通快遞 100%股權擬作價169億元借殼艾迪西上市,估值溢價達到7.5倍,成為國內民營快遞第一股。

2016年1月16日,此前欲獨立IPO的圓通按捺不住,借殼大楊創(chuàng)世,登錄A 股。
近日,又傳出,中通快遞正計劃在美進行IPO,融資金額為10億-20億美元,
2015年9月,全峰副總裁劉偉公開透露,全峰將在2016年掛牌,但是不在主板市場努力,而是轉向 新三板,興業(yè)證券正在代為籌備相關工作。
盡管順豐所走的道路是商務和中高端路線,但這位一度走在行業(yè)前列的老總,面對行業(yè)態(tài)勢和自身企業(yè)所面臨的發(fā)展與轉型,也不得不咽下自己曾經(jīng)的豪言壯語,主動擁抱中國資本市場。
嘗到甜頭以后,王衛(wèi)再也剎不住車了,把旗下業(yè)務一個個都打包上市。
終于在2024年的今天,實現(xiàn)了最核心資產(chǎn)——順豐速運的二次上市。
0 3
王衛(wèi)打的什么算盤?
從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順豐赴港上市的最主要目的還是融資。
他們比以往都更需要錢。
一方面,穩(wěn)固其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還需要花錢;另一方面,順豐在A股的市值從2021年5000億元的高峰到現(xiàn)在的腰斬,急需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2021年,全球“黑天鵝”肆虐,快遞業(yè)變香餑餑,受利好提振,順豐市值突破5000億元,豪氣沖天的王衛(wèi)則以2400億元財富差點圓夢中國首富。
可自那之后,順豐仿佛一夜“泄氣”,贊美的股民開始“粉轉黑”、“用腳投票”。
順豐的股價巔峰跌落,近3000億元市值灰飛煙滅。

從財報上看,順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增長瓶頸。
2020年—2023年,順豐控股營收分別為1539.87億元、2071.87億元、2674.9億元、2584.09億元,分別同比增37.25%、34.55%、29.11、-3.39%。
期間,順豐控股歸母凈利潤年增長率處于波動狀態(tài),分別為26.39%、-41.73%、44.62%和33.38%。

整個快遞行業(yè)進入存量的競爭當中,增速也在降低。2022年之前,業(yè)務量幾乎都是20%以上增長,2023年開始,順豐的高速增長不再,陷入了停止甚至倒退。
所以,順豐急需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快遞公司的競爭力,重點在于規(guī)模和時效性,規(guī)模決定了成本,時效性決定了用戶體驗。
由于缺少電商快遞業(yè)務的支撐,相對于自己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京東物流,順豐在規(guī)模上并不具備優(yōu)勢,因此其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提高時效性,即提高用戶體驗上。

不過,對于一家快遞公司而言,想要提高用戶的體驗并不容易,這需要一套完整且高效的配送服務體系作為支撐。
而構筑一套完整且高效的配送服務體系背后,除了要建倉儲,要建分揀中心,還要買飛機、買車,還要招飛行員,配送員等等,這些都意味著龐大的資本支出。
比如順豐投資建設的鄂州機場(2022年7月建成投運)就花去了26.1億元。目前該機場已開通貨運航線73條,包含不少國際貨運航線。
2018年3月,順豐收購廣東新邦物流71%的股份,布局零擔快運市場;同年10月,收購“國際物流三大巨頭之一”的DHL在香港和北京兩家公司的全部股權;2021年9月,收購嘉里物流51.5%的股份,布局東南亞市場。

過去幾年,建機場、擴產(chǎn)業(yè)、買資產(chǎn),花去順豐大量資金。與此同時,為了維持市場地位,順豐還需要源源不斷地投入真金白銀。
與此同時,中國快遞物流市場已是紅海,競爭激烈,內卷不斷,巨大的海外市場又成為了一個新的競賽場。
又要源源不斷的投錢,海外不比國內,已經(jīng)在早年打下了基礎。
要出海,倉儲、分揀中心、買飛機、買車、搭建人力資源體系,全部都得重新來一遍。
這導致順豐的負債規(guī)模持續(xù)攀升,從2018年的347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182億元,資產(chǎn)負債率也從48%上升到53%。
順豐必須通過多次再融資和上市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只不過之前融資是為了擴張,如今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
所以,真正決定了順豐未來的不是能不能融到錢。
而是能不能把融到的錢,“燒”出效果!
不然在國內面臨越來越卷的市場,價格越來越下沉,海外擴張也吃癟的話,順豐真不一定撐得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