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優(yōu)米MaMa~

你仔細觀察過自家娃的文具嗎?

今天和幾位同事聊天,一位同事吐槽前兩天被老師叫家長了,理由是她兒子把家里的 100多塊橡皮帶學校分給了班里同學。

100塊!你沒看錯,她兒子帶了100塊橡皮去學校!

我們都驚呆了,她家竟然有100塊橡皮。

后來同事解釋,她兒子的橡皮是消耗品,不是丟了就是畫得破破爛爛,筆盒里永遠找不到一塊完整的橡皮,他爸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給批發(fā)了一箱。

好笑的同時,想到一個有趣的“橡皮擦理論”:你知道嗎,一塊小小的橡皮,這個常常被我們忽視的小文具,實際上卻能幫助家長洞察孩子當下的學習狀態(tài)。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行為痕跡”(behavioral residue),它指的是人們在日?;顒又辛粝碌臒o意識行為痕跡,這些痕跡往往能揭示出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習慣。

而橡皮作為孩子學習過程中頻繁接觸的物品,使用情況和狀態(tài)無疑就是孩子學習行為的一種“痕跡”。

“嶄新如初”型橡皮

有一些小朋友,特別愛惜自己的文具,不管什么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使用完橡皮會妥帖地收起來,打眼一看幾乎看不到使用痕跡,干凈如新。

擁有“嶄新如初”橡皮的孩子,通常都會展現出對學習超乎尋常的自律性和專注力。

這類孩子的橡皮幾乎不見使用痕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在做題時思考周密,很少出錯,能極大減少使用橡皮的機會,橡皮自然就會“嶄新如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類孩子能夠自我約束,不容易被外界干擾所吸引,因此能夠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

這種學習態(tài)度與心理學中的“自我控制”理論相契合。這類孩子能夠自覺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以達到預定的目標。因此,他們通常成績優(yōu)異,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學霸”。

“傷痕累累”型橡皮擦

有一類孩子的橡皮簡直沒眼看,上面沾滿了各種筆跡、污漬,甚至有缺失。

優(yōu)米同桌的橡皮就是這樣,她曾吐槽同桌:“媽媽,你知道嗎,我同桌的橡皮常常沒兩天,就全是洞了,要么就是被他畫的亂七八糟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問了原因才知道,那孩子上課一沒事干就喜歡玩橡皮,不僅橡皮,各種作業(yè)本、課本、都會成為他無聊時消遣的對象。

如果你家孩子的橡皮也是如此傷痕累累,家長們可就要注意了,這很有可能就是孩子在學習時粗心大意、的一個信號。

這類孩子通常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干擾所吸引,上課很容易走神,一走神再要將注意力拉回來就比較難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些孩子甚至索性就開始放飛自我,而手邊的橡皮就成了他們轉移注意力的好工具。

那些橡皮“傷痕累累”的孩子,往往聽課容易分心,對知識點的掌握也不夠扎實,完成作業(yè)時也會頻繁出錯。

“無影無蹤”型橡皮

還有一些孩子,只要寫作業(yè)永遠都在找橡皮,他們的橡皮仿佛長了腳一樣,只要放進筆盒,沒多久就消失得一干二凈了!

朋友的兒子。上二年級時就因為考試找不到橡皮,急得崩潰大哭,后來還在全年級出了名,成了傳說中那個“考試找不到橡皮,嗷嗷大哭的猛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朋友說,她從一年級開始就一直在抓熊娃的學習習慣,在家也經常要求他玩具、書本、作業(yè)弄完之后一定要歸位,但熊孩子一直只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從來不當回事。

熊娃的書桌亂的只有他自己能找到東西,別人真的很難從一堆雜物中找到想要的東西。

“無影無蹤”的橡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孩子在學習習慣上存在較大的不足,他們往往丟三落四,缺乏良好的整理和規(guī)劃能力。

這類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因為這個習慣,讓自己花費大量時間尋找學習用品,從而影響學習效率。

所以面對這類孩子,我們會建議家長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整理習慣,讓他們學會將學習用品分類整理,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從而提高學習的條理性和效率。

“五馬分尸”型橡皮

還有一類孩子,他們的橡皮常常被掰得七零八落,大多數時候在他的文具盒里,只能找到一部分殘缺的橡皮。如果你家孩子的橡皮已經是這種情況,那么家長也要引起重視。

殘缺不全的橡皮,反映出孩子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缺乏足夠的耐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通過專業(yè)人士的分析,有些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如難題難以解答或者作業(yè)量較大時,就會通過擺弄橡皮來發(fā)泄內心的焦慮和不滿,久而久之,橡皮就變得 “慘不忍睹”。

這類孩子,很容易在學習上,出現 “自亂陣腳” 的情況,一旦遇到挑戰(zhàn),就難以保持冷靜和堅定。

我認識的一個孩子,她的橡皮經常被掰得殘缺不全。在面對復雜的科學實驗題或者長篇的閱讀理解時,孩子就會因為覺得困難重重而心生畏懼,情緒變得焦躁起來,進而無法集中精力思考問題,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破壞橡皮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類孩子情緒容易波動,我們會建議家長和老師要耐心地與他溝通交流,幫助他們學會情緒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運動等,當學習壓力大時,試試這些健康的方式來緩解情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行為習慣往往是其內心狀態(tài)和學習態(tài)度的外在表現。孩子在面對學習壓力和困難時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也會影響他們的行為。

那些情緒容易波動、缺乏耐心的孩子,在遇到難題時往往難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可能會通過一些小動作,如擺弄或破壞橡皮,來緩解內心的焦慮。

所以,如果你想盡快掌握現階段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妨去看看他的橡皮是什么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