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的諸多英雄人物當(dāng)中,大叔覺得竇建德堪稱豪杰。在大叔眼中,竇建德是唯一有能力與李世民一較高下的人物,他的領(lǐng)導(dǎo)能力不容小覷。然而,最終他卻淪為了李世民的階下囚,這究竟是為何?

大叔認為,他的失敗源于對贏家定律的違背,正因如此,才淪為李世民的俘虜。倘若他能遵循贏家定律行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至少也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贏家定律一:以強凌弱

無論是往昔歲月,還是當(dāng)下之時,社會上層的強者往往傾向于合作,鮮少出現(xiàn)無休止的爭斗。緣何如此?只因強者之間的紛爭,通常會落得兩敗俱傷的結(jié)局,誰都難以獲益。故而,強者打擊的目標(biāo)永遠是遠比自己弱小的人或團體,以強凌弱乃是他們長久保持強盛的秘訣。但凡有人違背此定律,無論其曾經(jīng)多么強大,都必將走向衰敗。

竇建德的失敗就在于他違背了這一贏家定律。在李世民與竇建德交戰(zhàn)之際,李唐的實力已然遠超竇建德,雖說竇建德自身實力亦不俗,至少仍存有戰(zhàn)勝李唐的可能性,而且這種機會還頗為可觀。但在此關(guān)鍵時刻,他做出了一個錯誤抉擇,致使自己身陷囹圄。

這個錯誤抉擇便是與王世充合兵一處,與李世民展開正面交鋒。彼時,王世充已到強弩之末,難以支撐太久。對于竇建德而言,將王世充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確屬義不容辭之事。此時,他面臨兩種選擇,其一為合兵一處正面迎戰(zhàn),其二是攻打李唐防守薄弱之地,端掉李唐在山西的老巢。

倘若竇建德選擇第二種策略,大概率能夠成功。畢竟以強凌弱,幾乎不可能失手。李世民必然會撤兵回援。如此一來,便為王世充和竇建德創(chuàng)造了戰(zhàn)勝李世民的契機,前后夾擊,足以令李唐軍隊腹背受敵,即便無法將其殲滅,也能夠延緩李唐軍隊進攻的步伐,而后再徐徐圖之。

可惜的是,竇建德選擇了第一種策略。以強凌弱往往能夠成為贏家,而以弱勝強,多半是憑借運氣。故而,若想始終成為贏家,以強凌弱這一贏家定律萬不可違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贏家定律二:放冷箭,打黑槍

強者之所以總能贏得利益與勝利,是因為他們善于給對手挖坑,待對手掉入陷阱毫無抵抗力之時,從背后給予致命一擊,而后將其掩埋。

竇建德面對李世民和唐軍之時,應(yīng)當(dāng)理性智取而非正面抗衡,正所謂“以正和,以奇勝”。何為“以奇勝”?便是提前為對手挖好陷阱,待其上當(dāng),然后出其不意地將其置于死地。

李世民常有沖鋒陷陣之舉,雖極具能力與魅力,但再厲害之人也有馬失前蹄之時。對付李世民這樣的人物,采用放冷箭、打黑槍的策略最為合適。先示弱,誘敵深入,然后設(shè)下埋伏,不信弄不死他。李世民本就輕視竇建德與王世充,采用這種放冷箭、打黑槍的方法再好不過,然而竇建德從未有過此類想法,所以他失敗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贏家定律三:分而食之

在自然界中,老虎最懼怕的動物當(dāng)屬狼,因為狼講究戰(zhàn)術(shù),懂得群起而攻之,然后分而食之。正因如此,群狼之間能夠精誠合作,再強大的對手在它們面前,最終也會成為手下敗將。

面對強大的李唐,竇建德、王世充與匈奴應(yīng)當(dāng)聯(lián)合起來,齊心協(xié)力將李唐消滅,而后三分天下。這種同心同德的團隊是能夠組建的,李唐意圖統(tǒng)一天下,王世充首當(dāng)其沖,必然有意合作。對于匈奴而言,統(tǒng)一的中央王朝并非好事,消滅有望統(tǒng)一天下的李唐,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竇建德只需向匈奴承諾“量中原之物力,結(jié)爾之歡心”,匈奴便沒有理由拒絕合作。

真正的贏家極少獨吞利益,因為若將利益全部獨攬,必然會遭受群起而攻。竇建德在與李世民對抗之前,并未拉攏匈奴入伙。他忘卻了,面對強大的對手,必須群起而攻之方能取勝,所以最終他失敗了。

竇建德在歷史上的風(fēng)評和口碑都相當(dāng)不錯,他能夠獨霸一方并非偶然,亦非全憑運氣,可他最終還是敗了。在這亂世之中,有能者方可居之,竇建德著實令人惋惜。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想要成為贏家,就必須堅守贏家的定律,但凡違背定律行事之人,定然無法笑到最后。當(dāng)然,此文純屬個人之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