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指導
本期要點
#AI#CES#AI眼鏡#雷鳥創(chuàng)新#阿里云
探索下一個爆款,成為消費電子各路玩家的心心念。
AR眼鏡則因其顯著的增速,也被寄予厚望。而當下,2022年末掀起的大模型、生成式AI熱浪,正席卷了各行各業(yè)。
于是,AI和眼鏡的碰撞,也成為CES2025展會上最吸睛的產品。消費電子的智能新時代,會開啟嗎?
01 需求真?zhèn)危篈R眼鏡的重大變化
如今全球最高市值公司之一的英偉達,在創(chuàng)業(yè)第一年、發(fā)布的第一款圖像處理芯片,就遭遇了重大失敗。雖然采用了最新的技術、還在圖像功能之余增加了音頻功能,但自嗨的設計,消費者并不買單。
這種情況,在XR領域也一度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創(chuàng)業(yè)者們過于期待“終極方案”,希望用一個產品、多個功能,像蘋果iPhone一樣成為定義者;但卻適得其反。
功能的堆積,導致產品重量過大、價格過高,遲遲沒有迎來引爆點。
最近幾年,偽需求的狀況,已經開始被重視。
國內AR眼鏡公司雷鳥創(chuàng)新,通過用戶調研數(shù)據發(fā)現(xiàn),91%的分體式AR眼鏡用戶的主要使用場景都是觀影和游戲,沉浸式娛樂才是用戶真正的需求,而非復雜的多任務應用交互。但事實上,大量的AR公司卻都在用戶使用9%的場景中投入了90%的研發(fā)精力。也是用自嗨的定義,忽略了真實需求。
于是,雷鳥摒棄了行業(yè)常用的大而全的做法,而是聚焦特定場景。將那些不需要的功能砍去,也意味著產品重量降低、價格降低。最終,成本、場景、技術得到了良好匹配。消費者也開始為此買單,月活數(shù)、使用時長都有了顯著上升。
只要進入大眾圈、用戶用起來了,產品迭代才更有數(shù)據可依,有方向可循。
這就是AR眼鏡和過去幾年相比,非常大的變化。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自嗨在技術的星辰大海里,而是更切實際、從細分場景出發(fā),用不斷迭代的方式,用一個個小需求的疊加,來跨過創(chuàng)新的“死亡谷”。
這個做法其實也不罕見。華為也曾說過,在攀登珠峰的征程中沿途下蛋,用多場景化的解決方案來消化客戶的需求。
客戶最渴望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AI爆發(fā),消費者也希望眼鏡可以更智能、體驗更酷炫。大模型的多模態(tài)能力,讓交互更加方便,語音、圖像都可以實時互動。這意味著除了娛樂之外,AR眼鏡配上AI能力,也可以向生產力效率工具拓展。
比如海外消息稱,亞馬遜正計劃開發(fā)一款智能眼鏡,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建筑附近、及建筑內的詳細路線導航,規(guī)避了抱著貨物用手機的不便,幫助快遞小哥解決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亞馬遜的眼鏡還沒發(fā)布,卻被路人發(fā)現(xiàn),快遞小哥已經戴上智能眼鏡了。而經過辨認后發(fā)現(xiàn),正是中國品牌、雷鳥創(chuàng)新的產品??爝f小哥可以借助AI能力,用眼鏡識別訂單、用語音執(zhí)行相關操作,流程會大幅縮減。

眼鏡的輕便性可以讓用戶隨時與AI交互,而無需像手機那樣掏出、放入的操作;也可以集成多種感官效果,場景更多:也許幫助視障人群,成為他們的另一雙眼鏡?;蛟S也可以在用戶安裝家具時,對其進行現(xiàn)場指導,解決用戶面對復雜安裝圖的困擾等等。
AI技術的誕生,也催生著新需求。那么,把AI裝進眼鏡里,總共要幾步?
02 把AI裝進眼鏡,總共要幾步?
套用宋丹丹老師的名言,把AI裝進眼鏡里總共需要三步:第一步,把芯片接口打開;第二步把大模型裝進去;第三步,把蓋子蓋上。
看似簡單的三步走,實際上卻有多道關。
大模型想要的多,眼鏡能給的少。大模型之所以能力強,是因其參數(shù)規(guī)模大、算力要求高,如果按照通用能力來設計,那么大模型進眼鏡,也意味著芯片體積、功耗都會有所增加。這對于一直追求減重、避免發(fā)熱的AR眼鏡而言,真的不想給。因此,必須有更好的芯片和模型設計。
真正的“AI Agent”必須是軟硬件能力的深度融合。僅依靠大模型本身難以實現(xiàn)真正的智能交互,需要通過Agent架構來強化AI的決策能力、交互能力和場景適應能力。
然而,AR眼鏡廠商擅長解決光學等硬件產品問題,但對于動輒需要千萬張顯卡來訓練的大模型,要想獨立開發(fā),不僅燒錢、也缺乏相應技術和人才。
不少眼鏡廠商就選擇了直接采購基礎大模型、或選用開源大模型,植入產品即可。但這種做法的產品體驗并不佳。比如,基礎模型的通用性好、成本低,但也會面臨功能冗余、從而導致功耗白白浪費。各家廠商都選用基礎模型,能實現(xiàn)的功能和場景也非常類似。
大模型廠商直接做眼鏡,一方面也要解決模型問題;另一方面,面對硬件、軟件的差異,互聯(lián)網公司做硬件的難度,也已經被多個案例證實。
所以,把AI裝進眼鏡,容易;讓眼鏡用好AI、讓用戶享受AI,那就需要花點心思了。
03 新CP,新期待
眼鏡廠商找家大模型公司定制開發(fā)一套模型,不就好了嗎?這個直接的想法,理論可行,但商業(yè)上卻不是想當然就可以。
比如當年蘋果發(fā)布初代iPhone手機之前,就找來了英特爾,希望能開發(fā)一款針對iPhone的處理芯片。但當時英特爾主要產品都是電腦芯片,要做手機芯片也意味著定制化開發(fā)。英特爾思來想去,覺得投入產出不劃算,于是就放棄了。最終錯過了蘋果、也錯過了移動浪潮。
由此可見,定制化并不是家常話,這往往意味著初期高昂的成本。如果沒有對未來的展望和信心,有規(guī)?;N量來平攤成本,那么定制化要么很難實施、要么無利可圖。
不定制化開發(fā)模型,就很難提升AI眼鏡的使用體驗,無法加速銷售規(guī)模擴大;沒有大規(guī)模銷售,又很難做出定制化開發(fā)的決策。
一個“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總要有人來率先打破“僵局”。1月2日,雷鳥創(chuàng)新 RayNeo和阿里云舉行了戰(zhàn)略簽約,宣布在AI眼鏡領域達成獨家深度合作。
所謂獨家,就是阿里云以通義系列大模型底座,針對雷鳥AI眼鏡的場景和硬件特點,設計了整體多模態(tài)交互架構,定制化開發(fā)“云+端”模型,幫助產品實現(xiàn)高響應、低延遲、高質量的多模態(tài)AI交互體驗。同時,雙方還將圍繞眼鏡產品的實際使用場景,開展功能定制和開發(fā),并持續(xù)在雷鳥AI眼鏡產品上迭代更新。
以用戶感知度最為敏感的交互速度為例,一般來說,AI大模型的響應時間在4~6秒,而搭載了定制模型的雷鳥V3響應速度卻可以做到1.3s,其背后正是基于雙方聯(lián)合定制的眼鏡識別模型。除了快,準確率和應用場景也是雙方本次合作的關鍵點。
場景上,AI翻譯為例,常規(guī)的AI翻譯模型并不會與具體的場景進行深入融合,導致翻譯的內容生硬,且整體的體驗會有較明顯的延遲。因此,雷鳥和阿里云針對旅行、點餐、購物等多個細分場景做了優(yōu)化,借助AR眼鏡去識別當前的環(huán)境、對話人的表情、手勢等多個信息源,更好地理解用戶的使用場景,從而給出更準確的翻譯結果。
不同場景下,對硬件能力要求也不同。所以,雙方的合作,不僅限于無光學顯示的AI 眼鏡(比如V3),也包括AI+AR眼鏡(比如X3 Pro),以及未來其他智能眼鏡產品。
雷鳥V3在1 月 7 日 CES 期間正式發(fā)布,是首款搭載了雷鳥和阿里云合作的大模型生態(tài)的產品;而高通驍龍 AR 1 芯片、獨家定制鏡頭等硬件,也會讓大模型的能力得到更好發(fā)揮。

根據工作人員介紹,雷鳥 V3 不僅支持語音助手、百科問答等常見功能,后續(xù)還將帶來 RayNeo 電臺、探索視界 2.0 、手機通知 AI 總結播報、 QQ 音樂點播、 AI 新聞播客、全場景錄音總結、支小寶掃碼支付等功能,為用戶帶來豐富且實用的玩法。
2025年Q2會發(fā)布的雷鳥 X3 Pro,加入了業(yè)內最領先的全彩Micro-LED和無彩虹紋光波導方案,即使在強光環(huán)境下,也能保持屏幕信息清晰可見,從而可以讓用戶在復雜環(huán)境下享受AI,包括實時語音和圖像翻譯、自動音頻紀要、智能問答、物體識別等。
這次合作,也是“膽識”的驗證。
因為這不僅是阿里云在 AI 眼鏡領域唯一一個戰(zhàn)略級合作,而且也是一個有“排他性”的合作。定制化方面,通義承諾不與其他AI智能眼鏡公司達成戰(zhàn)略層級合作或提供技術定制服務;雷鳥創(chuàng)新也不得繞開協(xié)議限制,通過成立其他品牌或公司方式展開與其他AI廠商合作。
可以說,在定制方面,“這對CP綁定了”。
為了讓AI和眼鏡結合更緊密,雷鳥也構建了自己的AI能力矩陣。比如雷鳥另一個團隊雷鳥科技自主研發(fā)了AI社交應用ChatBird,將大模型的多Agent框架與虛擬社交場景結合,實現(xiàn)了智能交互。
通過構建評判Agent與行為評分機制,系統(tǒng)不僅能實時評估用戶行為,還能提供真實的情緒反饋;通過采用多Agent并發(fā)框架,有效解決了大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的計算復雜度高、推理延遲等技術難題;通過任務細粒度拆分的方法,則顯著提升了模型的表現(xiàn)力和穩(wěn)定性。
ChatBird的創(chuàng)新,迎來了用戶的認可。用戶活躍度高達98.2%;日均單用戶使用時長業(yè)大道14.2小時。同時,ChatBird也入選了量子位"2024年度最受歡迎的AIGC產品"。
數(shù)據背后的技術實力,既是阿里云敢于“綁定”的原因,也為雷鳥進一步的AI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
04 結語
提起商業(yè)CP,很容易想到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組合,雙方軟硬結合,不僅加強了兩家公司的競爭實力,也推動了個人電腦的普及,不斷改善著消費者的使用體驗。
當商業(yè)發(fā)展再次來到一個新消費電子品類(智能眼鏡)、新技術(大模型/生成式AI)應用起點時,雷鳥和阿里云的深度合作,就不再只是一個常規(guī)合作。
也許若干年后來看,這個合作讓智能眼鏡,成為了現(xiàn)實世界和AI世界互動的重要橋梁。不僅是智能設備的進化,也是人機交互方式的革新,加速著AI時代的到來。
---全文完,歡迎交流
理工/金融 復合背景,
百億私募/頭部自媒體 雙重經歷
懂商業(yè)更懂科技,前瞻發(fā)現(xiàn)新機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