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微微笑了

01.

有一個病人打電話給曲黎敏:“我又犯病了。”

曲黎敏問:“最近你遇到什么事了?犯病不怕,遇到什么事,有了什么糟糕的情緒才可怕。

聽到這回答,電話那頭的人很聰明,突然就懂了,答曰:

“老師,我錯了,我盡量調整自己的情緒吧,同時把先前您開的藥再吃一輪?!?/p>

其實,人這一輩子受的困擾中,70%是情的問題,30%是事的困擾。

作為一個吃五谷雜糧長大的人,不可能一直不生病,也不可能事事如意。

病了,停下來好好休息,好好想想,好好對待自己好一點,說不定有轉機。

正如,曲黎敏在《生命沉思錄》寫道:

“現在的人要承擔的情緒太多,所以肩背部疼痛僵硬是世界性的問題。緊張會讓你肩膀高聳,內疚又會讓你含胸,壓力讓你喘不上氣來……

總之,一切不快的情緒,一切不滿足感都會使這個免疫系統(tǒng)變弱,而快樂、幸福感會增強我們的自保能力。

是啊,無論怎樣,都請盡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然容易生病。

真正的治病應該是治愈內心的紛擾與負擔,而不僅僅是依賴藥物來掩蓋癥狀。

說白了,想要治療因情緒導致的病,最應該就是盡可能戒掉貪嗔癡,讓自己變得快樂與幸福。

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并學會與之和諧共處,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親愛的,如果不想生病,就得膽子大一點,無所畏懼,心胸開朗、幸福平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

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就能少生?。?/p>

那么,平時我們應該怎么注意飲食或者修心養(yǎng)性呢?有什么細節(jié)值得注意的?

養(yǎng)生固然重要,但沒有必要過于謹慎和緊張,不然得不償失。

很奇怪的是,明明想要修生養(yǎng)性,卻還是越來越容易陷入對“對”與“錯”的過度糾結?

有一次,有人問曲黎敏:“曲老師,你對素食怎么看?”

曲黎敏說:“我什么都吃?!?/p>

又問:“這不是殺生嗎?”

曲黎敏說:“每走一步,腳下都有億萬生命,你不走路嗎?

那人還問:“那是不是能避免殺生就避免殺生?”

曲黎敏說:“李時珍說,用藥盡量避免用活物,但他還是避免不了用毛雞蛋。”

曲黎敏告訴我們:“古語說‘君子遠庖廚’,但君子只是不動手而已,飯菜端上來,就不要再有什么分別心了,如此糾結地活著,也是一種虛偽。

最早和尚化緣的時候,也未必講究那么多,給什么是什么,不可有分別心。現在的人呢,真是掛礙多,真理沒學多少,總在邊邊角角處較真。

其實呢,得道的人殺生都是除魔,不得道者放生都是造業(yè)!

一語驚醒夢中人。

當我們學會放下這些絕對的對錯的執(zhí)念,專注于內心的覺悟與成長,一切就會好起來。

人啊,沒有必要事事較真,也沒有必要處處糾結,更沒有理由時時焦慮。

無論是放生還是殺生,無論是吃還不是不吃,內心的“覺悟”才是最為重要的。

03.

特別喜歡曲黎敏對于“病”與“不病”的定義:

“病,不是單純指身體的不適與困頓,其中還包括神魂的不安、顛倒與飄零;不病,不是指渾渾噩噩地活著,而是指清醒地、安詳地、智慧地活著?!?/strong>

是啊,身體的健康不僅僅是與食物、空氣、水等外界因素相關,更多的是與我們內心的情緒世界息息相關。

一個人的情緒是否得到合理管理,直接決定了他身體的健康程度。

病源于情志,似乎并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反而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份喜怒哀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經歷了婚姻和生活的重重困擾,身心疲憊、痛苦不堪的時候,我幸運地遇到了曲黎敏的《生命沉思錄》。

人生常常是在忙碌與彷徨中度過,我們不停地尋求答案,渴望幸福,祈盼著能夠獲得那一抹溫暖的笑容,讓心靈感到滿足。

然而,當我們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透徹地看清了生活的真諦,身體的病痛似乎也會隨之消散,心境也會變得更加平和順暢。

《生命沉思錄》這套三冊的書籍,猶如一劑溫暖的良藥,給疲憊的心靈帶來了深深的慰藉。

曲黎敏深入探討了人生中的諸多重大議題——從衣食到愛情,從婚姻到性,從人性到生死,再到靈魂的深層思考,每一篇章都充滿智慧與啟發(fā),讓我受益良多。

有時候,讀書的意義并不在于讀了多少,而是在于某一句話或一個段落能夠深深觸動你,改變你,讓你從中汲取力量與啟示。

這正是我從《生命沉思錄》(全三冊)獲得的禮物,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與生命的力量。

希望你也能在這套書中找到屬于你的力量與智慧,開啟一個身心健康、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