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感動人的,最催人淚下的熱點事件,大概莫過于“兒食剩骨,正餐奉母”了,有不少網(wǎng)友已經(jīng)“任性”地將9歲多的二年級學(xué)生李士博列入2024感動中國第一位,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應(yīng)該將之列入第二十五孝,即把傳統(tǒng)的“二十四孝”再加一“孝”!

確實,這件事觸動了廣大中國人的“淚點”,第一次看到這個視頻,了解這件事的人,無不熱淚盈眶、淚流滿面,甚至唏噓不已。作為一個中國人,或者一個人,有點良知的,有點同情心、同理心的,恐怕都會為之感動。然而,在感動之余,我們還要思考什么?此舉真的應(yīng)該列入“二十五孝”?
這件事是在10月中旬開始受到關(guān)注的。事發(fā)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毛堂鄉(xiāng)大廟小學(xué)。
這天午飯后,準備上課時,班主任王老師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叫李士博的男生。坐第一排的一個女生告老師說,李士博還在學(xué)校食堂吃他們剩下的飯菜,并說李士博每天中午都是這樣。老師趕到餐廳一看,果然如此。
小男孩正在吃面條,面前放著一堆骨頭……

原來,李士博每天中午都把自己的一份學(xué)校免費午餐送給自己的母親吃,自己只吃同學(xué)們剩下的飯菜。當然,小孩子都饞,或者還沒有吃飽,他還把同學(xué)們吃剩下的骨頭再啃一遍。
當王老師在同學(xué)們的指引下來到校門口時,他瞬間淚崩。李士博的蓬頭垢面的母親正蹲在地下津津有味吃孩子送給她的飯。老師問李士博吃飽沒有,孩子回答:“媽媽能吃飽就行了,我年紀小,喝點水就飽了?!?/strong>
王老師將此事發(fā)視頻到網(wǎng)上,迅速引起強烈反響。
李士博的父親在三年前去世,留下智障的妻子和三個孩子。李士博最小,他的兩個姐姐跟母親一樣都是智障患者,這個小男孩就代父“肩負”起了家里的重任。但他實在太小,也做不了太多,只是幫母親做飯、洗衣服等,再有就是省出自己在學(xué)校的一頓免費午餐給母親吃。
據(jù)悉,李士博家是“五保戶”,家里享受政府提供的低保待遇。但由于四口人中三個都是智障,他家的生活還是很困難。難得有一個懂事的孩子,也可憐了這個不到10歲的兒童。
視頻在網(wǎng)上發(fā)酵后,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李士博給予高度評價:
“兒食剩骨,正餐奉母,我高賢弟一尺身,賢弟高我一昆侖。”
“學(xué)業(yè)未完成,做人已畢業(yè)?!?/p>
更有人用文言文為李士博撰寫了一篇文章以表彰:
兒食剩骨,正餐奉母
豫州有童,名曰士博,李氏子也。年方十歲,父早亡,家貧,與二姊及病母相依,度日艱難。雖幼,然肩家計,孝意甚篤。
博入鄉(xiāng)學(xué),堂有膳以助貧生。一日,師見博拾同窗棄骨而食,怪之,乃察。乃見博每午蹲于堂門,母立于外。問之,方知博以堂中膳奉母,己則食同窗剩骨。
其行也,純孝至真。雖幼而明大義,處艱而知孝親。師感其德,聞?wù)呓詣尤?。贊其年少有義,孝行感天,誠為人中之杰,鄉(xiāng)里之范也。
第二十五孝名垂青史!

這篇短文也傳遍全網(wǎng),點贊者眾,并對把李士博列入第“二十五孝”這個提議拍手叫好。從文章的文言文形式可以看出,大家在此說的“二十四孝”,并非指2011年評選出的“新二十四孝”,而是傳承已久的經(jīng)典二十四孝,可見大家對李士博的評價有多高!然而,筆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接下來咱們看看傳統(tǒng)二十四孝都講些什么,李士博有沒有資格入選。
1:孝感動天
這是說五帝之一舜孝敬父親的故事。舜的父親和繼母對他很不好,數(shù)次想害死他,比如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他們在下面縱火;讓舜挖井時,他們往井里填土等。即便父親如此對他,他仍舊對父親很孝順,畢恭畢敬。
舜的舉動感動了天帝,于是,他耕地時大象給他幫忙,鳥兒為他除草。最終,堯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了他,并選他當了接班人。舜登上天子之位后,依舊對父親很孝敬,成了中華孝道的標榜者。
不過這個故事太過久遠,甚至有神話(或者神話)色彩,大象和鳥能替人干活嗎?所以可信度存疑!
2:戲彩娛親
說的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老萊子。他七十歲時還經(jīng)常穿著五色彩衣,手里拿著撥浪鼓,像孩子那樣逗父母開心。一次他不小心摔跤了,為了不讓二老擔(dān)心,便像小孩兒似的故意躺在地上撒潑哭鬧,讓父母哈哈大笑。
這個故事感覺就像相聲大師馬三立的作品《逗你玩》,盡管對父母的孝心有所表現(xiàn),但可信度多高,推廣價值多大?恐怕也得存疑。
3:鹿乳奉親
春秋時的周郯子,為了給父母治療眼疾,他披著鹿皮,到深山混進鹿群里,找野鹿擠奶給父母喝。有次差點被獵人誤殺。
這個孝子有獻身精神,但在那個時候,似乎并不算突出。
4:百里負米
說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吃野菜,卻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后來他當官了,還經(jīng)常懷念逝去的雙親:要是父母還活著多好??!
子路雖有孝心,但這豈不是舊時一個普通農(nóng)民都能做到的嗎?顯然有點“矯情”了,恐怕是因為有其名師孔圣人的“背書”,才入選二十四孝的吧。
五:嚙指痛心
這個說的也是孔子的弟子曾參,他經(jīng)常上山砍柴。一次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怎么招待,于是用牙咬自己的手指。在山里的曾參突然感到心疼,便知道是母親在呼喚自己了,于是連忙回到家,果然如此。母子連心??!
這個故事有點玄,也恐怕跟孔子的背書有關(guān)。
六:蘆衣順母
這個故事在戲臺上常有表現(xiàn)。說的也是孔子的弟子周閔損。繼母常虐待他,讓他穿蘆花做的棉衣,而他的弟弟(繼母的親生)卻穿棉花做的棉衣。一次父親用鞭子打他,衣服打破飛出了蘆花。父大驚,方知兒子受虐待,于是欲回家休妻。閔損求父曰: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啊!
于是父親就饒了妻子。此后繼母就回心轉(zhuǎn)意,待閔損如親子了。當然,心懷大度的閔損也得到了孔子的大贊。
七:親嘗湯藥
說的是漢文帝劉恒,母親臥病三年,他精心服侍,以至于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嘗湯藥。這個其實也稀松平常,只不過是劉恒貴為天子,從而聞名天下,不必過于吹捧。再說,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仁君”,難道不可以為天下人做出點表率?
八:拾葚異器
漢朝的蔡順,在戰(zhàn)亂和饑荒年月,到野外拾桑葚回去吃。他把拾到的黑色桑葚和紅色桑葚分別用兩個簍子存放,熟透的黑色桑葚甜,讓母親吃,紅色的桑葚酸,自己吃。這個也稀松平常,只要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做到。
九:埋兒奉母
東漢人郭巨,家貧,為了孝敬母親,竟然想把兒子活埋了,與妻說:“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fù)生,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養(yǎng)母親?!?/p>
這簡直是滅絕人性!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有生存權(quán),豈能為了母親而殺害兒子?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還想指望他干什么好事?況且,他本身就犯了一個嚴重的邏輯錯誤。古人有訓(xùn):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你殺了后代能叫孝嗎?如果他母親知道了還不一巴掌扇過去:小兔崽子,你羞先人哩!悔不該當初生了你!
幸虧郭巨在挖墳坑時挖出了一壇黃金,有錢了,兒子才有幸沒有被活埋。
但這一幕是真的駭人,這跟易牙殺兒子給齊桓公吃有什么區(qū)別?不知道這個家伙是如何入選二十四孝的,簡直是民族之恥!其實這個故事也是在宣揚君臣、父子之類的封建等級觀念,應(yīng)該嚴厲批判。
十:賣身葬父
這個是說東漢人董永的,父親去世了沒錢辦喪事,于是他想把自己賣給富貴人家為奴。但沒有賣成,半路碰見七仙女。老天爺家閨女,有錢,替董永還了債不說,還嫁給了他。小董是“名利雙收”??!
此詩就是《天仙配》的腳本,可信度存疑,恐怕是善于意淫的文人杜撰的。
十一:刻木事親
東漢人丁蘭,因思念亡故的父母,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吃飯時必先敬父母,然后才食。時間久了,他妻子便對木像生出不敬之意,用針扎木像之手,木像居然流血,并眼睛流淚。丁蘭知道后,立馬把妻子休了。
且不說敬拜偶像是不是真的孝順父母,也不說針刺偶像會不會哭,單因此事而休妻就比較荒謬,果真如此,只能證明丁蘭是個大男子主義者,而且是個糊涂蛋。
十二:涌泉躍鯉
東漢人姜詩(這名字起得有點恐怖),其妻龐氏對婆婆十分孝順,經(jīng)常到7里遠的長江里取水、捉魚回去侍奉婆婆。一日因風(fēng)大,龐氏回來晚了,姜詩懷疑妻子怠慢母親,將其趕出家門。
龐氏無奈,只能寄居在鄰居家,但她仍紡紗織布賣錢讓人送給婆婆繼續(xù)行孝。后來,婆婆得知此事,便讓兒子姜詩把妻子請回。龐氏回來之日,院里突然噴出泉水,跟長江水味道一模一樣,并且還從泉水里涌出兩條鯉魚,并且以后每天泉水里都會跳出兩條鯉魚來。自此,龐氏就不必到長江里取水、捉魚了。
這個故事的可信度也存疑,為何姜詩不到遙遠的長江取水、捉魚,非得讓妻子去干?妻子因故回來晚了,他好意思把老婆趕走?故事暗含了什么信息?夫為妻綱?況且,結(jié)局也太過魔幻,不可信。
十三:懷橘遺親
東漢末年的陸集,6歲時隨父親拜見大官僚袁術(shù),臨走前把兩個橘子偷偷藏在懷里,欲帶回家給母親吃。袁術(shù)發(fā)現(xiàn)后,夸他懂事,小小年紀就知道孝敬母親。
首先,這個小孩6歲就知道偷拿別人的東西,這豈不是跟“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古訓(xùn)相悖?以一種道德高標而否定另一種道德高標,可以嗎?
再說,這跟李士博的故事有點類似,但李士博是拿自己的一份飯分給母親的,不存在道德問題。當然,你可以反駁,陸集才6歲,不懂事,不應(yīng)該被指“偷竊”;但你把他寫進“二十四孝”,廣為傳唱,難道不會誤導(dǎo)后世的小孩?這豈不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原初性事例?所以,不值得提倡。
十四:扇枕溫衾
東漢的黃香,9歲喪母,對父親十分孝順,為了讓父親睡好覺,夏天為父親扇扇子,冬天為父親暖被窩。
冬天給父親暖被窩,且不說他小小的身子能不能把被褥暖熱,單單這個舉動是不是顯得其父太自私甚至太殘忍?年少喪母,父親卻如此對待小兒,你的父愛如山呢?故事傳遞了什么信息?父為子綱?
十五:行傭供母
南北朝齊人江革,父早亡。他在戰(zhàn)亂中背著母親逃難,路遇盜匪。匪欲殺之,江革說,你殺我無所謂,可憐老母無人照管啊。言外之意,看在老母薄面,饒我一命。劫匪感動其孝心,遂放了他。這個其實很一般,盜亦有道;再說,是他救了母親,還是母親救了他,彼此彼此。
至于后來,江革給人做幫傭養(yǎng)活老母,也是分內(nèi)之事,難道他不該如此嗎?何以標榜千秋?史載,他后來被舉為孝廉,任五官中郎將??峙率钱斄斯俨抛屗擅陌伞?/p>
十六:聞雷泣墓
西晉人王裒(pou),母親在世時怕雷,去世后葬在山林,每當下雨打雷,王裒就跪在母親墓前安慰道:“母親別怕,兒子在守著你呢?!?/p>
唉,這個怎么說呢?也許比較高尚,母親死了,還在呵護、安慰母親。給這個孝子點個贊吧!安慰,真的是一種愛。不過,最好在母親活著時就安慰她,不要在她死了以后再做。
十七:哭竹生筍
三國時吳國人孟宗,母親病重,醫(yī)囑用鮮竹筍做湯可治病。但冬天沒有鮮竹筍,他就跑到竹林里,抱著竹子哭訴。于是乎,地上便冒出鮮竹筍來,他拿回去給母親熬湯喝,母親病愈。
這個跟“涌泉躍鯉”一樣荒誕,逃不出“好人好報、感動上蒼”的智弱思維。
十八:臥冰求鯉
晉朝人王祥,繼母對待他不好,他不計較。繼母生病,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咋辦?他直接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仍是“涌泉躍鯉”的翻版,能不能來點新鮮的?假設(shè)真能用熱身子融化寒冰,他自己豈不是也到冰點了,還能活下來?怎么后來還做官做到司空、太尉?一個字:假。
十九:扼虎救父
晉朝人楊香,他14歲時的一天,同父親在田間割稻谷,突然竄出一只“吊睛白額大蟲”,叼起父親就走。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少年楊香一個箭步,直接竄過去,扼住猛虎的咽喉!虎大駭,遂放下父親落荒而逃……
這是寫武松呢?還是后來施耐庵抄襲了楊香的故事?如果14歲的楊香真的這么勇猛,那么關(guān)于他的故事肯定還有很多,甚至比武松都多。晉朝那么亂,他肯定會被朝廷委以重任,當個大將軍什么的,不至于打完虎之后就隱入煙塵吧。
二十:恣蚊飽血
西晉人吳猛,8歲就知孝順父母,因家貧沒有蚊帳,為了在夏天不讓蚊子咬父親,父親睡覺時,他赤身裸體呆在父親床前喂蚊子,哪怕再難受也不驅(qū)趕。
這跟那個為父親暖被窩的9歲小孩故事如出一轍。如果真有,這個父親也太殘忍了,還好意思當?shù)筷P(guān)鍵,蚊子是不是咬了這個小孩,就會放過他爹?有這么仁慈的蚊子?盜亦有道,那說的是人,不是畜生!
二十一:嘗糞憂心
南北朝齊人庾黔婁,是個縣令。父親重病,醫(yī)生說讓他嘗嘗父親的糞便,如果味苦,則沒有大礙??h令果真嘗了嘗父親的排泄物,發(fā)現(xiàn)味甜,內(nèi)心十分憂慮(這是寫越王勾踐呢,還是越王勾踐模仿了這個縣官?),于是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上天保佑,哪怕自己代父去死!然而,父親還是在三日之后病故。
終于來了個新鮮的,好人沒有好報??蛇@豈不是在抱怨:老天爺你瞎了眼!
即便這個故事是真的,可操作性太差,不僅有辱人之嫌,而且太不衛(wèi)生,就得了吧,不必標榜后世!
二十二:乳姑不怠
說唐朝人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她十分孝順婆婆。婆婆年老多病,唐夫人用自己的乳汁喂養(yǎng)婆婆數(shù)年,婆婆不再吃其他食物,身體依然健康。
一個女人的乳汁長期喂養(yǎng)一個嬰兒尚且困難,小孩只吃奶恐怕也不行,能數(shù)年供養(yǎng)一個老太太嗎?可信度存疑。
二十三:滌親溺器
這是說北宋大詩人黃庭堅的,黃庭堅很孝敬母親,每天晚上親自給母親洗夜壺。終于有個現(xiàn)實主義的故事了。然而,這也太一般般了吧。洗個尿灌都能上二十四孝,那么我也能上,呵呵。
二十四:棄官尋母
北宋人朱壽昌,他7歲時,親生母(父親的妾室)被父親的大老婆欺負,無奈改嫁,自此母子分離。朱壽昌常思念其母,達50年之久。他官拜知州后,仍設(shè)法尋母。最終得到母親的線索,決定棄官不做,專程去找母親。在母親70多歲時,母子團圓。
按說這個也夠感人。不過同在宋朝,還有一個類似的案例。就是大名鼎鼎的包拯。他為了在家孝敬年邁的父母就曾辭官不做,直到父母去世之后,仍不忍回“單位”,而是在父母墓旁建草廬住下,守孝數(shù)年,才在鄉(xiāng)親們的勸說下離開。
包拯的孝舉是世所公認的,而且他也是古今第一清官,豈不是更應(yīng)該弘揚,而列入二十四孝?為何把這個指標讓給比他小14歲的朱壽昌?
還有,前面有三個孔子的弟子,子路、曾參和周閔損,都列入二十四孝;那么,孔子本人難道不孝嗎?作為忠孝仁義的代表,“孝悌”文化的首倡者,孔子更應(yīng)該入選啊,難道他只是鼓動自己的弟子當孝子,而自己偷懶?邏輯不通。
綜上所述,盡管“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但是,被傳千載的“二十四孝”卻疑點重重:要么年代久遠不可考,要么孝子有孔圣人的背景,要么太多神話或者荒誕不經(jīng)的色彩,要么太過夸張,要么缺乏人性,太過殘忍,要么有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之嫌,要么前后矛盾邏輯不通。
關(guān)鍵,24個經(jīng)典“案例”,有幾個是真實存在的?恐怕杜撰者居多。雖然百善孝為先,但“真善美”,必須以真為前提和基礎(chǔ),用虛構(gòu)的虛假的東西何以標榜后世?怪不得如今不孝之子比比皆是!
故筆者以為“二十四孝”糟粕不少,所以,李士博還是不要去趟這灘渾水,把二十四孝再續(xù)上一孝。再者,他小小年紀,對他如此“抬舉”,是不是有道德綁架之嫌?還是讓他做一個普通人為好吧。
況且,縱觀二十四孝,那些孝子賢孫所孝之對象,父母也好,婆婆也好,沒有一個信息透露出,他們同李士博所孝對象是一樣的,即“智障”人。而對于智障,你仍不嫌棄,而去盡孝心的話,那就是更高一層的愛了。
事實上,李士博不僅把自己的飯菜省出來給母親吃,而且還是親自看著母親把飯吃完的,并非往那一放,了事,你愛吃不吃;他還用自己的小手給母親梳理頭發(fā),其中的愛意也決不是裝出來的。
因此,鑒于二十四孝的糟粕太多,就不要用傳統(tǒng)禮教、“高大上”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們的小男生了,讓他自由、健康、簡單地生活下去吧。
救救孩子!

對于李士博事件,我們需要思考的決不只是這些,應(yīng)該拷問的還有很多,篇幅所限,不再多說。敬請關(guān)注,咱們下一篇文章再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