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總裁
故事,從這塊重達3000斤的秦代壓路機說起。
它直徑1.2米,長1.36米,周身布滿了深0.11米的乳釘,大小相同,分布均勻。
簡直與今天的壓路機一模一樣,真的是被秦始皇再一次震撼到了啊。
據(jù)介紹,它于2005年,在陜甘兩省交界處的子午嶺林區(qū)出土。

如今,這里已經(jīng)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都有點兒原始森林的感覺了。
而2200多年前,這里則是一片無數(shù)壓路機正在碾過的大工地。
司馬遷說,2236年前,秦始皇為了蕩平匈奴,決定修一條高速道路,從首都咸陽出發(fā),必須在三天三夜之內(nèi),直達如今的鄂爾多斯高原,全長700公里,你們逢山挖山,見谷填谷,必須不走彎路,準時到達,于是,這就是——秦直道。

而這塊大石碾,就出土于橫穿子午嶺的秦直道遺址當中,可能是當年壓路時,墜入深谷的遺物吧。
難以想象當時的秦國人究竟要如何填平子午嶺的深山大壑。
原來,史書上,那些略顯平淡的記錄,只有當我們挖出實物時才感到心頭一震。
所以,秦始皇究竟想打造一個什么樣的帝國?

他所擁有的科技與社會能力又究竟達到了何種高度?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故事……
帝國之矛·秦直道
有人說,如果長城是帝國之盾,那么,秦直道,則是帝國之矛。
這是直插草原的鄂爾多斯達拉特旗段,秦直道遺址。

據(jù)介紹,這段遺址中,有一些填方路基底部寬度達到了60米,頂部寬30-40米,殘存的最后墊土層現(xiàn)今仍然高6米以上,這是何等夸張的工程量。
要知道,如今的雙向六車道高速路,路基寬度也才35米左右。
我們有水泥,有瀝青,有重型機械,可秦代呢?
他們?yōu)榱俗屓绱藢掗煹穆访娉闪?,就只能不斷加寬,加高路基,一層層的壓路、夯實,這哪兒是在修路?

簡直就是在修另一條700公里長的夯土長城……
甚至還有這張微觀照片,鄂爾多斯高原上,20米長8米高的小山丘攔住去路,結(jié)果,它被攔腰截斷,橫截面上,甚至都出現(xiàn)了我們巨石故事里,專有的鋸山痕跡……
所以,2200多年前,秦直道工程規(guī)模和工程難度絲毫不亞于長城,只不過,它被掩埋在如今的沙丘、森林與溝壑之下,直到我們重新見到當年的大石碾,才忽然意識到它的雄渾。

接著,如此浩瀚的工程,究竟如何測量,如何設(shè)計?
它相當于在大地之上,既要避開艱難險阻,又要筆直畫線,這不是很矛盾嗎?
而破解這種矛盾的現(xiàn)代科學(xué)叫什么?
叫大地測繪學(xué),叫衛(wèi)星照片,叫谷歌地球啊。
比如,達芬奇故的《伊莫拉規(guī)劃》。

說是500年前,他在羅馬涅公爵那里當軍事工程師,為更好的設(shè)計城防,于是,就發(fā)明了一個用彈珠記錄距離和角度的手推車,他于是推著自己的小車,畫出了500年前的衛(wèi)星地圖——《伊莫拉規(guī)劃》,然后,在這張大地測繪圖上依據(jù)地形、距離,布置出最可靠的城防系統(tǒng)。
然而,將這種這城防系統(tǒng)擴大10萬倍,這不正是所謂的,帝國之矛和帝國之盾嗎?

秦長城,如今也和秦直道一樣,被衛(wèi)星可見的修建在了最合適的那一條山脊之上。
可是,秦國人如何掌握這種大地測繪技術(shù)?
要知道,哪怕是號稱穿越者的王莽,發(fā)明和達芬奇類似的記里鼓車,這也是在秦始皇之后200多年,秦始皇時代,已知最先進的測繪設(shè)備,是《韓非子》中所記載的司南,大概也就是一把勺子的狀態(tài)。

別說海拔儀,里程測了,當時連羅盤都沒有,分辨東南西北還得靠勺子,秦人究竟要如何測繪大地?
會不會一切都是巧合?
大力出奇跡而已?
就像秦始皇說的那樣,哪兒管什么測量不測量的,你們給我往前挖,遇到大山就開山,遇到深谷就填谷?

然而,40年前,一次意外考古發(fā)現(xiàn),似乎揭示了某些秦人大地測繪的秘密……
木板上是什么?
1986年,當考古專家們在甘肅天水的一座秦代古墓中挖出四塊沾滿泥土木板時,沒人知道上面隱約繪畫著的是什么。
這是一片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名叫放馬灘,墓葬屬于一位秦國軍馬場的場長。

似乎是地圖,當專家們一步步清理、修復(fù),并最終看清上面的文字與線條以后確認,這是一幅秦國疆域的“衛(wèi)星地圖”,竟然十分精確的畫出了十多條河流、山脈的走勢,一共七幅,分為《政區(qū)圖》《地形圖》《駐軍圖》《林木資源圖》等多個維度,這竟然是分圖層的秦國“衛(wèi)星地圖志”,有些分層圖中,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些類似現(xiàn)代等高線的閉合線條……
所以,這是秦人早已掌握大地測繪技術(shù)的證據(jù)嗎?

雖然我們至今依舊不知道他們?nèi)绾螠y量,但地圖就在這里,700公里長的秦直道和上千公里長的秦長城就在這里。
它們共同見證著,秦始皇時代,某種未知的大地測繪方法,也許是通過星象定位和計里畫方的方法吧,又或許,這是一種密不外傳的軍事機密?
總之,我們今天并沒有挖出具體的測繪方法,只知道,秦國在那個時代擁有了本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的技術(shù)。

接著,時間來到2020年,在一次秦陵陪葬坑發(fā)掘中,專家們似乎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比技術(shù)更加宏觀的本不應(yīng)該存在的東西……
帝國的眼界·金駱駝
這是一座位于秦始皇陵園外城西側(cè)的中字形大墓,代號,秦陵1號墓。
是考古專家們于2020年挖開的首座秦陵陪葬墓,據(jù)推測,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秦始皇的皇族血親。
他墓中出土最閃耀的文物,就是這件金駱駝。

與它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只銀駱駝,修復(fù)后是這個樣子。
顯然,這對金銀駱駝是原產(chǎn)于中亞、土耳其的雙峰駝(Camulusbactrianus),它們在頸部有很大的鬃毛結(jié)構(gòu)。
而原產(chǎn)于新疆和蒙古的雙峰駝長這個樣子,叫做野雙峰駝(Camelusferus),頸部鬃毛和雙峰形狀都不對。

因此,當專家們挖出它的時候忽然意識到——秦始皇的眼界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開闊。
過去我們一直沿用著司馬遷的記載,認為,公元前140年,張騫鑿?fù)ㄎ饔颍@是東西方絲綢之路的開端,是張騫之后,那些來自中亞、西亞的絲路駝隊才趕著他們的雙峰駝,跨越雪山和荒漠,紛紛來到中原。
在此之前,可能雖然有零星的貿(mào)易,但我們的君王并不知道還有西方廣袤世界的存在。

然而,秦始皇的這位親戚卻說,我們早就接待過這些駝隊,甚至習以為常,將他們的形象都做成了藝術(shù)品下葬……
所以,這是什么?
專家們忽然又聯(lián)想到那個古老的民國懸疑——禁不得祠,難道這個“不得”,真的意味著先秦絲綢之路的繁榮?

1927年·藤田豐八
時間回到1927年,日本史學(xué)家——藤田豐八忽然提出,《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一段無解的記載——三十三年……
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這是什么意思?
看了幾百年看不懂,然而,如果不得就是梵語Buddha的音譯呢?

這不就是佛陀嗎?
所以,秦始皇33年,他為什么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因為,他禁的就是秦國境內(nèi)的大小佛寺啊,而什么是明星出西方?
很顯然,這應(yīng)該是某種圣賢大師,在禁不得祠后,又從西方來到了秦國,他會是誰呢?

小100年前,當藤田豐八提出這一猜想時,中國的陳寅恪、傅斯年、岑仲勉等一系列國學(xué)大師參與討論,但始終不敢妄下定論,因為這太夸張了。
唐僧取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這發(fā)生在大唐貞觀年間,秦始皇將近900年后的事情啊。
更何況,佛陀在印度誕生,這很可能也只比秦始皇早一兩百年而已。

難道佛陀僅僅誕生一兩百年后,秦國疆土內(nèi),就已經(jīng)佛寺林立,還林立到秦始皇都不得不禁止它們的程度?
或許是斷句斷錯了吧,應(yīng)該是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意思是說,禁止對太白星出現(xiàn)在西方時的祭祀,太白星是象征戰(zhàn)爭的星星,這也就是禁止人們祭祀戰(zhàn)爭的意思。
民國學(xué)者們當時無法破解這個懸案,可如今我們挖出了金駱駝,挖出了這條早已存在的秦始皇絲綢之路,我們再來看這個禁不得祠的懸疑呢?

會不會當時的絲綢之路已經(jīng)和日后唐僧、大唐時代一樣發(fā)達?
畢竟,考慮到秦始皇的時代,西域、中亞、阿富汗這都還所綠洲、叢林,道路應(yīng)該比后來更好走。
然而,就算是秦始皇禁的不得寺就是佛寺,那所謂的明星出西方又是什么意思?
接下來的故事,更加驚奇……
十二金人的真相?

史記》中說,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以后,收繳全天下的兵器,將它們?nèi)诨?,做成十二個金人,放置在咸陽宮前,每個金人各重千石,換算一下,這相當于今天的30至60噸……
如何鑄造?
專家們認為,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地坑鑄造法。
北京大鐘寺內(nèi),至今都還存放著一座永樂皇帝于1424年鑄造的巨型銅鐘,高5.5米,口徑3.3米,重46噸。

據(jù)記載,它使用的,就是地坑法鑄造,在地下挖一個大坑,然后在坑中燒鑄陶范,然后,灌入銅水,最后再用滑輪組和龍門吊,將它從地坑中吊起來。
然而,秦始皇只比阿基米德小28歲,他當時真的有滑輪組和龍門吊?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挖到工程實物,但秦始皇之前150年,墨子的《墨經(jīng)》中確實已經(jīng)記載了杠桿原理,甚至還有一種叫做桔槔(jiégāo)的工程實物。

然而,30-60噸的金人,預(yù)計高度在8-1b3米之間,與正常人身高對比,大概是三層小樓的感覺。
所以,秦始皇為什么要費這么大勁兒,做十二個金人?
十分離奇,100年前,民國大討論那會兒,一位名叫馬非百的歷史學(xué)家曾經(jīng)引用隋朝翻譯家——費長房的記載,講述過這樣一段故事,他說,秦始皇時代,有外國沙門釋利坊等18賢者帶著經(jīng)書來向始皇帝傳道,始皇帝覺得他們說得不對,就把他們關(guān)了起來,但夜里他們中忽然有六人展現(xiàn)出金剛不壞的功夫,閃著金光,撞破監(jiān)獄走了出來,始皇帝被這神跡驚得有些錯愕,于是一拱手,算是接納了他們。

果然,他們后來學(xué)識淵博,幫秦始皇很大忙。
于是,秦始皇收天下之兵,為他們鑄造12金人像,以示尊敬。
那么,如此說來,十二金人的真相是十二尊佛像?
確實有那么點兒影子,比如,后世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的故事里說,秦始皇之后的290年,漢明帝忽然做了一個夢,夢見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來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他們用白馬馱著佛經(jīng)、佛像,漢明帝于是讓他們在洛陽修建了白馬寺,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佛寺。

然而,你原先讀這個故事有沒有疑惑過,為什么漢明帝夢見金人就知道是西域高僧來了?
為什么不能是祖先顯靈了或者老天爺要發(fā)話了?
因為,秦始皇的那12尊金人,在漢明帝的時代還依舊矗立在宮殿門口啊,漢明帝是見過金人像,知道金人等于西來高僧啊。

12金人一直到三國時代,被董卓熔了10個做兵器,最后兩個,是到了崇拜鳩摩羅什的苻堅時代,苻堅估計是西域高僧見得多了,直到釋迦牟尼的原教旨是不能偶像崇拜了,才把這最后兩個給熔了,導(dǎo)致我們?nèi)缃窨床坏浇鹑讼?,也就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佛教高僧?/p>
這段民國故事是不是很夸張?
但這還沒完,想當年,民國大師岑仲勉在仔細研究后說,不,這不是佛教高僧,這應(yīng)該是波斯拜火教的博士,他們在秦始皇的時代被亞歷山大滅國,于是,帶著經(jīng)卷向東歸順了秦始皇的帝國……

好吧,以上故事,全都來自前秦陵考古隊長,號稱最懂秦始皇的男人——段清波,段教授。
我第一次看到時也是驚得毛孔都立了起來。
而繼續(xù)深究,我們甚至能聽到段教授說,有一批了解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的一群人,跟秦始皇的團隊,秦始皇一定有過接觸。

說完,段教授還拿出這樣一個出土于烏茲別克的武士人俑彩繪,這是什么?
這是秦國人的甘肅鄰居——大月氏人,在秦始皇祖先的時代,跑到中亞以后,建立的貴霜帝國所塑造的人俑像啊。
還有這只,出土于秦始皇陵西側(cè)出土的繭形壺,是不是也很像地中海同款?

而更驚奇的是,波斯最高統(tǒng)治者——大流士的塑像,本就有拜火教和佛教兩種形象,因此,十二金人的真相難道真的與金駱駝一樣,是在說,先秦絲綢之路,早已繁榮到我們難以想象的地步?
就連被秦國人祖先打跑的甘肅鄰居——大月氏,到了中亞,也能建立貴霜帝國。
所以,他們在中亞闊了以后,再把印度高僧和波斯博士帶回甘肅老家這邊,是這樣嗎?

也許,這就是我們難以想象的秦始皇的眼界吧,老天爺并不欠他一個地球儀,而是欠他短短50歲的人生,13歲登基,39歲統(tǒng)一六國,50歲如果沒有暴斃而亡,那么,60歲、70歲,秦始皇能做多少事情?
史書上說,秦始皇統(tǒng)一以后,十年間,設(shè)立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等等等等。
但就像大石碾的現(xiàn)實驚奇一樣,史書上這淡淡的描寫,現(xiàn)實中,究竟是什么樣的驚奇呢?

我們不妨接著破解……
三座金字塔
原來,考古學(xué)家們從秦始皇陵中挖出了三座金字塔。
第一座顯而易見,就是地面上高達51米的封土金字塔,這是無比宏偉的奇跡,封土下有九層高臺,九層高臺之下,又有水銀地宮,等等等等,這些我們先前專門說過。
然而,為什么要把陵墓修成這樣?

起初是段隊長,八九十年代,他們在秦陵四周不停的挖啊挖,似乎發(fā)現(xiàn),秦始皇想通過這巨大的陵園來向我們后人說點兒什么。
如此壯觀的兵馬俑,如此奇怪的水銀地宮,如此靠近自己的秦法、文官俑,如此豐富的百戲俑和水禽坑,還有如此黑科技的車馬坑,這真的如史書所說,全是因為秦始皇殘暴,貪圖個人享樂,才把這些好東西全部帶入了地下嗎?

曾經(jīng),段隊長做過一個比喻,他說,我們通過水銀測量,已經(jīng)大致測出來了,秦始皇地宮中的水銀分布,是東北方的水銀最多,西北方最弱,南邊次強,這正好與中國當時的山川分布吻合,確實如司馬遷所說,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秦始皇下葬時是躺在一幅水銀做的中國版圖當中。
然而,事死如事生,看看后世的皇帝們,地宮中全是車馬、美女、廚子,寶貝,這都是正常人,因為墓室等于臥室,在死后的那個居所當中,正常皇帝們都想著繼續(xù)享樂一下。

可秦始皇呢?
段隊長問,你們誰會把地圖掛在臥室里?
如果是,那你一定還沒考完高考。
所以,秦始皇的地宮、陵園,其實反映著他的某種抱負,他在用一座座陪葬坑,向后人訴說自己的理想。
比如,段教授接著拿出這樣一座金字塔,他認為,這就是破解秦始皇理想的一把鑰匙。

這座金字塔是漢景帝陵墓的模型,周圍的線條與數(shù)字,代表著這個方位上的陪葬坑數(shù)量,秦始皇去世22年后,漢景帝誕生,理論上他們中間只隔著劉邦這一代正經(jīng)皇帝。
所以,漢景帝陵墓為什么和秦始皇一樣,也設(shè)置這么多陪葬坑?
也是因為殘暴和貪圖享樂嗎?
雖然秦始皇陵還沒挖,但漢景帝陵挖得比較透徹,從漢景帝陵陪葬坑里挖出了很多這種小人俑和小印章,破解以后得知,這是漢景帝手下各種官員的官印。

因此,段隊長推斷,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漢朝初年的幾位皇帝,修陵墓的思想還是與秦始皇一脈相承,他們要帶走的不是個人享樂,而是理想抱負,是后來皇帝當著當著,不知道怎么就把理想抱負,當成了個人享樂,再然后,被史官們一記載,就導(dǎo)致我們后來一直以為,所有的皇帝都是帶走享樂,然而,漢景帝通過官印帶走了自己的整個帝國官僚系統(tǒng)。
他似乎在用陵墓向后世訴說自己的政治理念,而秦始皇是否也帶走了這些官印與理念呢?

果然,隨后發(fā)掘的各種秦陵陪葬坑,我們先前都一一說過,其中這個離秦始皇最近的文官俑坑,就代表著大秦的法律與官僚系統(tǒng)。
接著,在這層官僚系統(tǒng)上繼續(xù)破解,考古專家們挖出了秦始皇的第二座金字塔。
原來是一座秦始皇述說自己中央集權(quán),重塑天下的官僚金字塔。

比如,已經(jīng)挖出來的文官俑,他們是廷尉,代表著秦法和二十級爵位的大秦上進之路,已經(jīng)挖出來的兵馬俑,他們是衛(wèi)尉和郎中令,他們代表著大秦帝國的軍事部門。
而挖出來的水禽坑、百戲俑,則屬于負責宮廷事務(wù)和文娛管理的少府。
還有挖出來的大秦黑科技車馬,這屬于太仆所管理的軍馬與科技部門。
因此,秦陵還有多少陪葬坑沒有被挖出?

從這座理想金字塔里我們就可以預(yù)測,至少還有,掌管宗教、天文的九卿之首——奉常;
掌管外交和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的典客;
掌管財稅系統(tǒng)的治栗內(nèi)史和掌管皇家宗族事務(wù)的宗正沒有被挖出。
當然,也有人認為,出土金駱駝的那位皇族墓穴,就是某位掌管外交的典客……
另外,再補充一個小故事,那就是少府。

可能以我們目前挖出來的水禽和百戲俑來看,少府就是一個娛樂部門,然而,大家知道章邯嗎?
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后,秦朝的50萬南方軍團正在進攻南越,30萬北方軍團正在防備匈奴,起義軍勢如破竹,一路殺到了首都最后的屏障——潼關(guān)之外,是章邯組織起在驪山修建陵墓的囚犯大軍,沖出潼關(guān),拯救大秦,覆滅了起義軍。

理論上我們都認為,章邯應(yīng)該是秦國的將軍,屬于兵馬俑的那兩個軍事部門,但事實上,章邯是一位少府官員,負責幫皇帝記賬、采購、發(fā)工資,管理宮中行政而已……
所以,一個行政少府,為什么能瞬間變成將軍?
或許,這個秘密就隱藏在兵馬俑的軍陣,與文官俑的小斧子當中,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兵馬俑的指揮系統(tǒng)
考古專家們挖出了這樣一套兵馬俑的指揮系統(tǒng)。
龐大的軍陣當中,有八輛馬車,然后,幾乎在所有馬車附近都發(fā)現(xiàn)了一尊頭戴特殊帽子的秦俑。
他們的帽子是這種兩片羽毛的形狀,查閱文獻以后,專家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雙尾鹖(hé)冠,鹖是一種中國北方獨有的鳥類,我曾經(jīng)在北京門頭溝的大山里親眼見過,很兇,比大鵝還狂。

總之,那種感覺就是,看完野鹖以后,你一定相信雞是霸王龍的后來,而且中國古人認為,鹖搏斗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無論對方是誰,一旦發(fā)起攻擊,我就至死方休。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所以,這幾位戴雙尾鹖冠的戰(zhàn)車俑被認為是整個軍陣中的陣前指揮、中流砥柱,一旦進攻,至死方休。

緊接著,在他們身旁,專家們又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尊頭戴平冠的人俑,他們普遍沒有胡子,相貌年輕,手里似乎還握著什么東西,果然,進一步發(fā)掘,從他們身邊出土了戰(zhàn)鼓和金鐘,雖然我們后世常說,鳴金收兵,似乎這戰(zhàn)鼓與金鐘,就代表著進攻與退卻。
但事實上,很可能這又是后世對先秦思想的變形,其實,這里出土的金鐘,應(yīng)該叫鐸,鳴響它,絕不是逃跑、退卻的意思,而是,警戒、防御和變換陣型的意思。

這位陣前指揮身旁的平冠俑,負責用鐸與鼓的不同音效,來傳達長官命令。
而根據(jù)先秦兵書《尉繚子》記載,這些陣型與音效的關(guān)系,都是提前早就演練過無數(shù)遍的。
繼續(xù)破解,這種平冠俑,似乎還出現(xiàn)在了整個軍陣的各個地方,這似乎是二次傳令員,或者說,網(wǎng)關(guān)路由員,他們負責二級傳令,快速協(xié)調(diào)整個軍陣,也負責與臨近的軍陣溝通、協(xié)調(diào),便于全軍布置出更大的協(xié)同軍陣。

這就是秦軍的可怕,行政少府章邯,哪怕糾集的是一幫囚徒,他也只需要依葫蘆畫瓢,把這套秦軍指揮、作戰(zhàn)系統(tǒng)復(fù)刻一遍,囚徒就將立刻變成整齊的軍陣。
另外,這些囚徒究竟為何而戰(zhàn)呢?
這就是文官俑坑里挖出來的恐怖了,那把小斧子,象征著秦法,象征著秦國的二十級爵位,每升一級,家人都可以獲得更多的土地、住宅和折算成糧食的工資。

基本上一級爵就可以請得起仆人了。
二級爵,就可以讓父母衣食無憂了。
三級爵,叔叔大爺、侄子侄女的生活都有著落了。
爵位還可以拿來抵罪,比如妻子是奴隸,一級爵就可以讓妻子恢復(fù)平民身份。
而獲得爵位也并不難,原先是,只要你是秦國人,就人人有份,在戰(zhàn)場上,殺死一個敵人,就可以升一級。

但是,這對于身為囚徒的修陵人而言,曾經(jīng)也是遙不可及的奢求啊,他們不是秦國人,不可能有參與這場大秦魷魚游戲的機會。
所以,當少府章邯在陵墓工地上宣布,你們現(xiàn)在也可以參與爵位游戲,每殺一個敵人,就升一級的時候。
他們將爆發(fā)出何等兇殘的戰(zhàn)斗力……

將這一切還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整個秦始皇的第二座理想金字塔中,各系統(tǒng)并不孤立,它們互相作用,總能在細節(jié)處給我一點點震撼。
那么,故事接著發(fā)展,所謂的第三座金字塔,又是什么呢?
1978年·草原鐵疙瘩
1978年,在如今內(nèi)蒙古敖漢旗的草原上,文管人員在調(diào)查一座古代遺跡時,忽然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鐵疙瘩。

上面似乎有字,但無法閱讀。
再說這種疙瘩鐵器,像個秤砣,恐怕是明清時代,草原與中原貿(mào)易而獲得的一些鐵器原料吧。
想著這些,文管人員就把它記錄、收編,一直放在了旗博物館的庫房當中。
然而,到了1995年,當段隊長他們在秦陵那邊越挖越清晰的時候,當年發(fā)現(xiàn)鐵疙瘩的文管老人忽然意識到——自己當年挖到的是什么?

會不會是秦代鐵權(quán)?
權(quán)也就是古漢語中秤砣、砝碼的意思,史書中記載,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以后,頒布了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然后,由丞相隗(kuí)狀、王綰(wǎn)奉旨制作砝碼,確定1斤、1兩到底是多重,然后,再將這些砝碼逐層下發(fā)到帝國所屬的每一個鄉(xiāng)、里、部落和統(tǒng)治區(qū)按標準執(zhí)行。
因此,這是秦代鐵權(quán)嗎?

當文管老人將這一想法說出來的時候,同事都笑了,怎么可能?
別說敖漢旗有多偏遠了,這可比什么秦直道、鄂爾多斯高原還更深入草原900公里,秦始皇的郡縣真的能管到這里?
就算能,可鐵在秦代意味著什么?
當時軍隊都還用得是青銅兵器啊,而且別的地方出土的也都是銅權(quán)、石權(quán)啊,怎么可能有什么草原秦代鐵權(quán)?

但老人不慌不忙,他知道鐵權(quán)上面有字,雖然自己讀不出,但只要有專家鑒定,就一定能驗證這背后所有的驚奇……
果然,后來專家確認,這就是一塊秦代鐵權(quán)。
上面的青銅板,叫做詔板,所有銅權(quán)、鐵權(quán)、石權(quán)、木權(quán)上都有的東西,寫著秦始皇當年下旨統(tǒng)一度量衡,丞相隗狀、王綰奉旨執(zhí)行的經(jīng)過……
比如,有些地方出土的木權(quán),木材腐朽了,就只保留下詔板。

而連云港東??h出土的這方銅權(quán)最搞笑,它竟然是權(quán)、升一體的造型,既可以當砝碼,又可以當量杯。
這就是統(tǒng)一度量衡背后的驚人細節(jié)。
還有,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車軸距離,這些也都比較較直觀,我們不再細說。
然而,當專家們繼續(xù)深挖,終于挖出統(tǒng)一文字背后的細節(jié)時,那個驚人的第三座金字塔,也一同出現(xiàn)了……

復(fù)活的縣衙……
2002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縣,里耶鎮(zhèn)要修電站。
但忽然在一口古井中,竟然挖出來36000余枚秦朝竹簡,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讀,這簡直太驚人了。
據(jù)考證,這口古井上面,在秦代有三間房子,復(fù)原以后,大概是這個樣子。

而這,正是當時秦朝郡縣統(tǒng)治這一少數(shù)民族邊區(qū)的縣衙衙署所在。
所以,縣官們究竟如何在這里展開工作?
破譯竹簡,首先是一張木牘,就是一大塊木板,上面寫著很多字。
可能類似我們今天的政府公告欄吧,而繼續(xù)研讀,專家們卻意外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本大秦字典,是統(tǒng)一文字的細節(jié)實物,其中規(guī)定,不可將豚稱為豬,必須以彘這個漢字和稱呼將其統(tǒng)一。

又規(guī)定,秦始皇的皇以后不能寫上自下王,必須寫上白下王,還規(guī)定,以后郡邦尉改為郡尉,邦司馬改為司馬,以后代表舊時代邦國、諸侯的邦字,不能用了,文字背后的思想,也得統(tǒng)一,等等等等,看來這確實是必須公告的大事兒啊,否則楚國人說那東西叫狶,燕國說叫豭,齊國說叫豚,我們還怎么愉快交流啊。
繼續(xù)破解里耶秦簡,專家們又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份木牘,上面的委輸兩個字說明它是一份需要運送物資的命令性文件。

但翻過來,它的背面還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細看,起頭處的歐,是指一個人名,結(jié)尾是一長串日期時間編碼。
為什么要寫這些東西?
深入還原當時這塊木牘書寫的場景,專家們發(fā)現(xiàn),這原來是上級郡發(fā)到縣衙里來的命令文件。
內(nèi)容是需要運送軍用物資,接到命令的是縣左,類似于縣長秘書吧。

這個時候,在場三人,傳來文書的差,接收文書的左,還有一個負責記錄的史。
只要左一打開文書,那么史就需要在另一塊嶄新的木板上,原封不動的抄寫命令,然后,再在背面,寫上是哪位左觀看并接受了這道命令,很顯然,當時是這位歐左觀看了,然后,史還要記載,是哪位史記載了這塊木牘,很顯然,這里是一位叫做釦的史記錄了它,最后是,接收到命令的日期。

接下來,史會把這份證明命令,背面人物、時間戳的木牘謄抄多份,再將它們又從縣衙派差人分發(fā)到各個鄉(xiāng)、里、部落去要求那里的負責人具體執(zhí)行。
于是,這樣一份帝國憑證背后,不正是整個帝國行政金字塔的運作體系嗎?
比如,命令從始皇帝本人下發(fā)到郡,郡下發(fā)到縣,縣再逐級下發(fā)到各位民眾,每一環(huán)都有這樣一個詳細記錄的憑證。

如果以后出了問題,很容易追查,命令是在哪一級斷了或延時了,秦始皇通過他這第三座行政金字塔,就能一目了然,追究責任,帝國因此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命令之下。
回到現(xiàn)實
回到現(xiàn)實,這就是秦始皇的三座金字塔,一座陵園金字塔,用來無聲的向我們這些后人,述說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一座統(tǒng)治金字塔,我們隨便從中挖出一點細節(jié),就能被一次次的震撼到,這里面有秦始皇的眼界,有秦始皇的科技實力,也有秦始皇最強力的武器——秦法,還有少府之中那依靠制度就可以力挽狂瀾的故事。
最后一座,則是秦始皇的行政金字塔,如何讓自己的統(tǒng)治與命令深入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原來和物勒工名一樣,秦始皇也用一座郡縣金字塔的結(jié)構(gòu)來保障這一切。
可是,如此厚實的三座金字塔,為何會在他死后3年之內(nèi)迅速瓦解?

秦帝國究竟為何而崩潰?
真的是因為那些無休止的征戰(zhàn)、建設(shè)和對社會的盤剝與消耗嗎?
其實,我們也已經(jīng)挖出了疑似春申君記載秦始皇貼身故事的《趙正書》,挖出了秦始皇親自撰寫的《瑯琊石刻》,也挖出了秦始皇曾經(jīng)榮成祭天時所用的玉圭玉璧,但這一切背后,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強人秦始皇背地里所背負的重擔,他終究是一個凡人,他終究會哭會笑,而他也終究沒能逃脫亞父呂不韋為他編寫的那本《呂氏春秋》……

這些人間秦始皇的故事,我們會員頻道細說。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
最后夫人說,好想看你會員頻道,究竟如何填坑……
(完結(ji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