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豆瓣《凡人歌》

教育應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

養(yǎng)孩子這件事就像培育種子。需要家長按時施肥澆水,提供必要的生長條件,讓他按自己的節(jié)奏成長,長成他本應該成為的樣子。

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產(chǎn),最后所有孩子都長成一個樣。

作者:啾啾的媽媽;本文來源:公眾號“三個媽媽六個娃”(ID:pkumum)。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一、

最近刷視頻,被普及了一個新詞“爛尾娃”。

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從爛尾樓延伸出來的。

爛尾樓大家都聽過,開發(fā)商資金不足、房子蓋到一半全面停工了。

爛尾娃說的也是前期投入精力、資金,在雞娃路上猛加料,但是最后發(fā)現(xiàn)孩子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

簡而言之,就是后勁不足、人生“爛尾”了。

我發(fā)現(xiàn)大家普遍認為的爛尾娃,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父母雞到一半,認清現(xiàn)實放棄了。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當?shù)鶍尩亩紝⒆映錆M了高期待,只要稍稍比同齡人進度快一點,就覺得孩子天賦異稟。

會翻身了,就是“我孩子真棒”,會說話就是“我孩子真是個天才”。

再到后面,孩子學會背幾首古詩、認幾百個字、算對幾道數(shù)學題,都認定有某種學霸潛質。

在自己家怎么比都是優(yōu)秀,但隨著孩子進入學校,在一堆牛娃里面就沒那么亮眼了。

有人管著成績還能看,不管就一塌糊涂,家長雞娃雞到心力交瘁,孩子呢,還是打一鞭子動一下。

到最后家長無奈認清現(xiàn)實,教育不是付出就有回報的事情,也就徹底打消了雞娃的念頭。

第二種,經(jīng)濟能力跟不上,主動“斷供”。

我在網(wǎng)上看到,有位二胎媽媽發(fā)了一個帖子:

原本家里條件還行,所以給孩子安排了出國路線,誰知道老公突然失業(yè),房貸能不能還上都成問題,國際學校每年二十多萬的學費也拿不出來,只好給孩子斷供。

第三種,成績沒爛尾,但人生爛尾了。

這種就更讓人唏噓了。

孩子寒窗苦讀十幾載,家長也好不容易供出來,本以為前途一片光明,結果畢業(yè)即失業(yè)。

這一類孩子,要么躺在家里當全職兒女,要么一直在找工作的路上。

至于什么時候能經(jīng)濟獨立、考編考研什么時候上岸,都是未知。

在很多人眼里,這些孩子的人生就算“爛尾”了。

可是,孩子的人生才剛開了個頭,現(xiàn)在就認定“爛尾”,是否有點草率?

二、孩子不是工程,

也不存在那么多的爛尾娃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我個人非常不喜歡“爛尾娃”這個詞。

這種想法,本質上還是把養(yǎng)孩子這件事當成了一個工程,而沒有把他當作一個真正的人去看待。

而且我一直很好奇,爛尾的標準是什么?

難道成績不好、沒考上好大學、沒找到好工作,人生就爛尾了嗎?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那可能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點沾邊,或者說都有一個爛尾的階段。

因為大多數(shù)人學歷和工資都一般,也不是世俗認定的“成功人士”,可是我們都能憑本事養(yǎng)活自己、養(yǎng)活孩子,這樣的人生,難道就是爛尾了嗎?

當然我也理解,其實很多家長說孩子是“爛尾娃”,多少有點自嘲的成分在,覺得自己為了孩子辛辛苦苦付出,卻沒有得到期望的反饋。

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大家還是要想清楚,孩子的人生是不是只有學習這一條路。

高考分數(shù)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18歲時的智商、學習能力、自律性,也能夠說明至少在這個階段,孩子是同齡人中比較靠前的。

但是人是會變的。

也許有的人就是晚熟,在人生的后半程持續(xù)發(fā)力;

也許有的孩子高考考的很好,但他不懂得進入社會要跟人合作、不珍視伴侶、跟父母斷絕往來。

這難道不算爛尾嗎?

我反而覺得,無論我的孩子學習好壞、成就高低,只要她熱愛生活,活出了她自己想要的樣子,就是不錯的人生。

舉個例子,假如我的孩子她將來很熱愛廚藝,就是立志要在家門口開面館,那也很好呀。這也是一項謀生的能力,而且我每天還能見到她,還能時常去蹭飯,這不也是一種很不錯的人生么?

所以,換一種角度來看,也許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多的爛尾娃。

三、教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

我們要允許一顆幼苗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成長

葉圣陶說過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我非常贊同。

養(yǎng)孩子這件事就像培育種子。需要家長按時施肥澆水,提供必要的生長條件,讓他按自己的節(jié)奏成長,長成他本應該成為的樣子。

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產(chǎn),最后所有孩子都長成一個樣。

道理大家應該都明白,但難就難在,我們是在工業(yè)時代成長的一批人,不知道怎么用農業(yè)的方式養(yǎng)孩子。

所以,比較迫切的是,需要不斷摸索出一種新的養(yǎng)育模式和標準。

具體的標準我也很模糊,但至少有三點我是比較篤定的。

1、 不拿某些模子和標準來套在孩子身上

我曾在文章里寫過,養(yǎng)女兒沒有標準答案,為此我把女兒養(yǎng)成身體、精神都很“野”的孩子。

我希望她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如果遇到糟心的人和事的時候,能有戰(zhàn)勝一切的能力。

其實不光是養(yǎng)女兒,教育本身就不存在什么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適用別的孩子的方法,也許并不適合自己家娃,盲目生搬硬套,不僅親子關系容易受到影響,還可能出現(xiàn)其他隱患。

所以還是那句話,不給孩子上套子,留給他們更多成長空間,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2、 不過早給孩子下定義

前段時間有個“中專開局,爆改人生”的故事在網(wǎng)上很火。

這個女生的前半生,真的是挺曲折的。

18歲中專畢業(yè)去大城市工作,結果發(fā)現(xiàn)學歷低,只能去當服務員或者進工廠。

然后不甘心人生就這樣,把自己關在出租屋學習,這期間參加了函授大專并自考本科,也經(jīng)歷了失敗,23歲拿到本科畢業(yè)證,25歲考研上岸。

舉這個例子,不是給姐妹們打雞血、分享女性爽文,而是想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不必焦慮別人家孩子更早成功,或者更快取得成績,因為無論如何,孩子這棵苗總有開花結果的時候,如果一直不開花,那他就是一棵樹。

3、 對孩子和未來都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

咱們這屆家長,大多活得很焦慮,歸根結底還是太看重“唯成績論”。

當媽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未來的世界很可能會變成我們想象不到的樣子。

面對更多元的時代,也許我們應該用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比如不必只聚焦于成績,而是更聚焦于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獨有優(yōu)勢,有的孩子游泳特別厲害、有的孩子在人群中很會交朋友、有的孩子很喜歡畫畫……

也許他們不是拔尖的,但只要比大多數(shù)人強,都可以成為孩子日后養(yǎng)活自己的一技之長。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也得清楚,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課題,未來的路還是要孩子自己去走。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引導,一起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本文選自“三個媽媽六個娃”(ID:pkumum),三個北大媽媽,三個職業(yè)女性。六個萌娃四男兩女,每家兩只。每天原創(chuàng)分享科學育兒知識、素質教育心得、品質生活理念。探討親子關系、家庭關系。吐槽家長里短、社會百態(tài)。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復制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 小學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3

  • 高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