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一位開國中將回鄉(xiāng)探親,九旬老父竟然見面不相識,直呼:長官,你找誰?這位開國中將是誰?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1,衣錦還鄉(xiāng)
1950年五華縣,一位離開家鄉(xiāng)24年之久的游子,帶著大包小包的禮品,按著記憶找到了一個破舊的小院子,緊張的敲了敲門。
不多時,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聽到聲音走了出來,看著自家門口站著位穿著軍裝像個干部的人,忙問:“長官,你找誰?”
沒想到這位長官,一見他直接跪到地上說:“爹,我回來了!”
老人家上了年紀,眼睛有些老花,聽到這話不由得上前一步仔細端詳,這一看不得了:這個淚流滿面的大干部,怎么這么像自己家的老十曾國華。
老人家顫著聲音問:“你是我家老十?”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曾國華頓時哭著說:“爹,是我!兒子不孝,這么多年才回來看你!”
老父曾文山已有二十多年未見到兒子了,這么多年音訊全無,還以為已經……如今父子終于見面,老人家抹著眼淚,激動地說:“活著就好,活著就好!”
沒錯,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開國中將曾國華的傳奇故事!
悲慘童年

說起來,曾國華幼年經歷十分坎坷。父親曾文山雖然在當地商會做著財務工作,聽起來十分體面,奈何家里生了十二孩子,其中曾國華排行第十。
一份微薄的收入怎么養(yǎng)得起這么一大家子,生活幾乎無以為繼。在曾國華3歲時,一同生活在本區(qū)的呂官臣夫妻找上門來。
原來這對夫妻一直沒有孩子,聽說曾文山家里人丁興旺,想要抱養(yǎng)一個男孩,于是年齡最小,還不知事的曾國華成了他們的最佳人選。
孩子再多那也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憑白給別人養(yǎng),如何舍得?可看看呂官臣家的衣食無憂,再看看自家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與其讓孩子跟著自己受罪,不如討個活命的好去處。于是曾家父母強忍著不舍送養(yǎng)了年僅3歲的小兒子。
初時,養(yǎng)父母待曾國華還算不錯。然而沒過幾年,呂官臣夫妻就有了自己的兒子,于是曾國華在家里頓時尷尬了起來。
養(yǎng)父母不僅讓他輟學在家,還常常對他非打即罵,連飯都吃不飽,幾乎把曾國華當成下人使喚。兩家本就沒多遠,聽到風聲的曾父十分心疼就找上門去,想要回兒子。彼時家里仍不好過,但好在前頭大點的孩子能分擔一些了,兒子回了家雖日子艱難些,但起碼不再挨打挨罵了。
可惜呂家兩口子卻不同意,說曾國華吃了家里這么多年飯,好不容易養(yǎng)成半大小子能頂上用了,白白讓他走了豈不是吃虧,因此非留曾國華在家里做苦力償還。
然而沒過多久,呂家的親生兒子因病早夭,呂家夫妻悲傷之余將所有的氣都撒向了曾國華,變本加厲地打罵他,盲目的認為兒子是被他死的,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
一個14歲的少年被逼得走投無路。
離家參軍,棄暗投明

五華人尚武,據傳當年文天祥起兵勤王經過此地,一呼之下從者無數。而土生土長的曾國華也不例外,他也自幼喜歡練武,身手十分敏捷。
1924年,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路過梅縣時,再也無法忍受養(yǎng)父母虐待的曾國華,偷偷回了趟家,拜別了父母后和幾個同伴一同參軍。
之后曾國華所在的部隊與張發(fā)奎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合編,他也隨著大軍一同北伐。戰(zhàn)后不久,國民黨內部不斷互相傾軋,先是張發(fā)奎反蔣,又是中原大戰(zhàn),而曾國華本人也早就對這支舊時部隊動則打罵士兵,克扣軍餉等一系列惡劣行徑極其深惡痛絕。
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的他也生出了投共的想法,直到1931年,機會終于來了。
當時蔣介石派出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qū)展開第三次圍剿,曾國華所在的國民黨軍第52師也在其中。不久后52師被紅軍殲滅,迎來解放的曾國華沒有選擇回家,而是義無反顧地加入了紅軍,成為了紅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二連的一名普通戰(zhàn)士。

次年,曾國華就因為表現出色,且在多次戰(zhàn)役里輕傷不下火線,堅持戰(zhàn)斗而被介紹入黨。入黨以后的他更加如魚得水,在之后的時間里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團長,跟隨大軍北上長征,也開啟了他更傳奇的軍事生涯。
五大經典戰(zhàn)役打出威風
長征結束后,紅軍在東接黃河,北靠沙漠,荒無人煙的陜北扎根,但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此地適合紅軍發(fā)展根據地,弊就是隊伍的發(fā)展容易被限制。為了解決這一局面,同時開辟抗日通道,于是毛主席和彭老總在二月發(fā)布了東征命令。

紅一軍和紅十五軍浩浩蕩蕩地奔赴黃河西岸的渡河點,曾國華擔任隊長,和24名勇士組成突擊隊強渡黃河。
黃河之險眾所周知,不僅水流湍急且波濤洶涌,曾國華帶領隊員乘小船,穿過漂浮在河面上的冰排,在兇險的激流中拼命地搖槳。可惜在即將靠岸時被岸上的敵人發(fā)現,猛烈的火力襲來,有的戰(zhàn)友就此倒下了,剩下的戰(zhàn)友忍著悲傷繼續(xù)前進,中彈了就生挺著,船艙被打穿了就用身體去堵。最后他們終于靠近岸邊,冒著生命危險不顧一些地向敵人撲過去。
這是這一仗打了75天,轉戰(zhàn)50余縣,不僅殲敵逾萬人取得了勝利,還向全國人民宣傳了共產黨的抗日主張,進一步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發(fā)展,而做為先鋒軍突擊隊的曾國華功不可沒。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當時日軍以北平、天津為出發(fā)地,分三路延鐵路沿線對華北地區(qū)展開進攻,試圖協(xié)同日本關東軍在擊潰中國第二戰(zhàn)區(qū)國民黨主力的同時,打開晉北通路,實現右翼迂回,一舉殲滅平漢鐵路沿線的中國第一戰(zhàn)區(qū)國民黨軍主力。
在日軍的進攻下,國民黨軍一路敗退至雁門關、茹越口、平型關一帶。

為保衛(wèi)山西腹地,八路軍115師奔赴抗日前線,在平型關伏擊惡名昭著的板垣師團一部。這支部隊侵華兩個月以來,可謂是所向睥睨,號稱還沒打過敗仗。
然而他們的好運氣到此為止了,戰(zhàn)斗一開始,115師就先讓主力截斷交通線,阻織敵人增援,其中曾國華所在部隊343旅685團第二營占領高地,部署好一切。

敵人跳進圈子后,我軍趁敵不備立刻抓住戰(zhàn)機開火,日軍猝不及防,自然手足無措,傷亡之大。然而等敵人反應過來,也開始拼命往上爬,想要占領制高點,于是曾國華所部與日軍展開了浴血奮戰(zhàn)。
戰(zhàn)場上子彈消耗很快,何況是本就缺少武器裝備的八路軍,于是戰(zhàn)士們打光了子彈就拼刺刀,刀也卷了刃,就用地上撿起來的石頭,或者貼身肉搏。不少戰(zhàn)士戰(zhàn)斗到沒有力氣,就拉響最后一刻手榴彈和沖過來的敵人同歸于盡。
然而還是有兩股日軍在混戰(zhàn)中沖上1363高地,要知道若被日軍占領了如此重要的陣地,那么他們完全可以憑借火力居高臨下,那么整場戰(zhàn)爭的結果都會改寫。
幸虧再次千鈞一發(fā)之際,曾國華及時發(fā)現,當即率領隊伍拼殺上去,和敵人殊死搏斗,最終逼退敵人奪回高地,激戰(zhàn)至我們完全勝利。
這場勝利意義不同,不僅是全面抗日戰(zhàn)線開啟后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也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神話,狠狠地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也振奮了全國軍民的士氣。
1938年,樂陵地區(qū)的我黨武裝慘被國民黨圍擊,曾國華率兵支援,敵人聞風而逃。當時冀魯邊界土匪、偽軍遍地林立,于是曾國華先率部痛擊魚肉鄉(xiāng)里,公開向日軍投降的劉彥臣部,后又將盤踞在南皮東光一代的偽軍穆今城部一舉殲滅。

在打完勝仗回樂陵途中,又奔襲寧津,趁城中偽軍毫無戒備之時,一舉攻入城門。
可以說短時間內,打得當地無數山頭土匪,雜牌武裝紛紛土崩瓦解,愿意投降的就等待被改編,頑固抵抗的死路一條。直接在當地打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局面,不僅贏得了民心,擴大了根據地,還一舉將我黨武裝發(fā)展到幾千人的大隊伍。
1939年,曾國華更是智計百出三打燈明寺。當時燈明寺附近有一個日軍據點,不僅安插在根據地邊緣,威脅根據地安全,還地靠津浦路,可以說根據地的交通要道也盡在其掌握。
挺縱司令員肖華看著地圖,下決心要拔掉這顆釘子,任務就交給了曾國華。
曾國華先用一招調虎離山,調動數千民兵將津浦路上的鐵軌扒了十多公里。日軍的一切物資全靠這條交通要線,如此一來如何能坐得住,立刻派兵搶修,整個據點只留了一個小隊。
于是曾國華帶領五支隊趁夜奔襲,只用了十分鐘就送留守日寇全都上了西天。日軍聯(lián)隊長藤井丟失據點后氣急敗壞,妄圖用兵奪取重設據點,兵分兩路一路趕往燈明寺,一路去圍擊抗日民軍張國基部,司令員和曾國華接到戰(zhàn)報后決定用一招圍魏救趙,同樣兵分兩路,兩個連攻打燈明寺,因藤井回去救援,而剩下的主力就埋伏在其必經之路打援。
肖華和曾國華帶領戰(zhàn)士們雪夜行軍3個小時,不僅將睡得正香的鬼子全殲,還將日軍剛運來的大量物資運走,并一把火燒毀日軍營房。正在圍擊張國基的藤井一聽遠處槍響就知道情況不妙,再看火光沖天,再也無心戀戰(zhàn),匆忙趕回。

曾國華早就下了命令:“戰(zhàn)士們沉住氣,一定要把敵人放進來再打,火力要集中!”等藤井一跳進伏擊圈,就迎來了戰(zhàn)士們猛烈的射擊,日軍被打得七葷八素,只得撤退。
然而藤井好了傷疤忘了疼,很快又帶領200多個日軍300多個偽軍卷土重來。這一次肖華和曾國華直接來了一招聲東擊西,先佯裝北上滄州,然而夜里卻派出小隊輪番放冷槍吹號角騷擾日軍,一連幾天下來,日軍被折磨得暈頭轉向,叫苦連連。
曾國華接到肖華命令后,一舉包圍燈明寺,先將外圍的偽軍全殲,早就筋疲力盡的日軍甚至無法阻止還擊,被擊斃100余人后就龜縮在據點內,任憑我軍在外如何引誘都不敢出來,隨后自作聰明想要火燒房子引八路軍回村救火,再趁機正面攻擊我軍。
曾國華將計就計,直接帶領五團從后方殺將過來,打得日寇丟盔棄甲,不得不退回東光縣。自此再也不敢再進燈明寺一步。
5,再回家鄉(xiāng)
曾國華就這樣奮戰(zhàn)在抗日戰(zhàn)場的最前線,日本投降后,他又奔赴解放戰(zhàn)場,帶領戰(zhàn)士們屢建戰(zhàn)功,直至新中國成立。

建國后,曾國華被任命為第13兵團參謀長。1950年,13兵團與15軍團對調,曾國華也被派到廣州兼任15兵團的參謀長。
這也是自1924年曾國華離家后第一次廣州,待工作上的諸事交接完畢,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回到了五華。這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他的父親曾文山早已是白發(fā)蒼蒼,自曾國華走后常常掛心他的安危,卻一直杳無音信,還以為兒子已經死在了戰(zhàn)場上。
這穿越戰(zhàn)火的久別重逢,不由得讓兩父子抱頭痛哭。父親不在意他的軍功,軍銜,只有一句:“活著就好!”
只要活著就有再見之日!
因為曾國華還要參與指揮當地解放初期的剿匪作戰(zhàn),并沒有在家里多待,假期結束后就回了部隊。

不過后來,曾國華把父親接到了自己身邊奉養(yǎng),無論如何,一家人總算又生活在一起了。
之后,曾國華又先后被任命為廣西軍區(qū)副司令員,空軍第3軍軍長,空軍副司令員等要職,1978年在成都逝世。
他這一生跌宕起伏,頗具傳奇色彩,做過國民黨軍,參加過北伐,加入革命隊伍后,快速成長為一個紅色戰(zhàn)士,在大大小小的戰(zhàn)場上,立下過無數戰(zhàn)功。
他的一生值得我們去了解和懷念!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