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經(jīng)常說,女子本柔為母則。媽媽好像是超人,無所不能,女人自從成為母親之后,原來那個嬌柔的小公主,承擔起了太多的責任。
有次外面下著暴雨,我有急事要出去,于是對兒子說:“陪媽媽一起啊”。他正在看動畫片,有點戀戀不舍,但是,看看我膽怯的表情,還是很有擔當?shù)?,抓起我的手一起向外走?/p>
走在路上,我問他,你為什么選擇陪媽媽出來呢?他想了想跟我說,因為媽媽是小女生,需要保護。再說下大雨了,我也不放心你自己出來!
說真的,當時幸福感滿滿,這娃,果然沒白養(yǎng)呢!
教育專家認為:母親的“撒嬌式育兒”可以有效激發(fā)孩子的動力,更好地培養(yǎng)獨立性、同理心和責任心。
的確,作為二胎媽媽,我發(fā)現(xiàn),有些時候,我懶一點,撒個嬌,娃們會更主動的做事情。
比如,下班回來累了,我癱在沙發(fā)上:“腿要廢掉了,誰要是能給我倒杯水,就太好了!哎呀!真疼!”
結(jié)果,大寶和二寶都跑過來,一個幫我倒水,一個給我捶腿。那一刻,娃爹在一旁錯愕,這么早就知道反哺了?
是的,會撒嬌的媽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自發(fā)的做一些事情,包括學習。
看過一個新聞,是一位北大畢業(yè)生在畢業(yè)典禮時的分享,她說,自己能考上北大,都是被媽媽“騙”的。
上小學的時候,媽媽說:“女兒,媽媽小學知識都忘光了,好想再學一次,你可以放學后,把你學的知識,再教媽媽一遍嗎?”
就這樣,這位媽媽用自己的“撒嬌智慧”,把孩子輕松送進了北大。
德國教育家蘭海說,當孩子面對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時,一個是向無所不能的人學習追求完美,另一個就是什么也不做了。
從傳統(tǒng)觀念上來講,家長一般都會,傾其所有幫娃安排好一切。事實上,孩子們長大以后可能會變得一無是處,甚至連基本的動手能力都沒有。
即便是學習成績再好,他們無法照顧自己,獨立生活都困難,怎樣照顧身邊的人呢?
有些孩子從小就很懶,什么家務也不做。父母只是一味地責怪娃不爭氣,卻沒有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在家里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育領域有一句名言,孩子的能力和家長照顧的缺失成正比,如果家長有20%,不能替娃完成,孩子就擁有了這20%的能力。
當媽媽和孩子撒嬌時,娃會覺得母親需要自己的關(guān)心和幫助,很自然的承擔起保護和照顧的責任。
如果家長強勢,孩子就會變得很柔弱,什么也不會做。而父母懂得撒嬌,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堅強果敢。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撒嬌時,語氣也會發(fā)生改變。之前可能是命令,而現(xiàn)在則是請求。
所以,撒嬌本身也是一種示弱,是放低身份跟娃相處。
比如,帶孩子去采購,直接告訴他,需要幫忙拎物品,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在被“要求”,很有可能撂挑子。
但如果跟娃說,媽媽胳膊酸了,你可以幫我分擔一下嗎?孩子馬上化身“大力士”,一把拽過你手里的東西,都自己提著了。
我想說,會撒嬌的媽媽,養(yǎng)出的孩子更有自我價值感,有很強烈的責任心。
看到這樣一句話,你要做孩子的大傘,那他一輩子只是小雞,你想讓孩子成為高山,自己就甘心做小草,你需要依靠他,他就立起來。
無論是誰,幸福感多數(shù)來自愛人的需要。如果母親包攬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娃沒有機會表現(xiàn),感覺自己不被需要,也沒有動手做事情的積極性了。
比如工作了一天太累了,就可以告訴孩子,今天我太累了,你幫忙拖一下地吧!相信孩子會蹦蹦跳跳的找拖把,他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價值的。
其實,撒嬌也是一門學問,要適可而止,不要讓自己的撒嬌,成為孩子們的負擔。比如,事事都需要孩子幫忙,總會詢問他的意見,哪怕是再小的事情。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壓力很大,甚至可能不愿意跟你溝通了。
真正的撒嬌是,在孩子面前變得懶點、笨點。如果一件事情,自己不想做了,就可以跟孩子說,我拖地總是拖不干凈,你能幫幫我嗎?
相信,幾乎所有的孩子,聽到這句話,都會主動過來幫忙。
有些媽媽總是抱怨,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會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太懶了!
事實上,也許是你的“勤快”、“強勢能干”,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娃剛把衣服換下來,你馬上拿去洗了;
娃剛放下書包,你就幫他收拾了;
娃剛吃完水果,你就幫他倒掉垃圾;
孩子哪里有機會成長呢?
凌晨媽媽來叨叨:
都說撒嬌的女人最好命,我認為,放在育兒上,可以說“會撒嬌的媽媽,養(yǎng)出的孩子更優(yōu)秀”。各位媽媽們,不要總是強撐著假裝堅強,放松一下,適當?shù)厝鰝€嬌、偷個懶,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助推劑哦!
(本文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