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給唐朝留下了兩個致命的禍患!

李隆基一手造成了安史之亂,李亨一手造成了宦官掌權的時代,安史之亂開啟了藩鎮(zhèn)叛亂的禍根,宦官掌權開啟了宦官干政的禍根。

此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里,不斷有藩鎮(zhèn)效仿安祿山,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不服從朝廷管理,名為藩鎮(zhèn),實為割據。

與此同時,李唐的朝廷里基本代代出現掌權的宦官,這群太監(jiān)不僅把持朝政,掌控大權,甚至廢立皇帝,凌駕于天子之上。

如果說,把李唐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那么自李隆基和李亨之后,唐朝就患上了一種致命的慢性病,藩鎮(zhèn)割據使得李唐四肢不聽使喚,宦官變亂則長期控制著李唐的大腦中樞。

這兩大禍患就像一種慢性病,不斷蠶食著李唐這個巨人,直到將其榨干吃盡的那一天。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李唐歷史上第一個開啟宦官之亂的那個人——李輔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輔國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權傾天下的宦官,也是第一個架空了皇帝的宦官,可他并不是最后一個,因為后面一百五十多年里,有越來越多的宦官效仿他,廢立皇帝,把持朝政。

他只是開啟了宦官之亂這樣一個時代,而這一切,正是李隆基的兒子唐肅宗李亨一手造成的。

李輔國是怎么發(fā)跡的

其實在李輔國發(fā)跡之前,他并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李靜忠,至于李公公的出生地、家世之類的情況,已經無法考證了,人們只知道他是一代權宦。

由于家庭貧困,所以李靜忠很早就被割了一刀,送進皇宮做了公公,不過他身上有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長相丑陋,挺嚇人的。

所以一開始,他就直接被安排到皇宮里專門負責養(yǎng)馬,每日跟馬匹打交道,就不用出來見人了。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養(yǎng)馬這份工作,他干了四十多年,也沒升個一官半職。

四十多年都沒能熬出頭,對于李靜忠來說,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將在養(yǎng)馬這個平庸的崗位上干到老,直到結束自己平庸的一生為止。

可意外總是會有的,關鍵時刻,唐玄宗李隆基身邊的頭號紅人太監(jiān)高力士看中了他,于是他被安排來專門負責伺候高力士。

李靜忠自然是知道高力士是皇帝跟前最受寵的太監(jiān),如果把他伺候好了,說不定自己還能咸魚翻身。

于是,李靜忠在伺候高力士這份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十分賣力。

最重要的是,李靜忠讀過點書,粗通文墨,在長期的相處中,高力士很快就發(fā)現,自己身邊這個小太監(jiān)不簡單啊,不僅能說大道理,還經常能幫自己出點主意。

所以,高力士決定提拔一下這個小太監(jiān),給他升職為“廄中薄籍”,專門負責掌管宮廷馬廄的各種文書資料。

一看有了出頭之日,李公公干活更加賣力了,在擔任“廄中薄籍”期間,他把工作干得井井有條,還把馬匹養(yǎng)得十分精壯。

由于李靜忠的出色工作表現,受到擔任“閑廄使”的上司王鉷賞識,于是一封奏章遞交上去,李靜忠再次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

他被分配到了太子的東宮上班,專門負責侍候太子李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這期間,太子李亨是受到宰相楊國忠打壓的,日子并不好過,但人家畢竟是太子,只要伺候好了太子,一樣有出頭之日。

所以,李靜忠不僅十分盡力地伺候好李亨,而且還為他出謀劃策,很快就成了太子的心腹。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話,李靜忠想飛黃騰達的話,起碼要等很多年,至少要太子登基后,他才有出頭之日。

但安史之亂爆發(fā),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李靜忠也因此咸魚翻身,一舉成為皇帝身邊掌握大權的寵宦。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叛軍便兵臨長安城下,李隆基當即決定帶著皇子皇孫以及一些心腹大臣跑路。

誰知,在半路上又爆發(fā)了著名的馬嵬兵變。

而李靜忠,就是憑借在馬嵬兵變前后的一系列功勞,成功實現了咸魚翻身。

馬嵬兵變,李輔國發(fā)跡

當時,正是六月夏季炎熱的日子,李隆基一行走出長安后,發(fā)現沿途的地方官和百姓都為了躲避戰(zhàn)亂,早就跑光了。

所以,皇帝大人的吃飯就成了嚴重的問題,幸虧楊國忠機靈,親自跑了很多地方才買了一些胡餅給李隆基充饑。

隨后不久,又有一些百姓挑來一些粗食獻給皇帝,可這些食物僅僅只能讓那些皇子皇孫們吃個半飽。

而負責保護皇帝的禁軍士兵,就只能餓肚子了,李隆基沒辦法,只好下令讓士兵們自行到附近村落乞食,并約定好時間回來繼續(xù)趕路。

這幫士兵本來就是吃皇糧的,哪兒有討飯的經歷?而且附近百姓都跑了,運氣好的興許能吃點飯,運氣不好的呢,就得餓肚子。

士兵們按期回來后,大家繼續(xù)趕路,可這一路上,又是餓肚子,又是長途奔波的疲憊,再加上夏季炎熱無比的天氣,使得士兵們一下就有了很強的負面情緒。

最嚴重的是,大頭兵們的家人都在長安,如今拋棄家人,跟著皇帝跑路,本來就十分不情愿,在一系列的因素作用下,士兵們的情緒終于崩潰。

一路上,軍中不斷有人議論紛紛,散播著各種負面情緒,大家都在想,自己本來可以在長安過著舒坦的日子,可現在卻要頂著烈日,餓著肚子跑路,究竟是誰把自己害成這樣?

這種情緒如果不加以疏導的話,勢必引發(fā)一場兵變,到時候皇帝可就危險了。

這時,執(zhí)掌禁軍幾十年的陳玄禮首先察覺到了這種不好的征兆,為了確?;实鄣陌踩愋Y心生一計。

他決定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威望,將一切禍根全部引向奸相楊國忠,反正安祿山叛亂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誅殺楊國忠,朝野上下也都對楊國忠不滿,都認為他是罪魁禍首。

如今正好讓這小子替皇帝挨刀。

于是,陳玄禮在營中對著士兵說道:

如今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連皇帝也被迫出逃,這一切都是楊國忠造成的,我欲誅殺楊國忠,以謝天下,諸位以為如何?

此話瞬間點燃了士兵們的情緒,大家紛紛表示:甘愿追隨將軍誅殺奸相,雖死無悔。

就這樣,陳玄禮成功地將矛頭引向了楊國忠。

但他還需要干一件事,那就是征得太子的同意才能最后動手,畢竟兵變不是鬧著玩的,這屬于謀反大罪,他必須取得太子的支持,才能將兵變合法化。

這個時候,李靜忠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他曾經受到高力士賞識,也同時是太子李亨的心腹,陳玄禮就是通過李靜忠作為中間人,與太子產生了聯(lián)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李靜忠聽完陳玄禮的話后,當即拍著胸脯表示贊成此事。

誰知,李亨聽完匯報后,一時間猶豫不決,既不說反對,也不說支持,而陳玄禮那邊以為太子默認了,于是率軍殺了楊國忠及其黨羽。

馬嵬兵變后,李隆基打算繼續(xù)前往蜀中,可蜀中是楊國忠的地盤,那邊有他的黨羽,士兵們擔心去了會遭殃,紛紛拒絕前進。

最后沒辦法,只能暫時前往附近的扶風郡,再討論下一步動向。

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兵變,讓李隆基開始懷疑是太子李亨在背后策劃了一切,李亨自然也明白這一點。

蜀中又是楊國忠的地盤,李亨本來就和楊國忠是死對頭,一旦去了蜀中,勢必受到楊國忠殘余黨羽的打壓,到時候恐怕連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

而且蜀地雖然有山川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叛軍不容易打進去,可要想從蜀中打出來也難于登天。

最關鍵的是,如果皇帝和太子都去了蜀地,隔著千里之遙,只怕很難指揮前線的部隊作戰(zhàn)。

按照慣例,朝廷一定會以皇子、親王作為統(tǒng)帥,指揮平亂,一旦哪個皇子掌握兵權,在戰(zhàn)場立下大功,威望起來后,必然威脅自己的太子之位。

而自己一直待在蜀地,沒機會指揮平亂,注定會碌碌無為。

就好比當年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樣,李世民憑借平定天下的戰(zhàn)功,愣是把李建成干掉了。

李亨最擔心的,也是這一點。

于是,李亨策劃了一場“父老挽留”的大戲,以圖脫離李隆基,到外面去自立門戶,參與到平亂戰(zhàn)爭當中。

就這樣,李隆基一行啟程趕往扶風郡,還沒走出幾里地,路上突然出現了大量的百姓攔住了車隊。

其中一個百姓更是直接對著李隆基說道:

長安宮闕,是陛下的住所,歷代陵寢,是陛下的祖墳,如今陛下拋棄家園和祖墳,這是打算去哪里呢?

此話說得很有水準,根本不像一個普通百姓能說出的話,我認為很可能是李亨事先安排的。

李隆基當場就被這話給問住了,一時間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不過在短暫的沉默之后,李隆基當即表示,可以讓太子給大家詳細解答。

就這樣,百姓們放走了李隆基,李亨被留在半路給百姓們答疑解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時,又有個百姓對李亨說:

既然皇上不肯留下,我等愿意追隨太子殿下轉而向東,擊破叛軍,收復長安,如果殿下和皇上都去了蜀中,那讓我們中原百姓怎么辦?誰還能為中原百姓做主?

群眾演員表演完畢后,李亨接著表演。

只見李亨痛哭流涕,當即表示,太子留與不留,自己說了不算,應該先請示皇帝,而且此去西蜀,路途遙遠,一路艱難險阻,自己不忍離開父皇半步,并希望大家放他過去親自和父皇請示。

這番表演滴水不漏,完全看不出是在演戲,群眾演員們也都知道這是表演,所以干脆將太子的車隊圍了起來,不讓他走。

在這關鍵時刻,李靜忠和李亨的兒子開始了他們的表演。

只見李靜忠和李亨的兒子李倓牽住太子的馬,激動地說道:

如今叛軍進攻京城,四海分崩,如果殿下跟著皇帝入蜀,倘若賊兵追來,燒毀棧道,那即便進了蜀地,也出不來,到時候中原豈不是拱手讓給叛軍了?

況且,如今大唐人心尚在,可要是入蜀,一旦人心失去了,可就再難聚合了,即便日后想打回來,也難于登天。

不如趁此機會,收攏西北邊塞的軍隊,召集郭子儀、李光弼于河北,集結重兵收復長安和洛陽,使大唐社稷轉危為安,再迎回皇帝,這難道不是人間至孝嗎?殿下何必執(zhí)著于兒女之情。

建寧王倓與李輔國執(zhí)鞚諫曰:“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人情既離,不可復合,雖欲復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于河北,與之并力東討逆賊,克復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qū)區(qū)溫情,為兒女之戀乎!”——《資治通鑒》

李靜忠和建寧王李倓的這番表演,把事情推向了高潮。

李亨一想,說得在理??!于是當即決定留下,并派兒子李俶前去向皇帝說明情況。

而另一邊的李隆基,從百姓的包圍中走出來后,實際在半路等李亨,可他等來的卻是李亨決定留下,并要收攏西北軍隊以對抗叛軍的消息。

李隆基聽完匯報后,頓時感嘆道:此乃天意也!

于是同意了李亨的決定,并派人告訴李亨:你要好好努力,不要以我為念,西北各部落,我素來對他們不薄,他們一定會效命于你的。

就這樣,李亨成功脫離了李隆基,接著前往靈武(寧夏寧武)。

到了靈武之后,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李亨就在當地官員的幾番勸說下,宣布登基為帝,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

這個過程中,李靜忠也出了不少力。

身在蜀中的李隆基收到消息后,即便他心里不爽,也只能承認這個事實,因為在如今叛軍勢頭正盛的情況下,大唐內部再也經不起一場分裂和權力爭奪戰(zhàn)了。

李亨登基后,作為在馬嵬兵變后,幫助太子策劃“父老挽留”大戲,后來又幫著太子在靈武稱帝的人,李靜忠憑借赫赫功勞,深受重用。

李亨于是將李靜忠直接升職為太子家令、元帥府行軍司馬,還親自給他起了個名字——李護國,但不久后又改名為李輔國。

所謂元帥府行軍司馬,其實就是一種戰(zhàn)爭時期的特殊編制,李亨為了對抗叛軍,設立了行軍元帥府,而李靜忠這個職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史載,唐肅宗李亨將“四方奏事、御前符印軍號,一以委之”。

相當于所有的軍政大事,都先要經過李輔國的手,再轉交給皇帝處理,而皇帝下達的各種詔令,也經由李輔國的手,傳達下去執(zhí)行。

所有人想要干成什么事情,都得先過了李輔國這一關。

就這樣,李輔國一舉實現了咸魚翻身,成為皇帝身邊當紅心腹,并掌握了較高的權柄。

宰臣百司,不時奏事,皆因輔國上決。常在銀臺門受事,置察事廳子數十人,官吏有小過,無不伺知,即加推訊。府縣按鞫,三司制獄,必詣輔國取決,隨意區(qū)分,皆稱制敕,無敢異議者。每出則甲士數百人衛(wèi)從。中貴人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舊唐書》

唐朝的宦官之亂,也從這一刻開始,而造成這一切的人,正是李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李輔國這個人,按照史書上的說法,他是個不吃葷腥,長期吃素,信奉佛教的人,而且經常手里拿著一串佛珠,平日里也沉默寡言,性情看起來十分恭順。

但這一切都是表面現象,一般來說,像李公公這種身體殘缺的人,內心往往會朝著變態(tài)的方向發(fā)展。

李輔國也不例外,雖然外表看起來恭順,其實內心狡詐陰毒。

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杜f唐書》

李亨登基后,隨著自己越來越受寵,李輔國開始了他在權力場的斗爭生涯。

首先倒霉的,一個是李亨的兒子李倓,另一個是李亨他爹唐玄宗李隆基。

讒言殺害皇子,欺辱太上皇

李亨繼位后,十分寵愛張淑妃,而這個張淑妃一心想要沖擊皇后之位,于是和宦官李輔國勾結在一起。

倆人沆瀣一氣,經常搞一些正直之人看不慣的事情,而且干預立儲,這引起了建寧王李倓的不滿,所以李倓經常在老爹李亨面前指責這倆貨陰險毒辣,企圖危害皇嗣。

李輔國和張淑妃自然是要報復的,于是也經常在唐肅宗面前攻擊李倓。

但他們的第一波攻擊,被唐肅宗手下的首席謀士李泌給破解了,但李泌也得罪了他們,為了避禍,干脆選擇歸隱。

李泌一走,李倓太年輕,血氣方剛,缺乏隱忍的性格,很快又被李輔國和張淑妃攻擊。

當時,李亨的兩個兒子,一個是李俶,另一個是李倓,但兵馬大元帥的職務給了李俶。

李輔國和張淑妃便借機攻擊李倓,在唐肅宗面前說:建寧王李倓恨陛下不給他當元帥,企圖謀害廣平王李俶。

而另一邊,李倓也不斷地向老爹進言說,李輔國和張淑妃經常搞陰謀,試圖謀害皇嗣。

可他一個人說,李亨根本不大相信,反倒是李輔國和張淑妃天天在李亨耳邊叨叨說李倓這也不是那也不是。

最終,李亨采信了李輔國和張淑妃的說法,一氣之下,將親兒子李倓賜死。

建寧王倓數于上前詆訐二人罪惡,二人譖之于上曰:“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上怒,賜倓死。——《資治通鑒》

好家伙,他們老李家這是祖?zhèn)鞯囊患胰嘶ハ鄠Π ?/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久之后,唐軍收復了長安和洛陽,李亨決定迎回太上皇李隆基。

一開始,李隆基回到長安后,居住在昔日李隆基還是藩王時住過的興慶宮,像高力士、陳玄禮等舊臣也都陪在李隆基身邊,他的妹妹玉真公主也陪著他。

興慶宮一時間,也算熱鬧,李隆基在興慶宮的這段日子也過得比較舒坦自由。

但李隆基也是個愛熱鬧的人,興慶宮有個長慶樓,此地可以俯瞰下面的長安街景,李隆基經常趴在欄桿上看著來來往往的百姓。

畢竟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還是有不少百姓和官員認得他的,所以經常有百姓路過時,主動停留,向李隆基行禮,有官員路過,也向他行禮。

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李隆基都十分開心,于是下令在街邊設宴款待百姓,并在樓上設宴接待那些向他行禮示意的官員。

正好這期間,李隆基及其手下的高力士、陳玄禮等人向來看不上李輔國,從不像其他人一樣屈辱地巴結他。

這引起了李輔國的記恨,而此時的李輔國還掌握了京城最重要的軍事力量——禁軍,權勢更進一步。

為了報復李隆基等人,李輔國當即認準了太上皇李隆基設宴款待百姓和官員這事兒是個絕好的機會。

他向唐肅宗進言說:太上皇近來經常設宴款待百姓,連朝廷大臣也經常和他一起吃喝,這很可能是太上皇在拉攏百姓和官員,試圖復辟,重新當皇帝。

此話一出,李亨頓時后背發(fā)涼,雖然十分驚訝,但嘴上還是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李輔國接著又三番五次地勸說李亨說:雖然太上皇不想復辟,可他手下的陳玄禮、高力士等就不一定了,萬一這些人心懷不軌,太上皇受了他們的蠱惑,真要復辟咋辦?

所以不如將太上皇遷到太極宮,隔絕與外界交往,就不用擔心復辟了。

此時的李亨,是萬萬不能公開表示要強行給太上皇搬家的,因為那樣的話,他就會落下一個逼遷父親的不孝罵名,因此,李亨一直保持沉默不語。

李輔國見狀,認為這是默許,于是開始了試探性行動。

他先是以皇帝的名義收繳了李隆基養(yǎng)的290匹良馬,以觀察唐肅宗李亨和太上皇李隆基的反應。

李隆基是個喜歡打獵游玩的人,對馬匹也十分鐘愛,這一下子被人奪走了290匹馬,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

可他如今已經沒有任何權力,只能對身邊的人嘆息到:吾兒受輔國之禍,不得終孝矣。

興慶宮先有馬三百匹,輔國矯敕取之,才留十匹。上皇謂高力士曰:“吾兒為輔國所惑,不得終孝矣?!薄顿Y治通鑒》

除了嘆息,他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只能認栽。

而唐肅宗李亨對此,也沒有任何意見,從未表達任何不滿。

這使得李輔國更加肆無忌憚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久之后,李輔國矯詔(假傳圣旨)說皇帝請?zhí)匣实教珮O宮游玩,李隆基沒有懷疑,帶著身邊幾個人和侍衛(wèi)就出發(fā)了。

誰知走到半路時,李輔國事先埋伏的500精兵突然竄出,將李隆基一行包圍起來,李隆基見狀,嚇得差點從馬上掉下來。

這時,李輔國才慢悠悠地出現在現場,隨即說道:陛下認為興慶宮太過于潮濕,不適合太上皇居住,讓我等將太上皇迎到太極宮居住。

說完之后,那500精兵手持武器開始縮小包圍圈,向李隆基一行進逼,李隆基頓時大驚失色。

關鍵時刻,高力士站了出來,大聲呵斥道:李輔國何得無禮!

面對老領導的呵斥,李輔國也不得不收斂了囂張行為,在高力士的強硬要求下,李輔國最后不得不親自下馬給李隆基牽馬,直到將其送入甘露殿。

此后,李隆基被軟禁在了甘露殿,身邊隨從全部被禁止接近李隆基。

事發(fā)之后,李輔國又率領六軍(禁軍)將士到皇帝李亨那里“請罪”。

說是請罪,其實有逼宮的成分,因為李輔國逼遷太上皇事件屬于假傳圣旨,但實際上又有李亨的默許和縱容。

理論上來說,沒有皇帝的允許,他擅自逼遷太上皇,屬于謀逆之罪,要砍頭的。

但李輔國知道李亨不敢砍了他,因為禁軍在他手里,皇帝即便掌握天下大權,可在京城,兵權都是李輔國在管。

此時的李亨,一方面他已經忌憚老爹李隆基,所以把他遷到太極宮也算合心意,其次是,李輔國手握禁軍大權,李亨還真不敢砍了他,萬一再搞出一個兵變可就慘了。

就這樣,李輔國仗著自己的權勢向李亨施壓,最終使得李亨承認了他逼遷太上皇的合法性。

這應該算是李輔國一生中干過的比較大的事件了。

事實上,早在逼遷太上皇事件之前,李輔國就已經開始膨脹了。

759年,由于李輔國權勢過大,已經開始專權亂政了,宰相李峴實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搜集了一些李輔國貪贓枉法的證據交給皇帝。

接著李峴上書表示,李輔國禍亂朝政、貪贓枉法,請求嚴懲。

李亨此時也意識到李輔國權力過大,也有想整治他的想法,于是下達詔令,要求各類軍政事務要到指定的朝廷部門處理,任何人不得干預。

這其實是在限制李輔國的權力,因為他這個元帥府行軍司馬,就是戰(zhàn)時編制,軍政要務統(tǒng)統(tǒng)都要經過他的手,如今改成由朝廷正規(guī)部門處理,顯然是在架空他的權力。

可如今的李輔國已經今非昔比,他認準了自己多年來替李亨處理了太多事務,李亨一定離不開他,于是上書請求辭職,以此相威脅。

果然,李亨一聽他要辭職,當場就軟了下來,不僅不批準,還將李峴貶官為蜀州刺史。

然而,李亨此舉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因為他這樣處置,分明是在向外界傳達錯誤的信號,外界會認為李輔國權傾朝野,連坐實了的貪贓枉法罪名,皇帝都替他兜著,所以跟李輔國作對就是和皇帝作對。

自此以后,朝野上下已經沒人敢跟他作對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權傾天下,架空皇帝

逼遷太上皇事件過后,李輔國覺得自己已經天下無敵,野心也跟著膨脹到了極致。

761年,李輔國覺得自己只是掌控了禁軍的兵權還不夠,他還想染指大唐帝國的兵權,于是向李亨請求讓自己當兵部尚書。

此時的李亨,懾于李輔國手里的禁軍,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了他,而且在李輔國上任兵部尚書那天,還為他操辦了一場隆重的就職典禮,甚至讓宰相和文武百官一起向他道賀。

然而,兵部尚書并不能填滿李輔國的欲望,沒過幾天,他又向李亨請求讓自己當宰相。

好家伙,這是得寸進尺?。?/strong>

可李亨如今身體江河日下,加上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根本震懾不了李輔國,而且也沒有精力去收拾他了。

但畢竟宰相這樣的位置,決不能隨便給一個宦官,李亨最后實在沒轍,只好把皮球踢給了大臣。

李亨表示,愛卿你的功勞很大,不管多大的官兒朕都愿意給,可朕擔心你在朝中威望不夠啊。

說完之后,李亨料定了李輔國一定會找大臣推薦,于是趕緊跟宰相蕭華通氣,讓他務必阻止李輔國做宰相。

果然,李輔國自以為在朝中有眾多依附他的人,找?guī)讉€大臣保薦他也是很容易的。

好在宰相們的骨頭還都比較硬,蕭華和另一個叫裴冕的大臣說什么也不同意讓李輔國出任宰相之職。

事后李亨又裝模作樣地表示,愛卿啊,不是朕不想讓你當宰相,而是大臣們都不同意,朕也沒轍啊。

輔國驕縱日甚,求為宰相。上曰:“以卿之功,何官不可為,其如朝望未允何!”輔國乃諷仆射裴冕等薦己。上密謂蕭華曰:“輔國求為宰相,若公卿表來,不得不與?!薄顿Y治通鑒》

此事之后,李輔國又改變了策略,不再去爭取宰相之位,而是致力于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到關鍵部門,好控制朝政。

不久之后,京兆伊的職位出現空缺,李輔國立馬就將自己心腹元載安排到了那個位置。

可元載卻告訴李輔國,他想當宰相,李輔國一想,這更好啊,讓自己的心腹做了宰相,那跟自己做區(qū)別也不大,反正心腹做了宰相也得聽自己的。

于是,李輔國又設計將蕭華排擠出朝廷,仗著手里的兵權向李亨施壓,強行把元載扶上了宰相之位。

李亨作為皇帝,被一個昔日手下的小太監(jiān)逼到這份上,簡直窩囊死,可這一切還不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如今苦果也得自己吞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可能會問了,不就是禁軍的兵權嘛,皇帝難道不能直接收回,改派其他人掌管嗎?

理論上是可以,但實際操作起來很有難度,而且需要時間,因為軍隊中講究收攬軍心,權力從來都是自下而上的,并不是自上而下。

李輔國常年執(zhí)掌禁軍,在軍中已經培植了自己的勢力體系,并得到軍官和士兵的擁護,如果換個人去,軍官和士兵不擁護他,即便拿到兵權,也指揮不動軍隊。

反倒是李輔國,即便奪了他的兵權,以他在禁軍中的勢力,很有可能直接搞一場兵變把李亨趕下崗。

所以,李亨實際上已經被李輔國架空了很多權力。

最為嚴重的是,李亨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僅僅過了一年,就躺在病床上,等著上路了。

眼見皇帝已經進入彌留之際,后宮的張皇后開始著急了。

昔日她還是張淑妃時,和李輔國有共同利益,所以結成了同盟,如今兩人之間裂痕越來越多,已經是敵對關系。

李亨就快死了,那誰來接掌大唐最高權力呢?很明顯,是太子李豫(李俶)。

張皇后害怕李亨死后,李輔國會對自己不利,于是試圖搶先干掉李輔國。

所以他試圖和太子李豫聯(lián)手,誅殺李輔國,于是找來李豫,對他說道:李輔國久典禁兵,禍亂朝政,還曾經逼遷太上皇,如今皇上眼看著就不行了,李輔國和他的心腹程元振已經準備作亂,如果不將其誅殺,禍亂只在頃刻間!

誰知,李豫竟然不接招,他深知,張皇后并沒有安什么好心,昔日,張皇后曾多次試圖廢了太子李豫,再將她的兒子扶上太子之位。

李豫如今只想坐山觀虎斗,所以選擇了旁觀。

張皇后沒辦法,只好另謀他法,而且必須盡快采取行動,因為李輔國是不會給她時間的。

于是,張皇后又找到越王李係,此人是李亨的次子,當時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張皇后答應事成之后擁立李係為帝。

李係顯然也是個有野心的人物,當場就答應了。

就這樣,張皇后立即開始部署一切,她特意安排了手下宦官挑選了兩百多名精壯的太監(jiān),發(fā)放武器和鎧甲,埋伏在長生殿。

還沒有斷氣的李亨,此時就躺在長生殿的病床上。

緊接著,張皇后以皇帝李亨的名義發(fā)布詔令,召見太子李豫,要求李豫立即到長生殿見駕。

后召越王系謂曰:“太子仁弱,不能誅賊臣,汝能之乎?”對曰:“能?!毕的嗣鼉戎]者監(jiān)段恒俊選宦官有勇力者二百馀人,授甲于長生殿后。——《資治通鑒》

他們試圖在長生殿宰了太子李豫,再宣布李係為新任太子,接著再集中力量干掉李輔國。

誰知,關鍵時刻,這些密謀泄密了!

李輔國的心腹程元振探聽到了這些秘密,當即就把事情通知了李輔國。

于是,李輔國將計就計,一邊派兵攔住太子李豫,告訴他進宮有危險,并強行將其控制,另一邊,李輔國親自率兵進宮,一舉抓捕了張皇后和越王李係。

事發(fā)之后,唐肅宗的寢宮里那些負責伺候他的宮女太監(jiān)被嚇得驚慌失措,四下逃竄,只剩下李亨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不知所措。

當天夜里,李亨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在自己的父皇李隆基死去的第13天,他也上路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亨死后,李輔國當即斬殺了張皇后、越王李係、兗王李僴(李亨的第六個兒子)。

是夜,輔國、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系、段恒俊及知內侍省事朱光輝等百馀人,系之?!顿Y治通鑒》

幾天后,李輔國宣布擁立太子李豫登基為帝,是為唐代宗。

李豫登基后,李輔國甚至還對李豫說:陛下盡管居于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

言外之意就是,你小子好好在宮里做個吉祥物就行,外邊的大小事務都由我說了算。

李輔國恃功益橫,明謂上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薄顿Y治通鑒》

李豫聽完,極其不爽,可他能有什么辦法呢?連自己的老爹李亨都拿李輔國沒辦法,自己能怎么辦?

所以他只好暫時忍耐,事后不久,李輔國又逼著李豫尊稱自己為“尚父”。

自此以后,所有的朝政大小事務,統(tǒng)統(tǒng)都是李輔國說了算,甚至群臣上朝,都要先覲見“尚父”,然后才能去見皇帝。

號輔國為尚父而不名,事無大小皆咨之,群臣出入皆先詣,輔國亦晏然處之?!顿Y治通鑒》

至此,李輔國的權勢抵達最巔峰。

然而,李輔國此時雖然位極人臣,權傾天下,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卻也是他敗亡之時。

李輔國手下的心腹程元振,被安排到禁軍中擔任要職,經過長時間的運作,程元振已經在禁軍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

到了李豫登基時,實際上形成了這樣一種關系:李輔國管著程元振,而程元振掌管著禁軍。

禁軍上下,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支持程元振的要多得多。

而程元振深知,李輔國這老家伙欺負皇帝,早晚要被報復,跟著他沒前途,于是選擇了跟皇帝結盟。

飛龍副使程元振謀奪李輔國權,密言于上,請稍加裁制?!顿Y治通鑒》

不久之后,在程元振及其手下禁軍的撐腰下,李豫公開罷免了李輔國,沒過幾天,李輔國就在家中死于非命,而兇手則成了謎,但誰都能猜到是誰干的。

至此,一代權宦,終于謝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事情就此結束。

因為李輔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宦官亂政。

李輔國是第一個擁立皇帝的太監(jiān),但他不是最后一個,因為后續(xù)有很多人效仿他。

而李輔國死后,程元振成了新的干政宦官,程元振死后,又有新的繼任宦官,可謂是江山代有權宦出。

自此以后,唐朝從唐代宗起,到滅亡時,共有11個皇帝,其中有8個是宦官擁立的,有2個是被宦官殺掉的,還有一個是宦官廢掉的。

而朝廷外部,則是藩鎮(zhèn)割據,叛亂經常發(fā)生。

李唐由此得了慢性病,直到150多年后,被榨干最后一滴血,于907年被朱溫一鍋端了。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