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xué)校的日子里,我們初識能源的多樣性,老師總以太陽能作為無窮無盡的范例,仿佛太陽的力量是一道永不枯竭的泉源。我們深信,太陽能源源不斷,太陽本身也是永恒不變的象征。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知識的增長,我們逐漸意識到,即便是光芒萬丈的太陽也有它的時日,有朝一日將走向終點(diǎn)。當(dāng)這層秘密初次被揭示,我們或許感到震驚,或許心生惋惜,又或許有些許的無力感。

但是,不必太過憂慮,因?yàn)樘柕膲勖?,長達(dá)五十億年之久,對我們而言,是個遙不可及的數(shù)字。
在我們的幼年,五十億年顯得那么抽象,如同成年人也難以想象的宇宙尺度。就如同你的存款只有五萬元,五十億對你而言無異于一個天文數(shù)字。五十億年究竟有多遠(yuǎn)?換一種思考方式,或許更容易感知:地球誕生了大約四十五億年(我們暫且以五十億年計),若將地球歷史濃縮至十二小時,那么人類的歷程,僅有微不足道的兩秒鐘!
這足以顯現(xiàn),五十億年是一段無比漫長的時光。在那遙遠(yuǎn)的五十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地球尚未出現(xiàn),唯有太陽閃耀著光芒,憑借它那巨大的引力,在一片混亂中雕塑著太陽系的輪廓。

五十億年的輪回中,太陽系歷經(jīng)滄海桑田,特別是地球,它孕育了生命,也見證了人類這一充滿智慧的物種的崛起,經(jīng)歷了一場又一場的生物大滅絕??茖W(xué)家計算,哺乳動物的歷史約有兩千萬年,而人類的存在,只有區(qū)區(qū)二十萬年。盡管人類在地球上傲視群雄,但又有誰能保證,人類一定能安然度過兩百萬年,更不用說五十億年了!
偶然的宇宙劇變,諸如小行星撞擊、超新星爆發(fā)、人類科技的副作用,甚至是極端的自然災(zāi)害,任何一個都有可能給人類文明帶來滅頂之災(zāi),甚至是徹底的消亡。
五十億年后,太陽將走向終結(jié),但這并不意味著地球能永遠(yuǎn)沐浴在陽光之下。隨著氫燃料的逐漸枯竭,太陽會膨脹成紅巨星。體積的膨脹意味著地球溫度的飆升,環(huán)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大約在十五億年后,人類在地球的旅程可能將畫上句點(diǎn)。如果幸運(yùn)眷顧,人類能避免自我毀滅,那么我們的后代也必須在太陽熄滅之前,踏上尋找新家園的征途。

在時光的長河中,太陽持續(xù)著核聚變的舞蹈,大約每十億年,它的亮度增加一成。隨著太陽光芒的增強(qiáng),太陽系的宜居帶漸漸向外推移。
目前,太陽系的宜居帶位于金星與火星之間,地球恰如其分地位于其中心。而十五億年之后,太陽體積的膨脹,宜居帶的外移,將使得木星、土星成為新的宜居地帶。

天文學(xué)家構(gòu)建了太陽系未來演化的模型,預(yù)示著一旦地球不再適宜居住,我們的后代可以遷徙至外太陽系,尋找新的生存之地,即木星和土星附近的衛(wèi)星。

盡管木星和土星作為氣態(tài)巨行星,并無固態(tài)表面供人類生存,但它們擁有眾多的衛(wèi)星,其中一些衛(wèi)星富含水資源,如木衛(wèi)二、土衛(wèi)二。盡管這些水資源大多以固態(tài)冰的形式存在,但隨著溫度的上升,冰層終將融化成生命之源——液態(tài)水。
太陽的膨脹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綿延十億年的緩慢過程,為人類在木星、土星衛(wèi)星上的生存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然而,終有一天,太陽會耗盡所有燃料,化為白矮星,釋放的能量大幅降低,太陽系將不再適宜居住。人類的后代,必須尋找新的“太陽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