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可謂是歷史上最舐犢情深的君主,一輩子為子女操碎了心,幼時狠抓諸子學(xué)習(xí),授爵后又賜予種種特權(quán),待到成年又精挑細選的為他們探訪嫡妻。洪武中前期,出于籠絡(luò)勛貴的目的,各府王妃皆出自勛貴世家。隨著常務(wù)副皇帝、皇太子朱標(biāo)去世,政策發(fā)生一百八十度逆轉(zhuǎn),剪除刺頭勛貴,實施藩王御邊成為新國策,王妃的身份有所下降,但依然選擇與中高層武將家庭結(jié)親。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不管怎么變,明太祖挑選兒媳的一個總體方針一直未變,那便是盡量選擇與自己同時代的勛貴或武將聯(lián)姻。大多數(shù)太祖系首封親王的正妃,其父為追隨朱元璋的武將,即便偶有例外也不會出現(xiàn)輩分混亂的情況。但就有這么一位太祖之子,在四哥的操弄下,因為婚姻硬生生的被降了一輩。他便是唐王朱桱。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聽阿越細細道來。

被降輩分的親王

被降輩分的親王

朱桱(音jìng),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十八日,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生母李賢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明太祖第三次大封宗室,朱桱等十位皇子受封親王,他被封為唐王,藩地河南南陽府。

此前,親王爵號采用古國名,但自朱桱這一批起以封國所在地或周邊地區(qū)的地名為爵號。不過朱桱的爵號有些特殊,既是古國名,也是地名。

古唐國位于山西南部,在今臨汾市翼城縣一帶,立國久遠,為唐堯后裔封國。殷商時代,唐國歸附中央政權(quán),西周建立后又歸附于周王室。周成王時期,唐國不甘寂寞,趁周王室內(nèi)亂之機起兵叛亂,被周公剿滅。其后周成王封其弟叔虞為唐侯,繼承古唐國的地盤,世稱唐叔虞。“桐葉封唐”的故事由此而來。

本來唐國滅了也就滅了,不過先秦時期情況特殊,存亡繼絕是一大特色,為此不惜搞出個三恪二王后概念,所以又在今湖北隨州市、棗陽市一帶續(xù)封了一個唐國。這個唐國在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被楚國所滅。它雖不在南陽地界,卻也讓南陽因此沾染上了一絲絲關(guān)系。

唐武德八年(625年),改顯州為唐州,轄境約為當(dāng)今河南省泌陽、桐柏、社旗、方城、唐河等縣,治所先在比陽縣(今河南泌陽縣),后遷泌陽縣(今河南唐河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唐州,置唐縣(今唐河縣),屬南陽府。

朱桱的爵號因此而來。

南陽府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子憑母貴和母以子貴,在古代屬于很常見的兩種現(xiàn)象。朱桱生母李氏早先只是個“美人”,雖然有正式封號,可咱后宮中的地位并不高??蓱{著兒子的關(guān)系,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旦一舉超遷為靠前的賢妃。

正月丁未朔……冊美人李氏為賢妃,葛氏為麗妃,劉氏為惠妃。賢妃冊文曰:‘妃嬪之立,所以資內(nèi)助,廣后嗣也。朕稽古制,皇后以下各有員次,必婦行貞淑及有子者,然后進以位焉。爾李氏自選入宮,事朕有年,生子桱,已封為唐王。朕特遵古典,冊爾為賢妃,其敬慎之?!?/strong>”(《明太祖實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桱時年13歲。大侄子建文帝因厲行削藩,引發(fā)四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叔侄倆忙著斗法,自然無暇關(guān)注這位比自己小了不少的小叔叔。

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一日,燕軍從金川門殺入京師,走投無路的建文帝在皇宮舉火自焚。隨即燕王朱棣在文物群臣及宗室的再三勸進下,于當(dāng)月十七日“勉為其難”的登基稱帝。朱桱的生活也迎來了大變化。

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八月,明成祖下令置備唐、郢、伊三王儀仗。當(dāng)年十月,命唐王朱桱等行冠禮。此年朱桱17歲,未及弱冠之年,但宗室一般會提前加冠。這意味著朝廷認可其已成年,已可成婚及就藩。

丁卯,命唐王桱、郢王棟、伊王?、興平王尚烐、永壽王尚灴冠。”(《明太宗實錄》)

黔國公吳復(fù)墓石像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果然,永樂二年(1404年)八月初九,朝廷正式冊封唐王妃,只是這人選多少有點讓朱桱猝不及防:黔國威毅公吳復(fù)孫女吳氏。倒不是說吳氏自身有何問題,只是她的身份有些尷尬。

吳復(fù)雖不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卻也是一早就加入朱元璋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成員,至正十四年(1354年)也即老朱獨立創(chuàng)業(yè)的當(dāng)年便帶著自己的勢力來投。不過吳復(fù)在大明創(chuàng)業(yè)集團中并不拔尖,甚少單獨領(lǐng)兵,更多的是跟隨各路猛將兄建功立業(yè),以千戶為起點,一路苦熬資歷,終于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一月,因征西有功,賜鐵券,號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階榮祿大夫,勛柱國,爵安陸侯,食祿二千石。爵號源自于其曾擔(dān)任過安陸衛(wèi)指揮使。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月,安陸侯吳復(fù)病逝于于水西(今貴州普定縣一帶),享年53歲,追封黔國公,賜謚曰威毅。

縱觀黔國公吳復(fù)的一生,履歷在明初諸將中并不怎么突出,朱桱娶他的孫女也沒多大問題。畢竟韓王朱松的正妃馮氏,也是開國元勛、追封郢國公馮國用的孫女,都督馮誠之女。

關(guān)鍵在于吳復(fù)還是朱桱七哥齊王朱榑的老丈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二十二日,其女被冊封為齊王妃。哥倆一個娶黔國公之女,一個娶黔國公孫女,這輩分怎么算?是一方叫哥,另一方稱侄女婿呢?還是一方叫姑父,另一方呼弟?

好在齊王妃吳氏早在永樂以前便以過世,朱榑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七月續(xù)娶已故衛(wèi)國公鄧愈之女為妃。時間因此錯開,避免了兩位吳妃相見時的尷尬。

然而永樂九年(1411年)十二月,朱老四又冊封黔國公吳復(fù)的另一個孫女為通山王朱孟爚(音yuè)妃。朱孟爚是楚王朱楨的第六子,為朱桱的親侄子。也就是說這對叔侄現(xiàn)在又成了連襟。

結(jié)一次婚,結(jié)果接兩連三的被降輩分,也是沒誰了。與上次不同的是,此時兩位吳妃都在世,不過一個在南陽,一個在武昌,幾乎沒有見面的機會。

明成祖如此亂點鴛鴦譜,多少有點戲謔的成分在里面。

就藩南陽

就藩南陽

婚也結(jié)了,按照正常流程,就藩事宜便會被提上日程。但是明成祖表示,封邦建國后兄弟們天南地北相見困難,讓為兄甚是掛念,所以在京的幾個弟弟且慢就藩,大家伙多些時日親近一下也是好的。

明成祖朱棣劇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這么著,朱桱等人又在南京一待便是數(shù)年。這期間還惹來了一樁禍事。

明初藩王手握實權(quán),就如同王府建筑規(guī)制與紫禁城相對應(yīng)一般,身邊有一套類似王朝中央朝廷的龐大王府機構(gòu):負責(zé)輔導(dǎo)藩王的長史司,軍事機構(gòu)護衛(wèi)軍及群牧所,擔(dān)任護衛(wèi)與禮儀的儀衛(wèi)司,負責(zé)王府內(nèi)務(wù)的承奉司。

明成祖雖然也削藩,不過手段相對柔和,幾個未就藩的親王護衛(wèi)都得以保留,不過自始至終都只有一護衛(wèi)。唐藩的護衛(wèi)名南陽中護衛(wèi),創(chuàng)設(shè)時間不詳。

這么多形同閑散的人員長期駐留南京,單俸祿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正好永樂四年(1406年)二月,唐府長史程濟和韓府長史司典簿魏居敬,因違反京師宵禁,被巡城的兵馬司士卒押送法司受審。明成祖雖特赦了他們,卻借吏部之口表示,諸王年幼就藩尚早,身邊用不到這么多人,除長史等必要人員外,其余人等盡數(shù)遣散,待諸王將之國再行召集。

辛巳……唐府長史程濟、韓府長史司典簿魏居敬犯夜禁,兵馬司請送法司,特命宥之。于是,吏部言:‘在京各王王府官坐食俸祿,閑暇無事,致多縱肆,宜改用之。’上曰:‘王皆年少,方資輔導(dǎo),其長史、紀善、教授伴讀之官不可闕,若審理、奉祠、工正等官職事閑暇者,暫遣還鄉(xiāng)。待王之國召之。’于是,韓、沈、安、伊、魯、唐、岷七府,并靖江之輔國將軍,共留長史、紀善、教授等官四十員,余審理等官一百三十四員遣歸俟命。”(《明太宗實錄》)

面對自家長史的背刺,朱桱當(dāng)時估計腦瓜子懵懵的,也無顏面對其他兄弟。

其后不久,他那位七哥兼姑丈齊王朱榑活生生地給在京的諸弟上演了一出原地自爆。朱榑因斑斑劣跡遭人彈劾,受到四哥的嚴厲訓(xùn)斥,心不自安之下赴京自辯。本來朱棣并不想把他怎么樣,結(jié)果一句“奸臣又欲喋喋效建文時殺我耶?會當(dāng)盡斬此輩!”徹底激怒了四哥,被廢為庶人。

齊王朱榑劇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dāng)年九月,明成祖將朱榑“謗毀咒詛,陰結(jié)勇士,招納亡命,擅僉校尉,私通邊境,要結(jié)外夷,圖為不軌之事”通報天下諸王,在京的唐王朱桱等都有份。算是借此對弟弟們的進行了一次敲打。

永樂六年(1408年),朱桱終于等來了之國的那一刻。當(dāng)年五月,明成祖通報中外沈、安、唐、郢、伊、魯六王將之國,為此命戶部歲給祿米各一千石,免其護衛(wèi)軍屯田三年。同時征召諸王文武官屬,并對他們進行訓(xùn)誡。當(dāng)年八月十二日,朱桱正式之國南陽,明成祖賜米二千石,以及鈔幣等物。

永樂九年(1411年)閏十二月,朝廷以連年旱澇,收成減產(chǎn)為由,更定諸王歲祿,唐王的新歲祿為三千石。

己未……戶部言:‘諸王歲給祿米。比來旱潦少收,宜略樽節(jié)?!骸?、遼、寧、伊、秦及靖江王府皆循舊例;沈、唐、郢、魯王府俱依太祖訓(xùn),萬石內(nèi)歲給米三千石,余支鈔;安王府歲給米千石,順陽王五百石,余皆支鈔。候屯田積谷多,仍全給之?!?/strong>”(《明太宗實錄》)

明代藩王負有定時朝覲的義務(wù),永樂朝朝覲制度依然在執(zhí)行。實錄未載唐王朝覲的事跡,但永樂九年四月,明成祖降旨召在外諸王按長幼次序次第赴京朝覲,朱桱應(yīng)當(dāng)朝覲過皇帝四哥,只是具體時間不詳。

己酉,召遼、谷、沈、安、唐、郢、伊、肅、晉九王來朝,長幼以次而至。時周、楚二王已朝。蜀、慶二王有疾未召。”(《明太宗實錄》)

阿越說

阿越說

永樂十三年(1415年)八月初六,唐王朱桱病逝,在位25年,終年30歲?!睹魈趯嶄洝贩Q他“資稟敏慧,然少檢束”,即人極其聰明,但對自己缺乏約束,行為很不檢點。這是在其去世后,官方給予的評價。國人一向講究死者為大,像朱桱這等自始至終不對四哥構(gòu)成威脅的藩王,陳述生平時對其缺點只會有所減損,不會增益,所以他在位期間,至少是就藩后做過不少出格的事。

南陽紫山:唐王家族的歸葬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從實錄從未記載其過錯觀之,朱桱雖然混賬,然而行事很有分寸,知道哪些是四哥、是朝廷的底,從不會去觸碰,這也符合上述的八字評價。也正因此,朝廷還是給予了“定”這個蓋棺定論。

史載,明成祖得聞唐定王訃告,“念骨肉之親,不勝悼痛”,按制賜祭葬的同時,還特地為其輟視朝十有三日。宗王去世,皇帝輟視朝屬于慣例,雖然明初還沒有形成親王去世輟視朝三日,郡王去世輟視朝一日的制度,具體幾天完全由皇帝心情而定,但一般也就三五七天,超過十天的極其罕見,可見明成祖給予這個弟弟的哀榮極其隆重。而《唐定王壙志》載,明成祖的輟視朝時間不是十有三日,而是十有五日,與郢靖王朱棟齊平,也算是獨一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