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1962年生人,今年已62周歲。

她出生在我們老家縣城的農(nóng)村,作為家中長女,下面還有四個弟弟妹妹。母親從小聰慧,敢于擔當,對家人非常愛護,連姑婆家的兩個表舅她都視作親弟同樣對待,自然就當仁不讓地一肩挑起了大姐、大姨、大姑媽等各式各樣的家族老大角色。

從小到大,最常聽到的就是母親為了誰誰誰的事情奔走相忙,出錢出力,著急上火,仿佛這大半輩子都在為了家人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她就像許許多多的中國母親一樣,把所有的愛都奉獻給了我們這個大家。

1

1977年10月,正式恢復高考的消息傳遍全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碑敃r母親正值碧玉年華的高二上學期。

一直在尖子班讀書的她因為成績優(yōu)異刻苦,經(jīng)學校多番考量后,推薦了她與另外兩個同學,于12月一起試水了這場意義重大的特殊考試。

翻閱了歷史資料,原來當年全國有570多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考生參加了闊別11年的高考,來自各個年齡段的人們?yōu)榱诵闹械目紝W理想重新站在了同個起跑線上,那是寒門貴子誕生最多的時刻,也仿佛是命運的鐘擺的一次大重啟。但因為考生里知青眾多,人才濟濟,哪怕福建的總體錄取率比較高,卻也只有不到7%,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懵懵懂懂的他們最終都沒有接到理想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雖然最終的考試成績屬于機密并沒有向考生公布,但就是在這次歷練中,更加堅定了母親要考學找出路的決心。

母親因自小身體不好,加之其他兄弟姐妹們讀書都不太用功,外公外婆的想法趨于傳統(tǒng)封建,一直覺得讀書對于女生來說就是“適可而止”,飯都不容易吃飽的年代,如果能早些工作成家來幫扶拉扯弟妹們自然更務實些。

自十二三歲開始,母親就開始寄宿在縣城的學校,離家?guī)资?。開學時,她通常會背著一些自家種的大米、炸的爆米花、腌好的咸菜、泡好的蘿卜干霉豆腐等食物,以及幾毛零錢到校,每餐要么在食堂蒸點米飯,要么買個饅頭隨便對付一餐,實在嘴饞了才會舍得獎勵自己一碗兩分錢的海帶湯。若是偶爾碰上好心的同學會分點豬油醬拌飯,那可是了不得的心儀一餐。

天生體弱,長期營養(yǎng)不良,學習不分晝夜,外加時常一大早用溫冷的水洗頭(晚自習讀書回宿舍太晚),母親就這樣被頭疼病纏上了。

用母親的話來描繪,就是當時的人活得比較“粗糙”,所以母親一開始沒有把這病當回事,但這頭疼就逮著機會“瘋漲”,發(fā)作的頻率從一兩個月偶爾出現(xiàn),逐漸變成每周發(fā)病一次,而且每次都要一兩個小時才能緩解。

終于重視起來的母親卻沒有多余的錢去醫(yī)院看病,一直靠風油精和強大的毅力強忍著,后來得知此事的外公托人帶了些中草藥,母親就每天在宿舍門口借了學校的炭火爐熬藥喝,也算稍稍有些緩解,但總歸沒有根治過。

多重原因之下,外公外婆并未讓高中畢業(yè)(當時高中只讀兩年)的母親參與1978年的應屆高考,半哄半強迫地讓她在隔壁村里當了代課老師。母親含著淚看著自己不爭氣的身體,最終以退為進養(yǎng)病為由說服自己同意了。

教書育人的幾個月里,風平浪靜,生活毫無波瀾,自然一眼望得到頭。心氣高的母親這時頭疼有所好轉(zhuǎn),繼續(xù)讀書的想法始終不甘地在腦中打轉(zhuǎn),總歸覺得就這樣淹沒在大山里不是她的心之所向。

一分錢難倒世間人。那時母親的猶豫還多了一個因素--“錢”。除了工作半年攢下的一點點工資,口袋幾乎空空的她應該如何再次踏入縣中學的課堂呢。那時碰巧母親最小的弟弟,我的小舅剛出生,農(nóng)村家里用錢的地方變得更多,時不時捉襟見肘,所以外公外婆只能為母親提供上學時勉強糊口的一點點生活費。

但幸運的是,母親遇見了幾位非常好的老師,而其中一直鼓勵她重返校園的班主任,更是向縣里力爭了她學費幾乎全免的寶貴名額。經(jīng)過她堅持不懈與外公外婆軟磨硬泡,終于讓二老松口回到縣中學重新“回爐”復讀,同時還為她申請了再次以“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的寶貴機會。

復讀的半年里,偏頭疼席卷重來、如影隨形,求學的每一天母親幾乎都是伴著自己熬煮的中藥味渡過。倘若頭疼的實在難忍她就請假回寢室休息,但碰上精神頭足之時她就趕緊讀書做題,因為她要和身體里的“惡魔”時間賽跑。

1979年高考如約而至,在命運的岔路口,母親再次面臨抉擇。

兩個考學路徑擺在眼前:中專或大學。

那時的“中?!焙同F(xiàn)在完全不同,高中畢業(yè)的學生參加考取了“大中專”的話,含金量其實完全不亞于跟現(xiàn)在的本科。但大中專和大學只能二者擇其一,必須有所取舍。

雖然“大中?!迸c大學都是通過高考選拔,但考試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

“大中?!敝灰紨?shù)學、語文、政治、物理、化學等五科,總分400分,學費低廉,學制僅兩年,畢業(yè)后保證有工作分配。而且一旦考上“大中?!?,就可以馬上將個人戶口“農(nóng)轉(zhuǎn)非”,大大卸去家里不少負擔,對農(nóng)村孩子來說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母親曾風輕云淡地告訴我:“因為理科成績好,所以當時老師們都一直動員我去考大學而非中專,但我來自農(nóng)村,兄弟姐妹多,其實能讀個中專已是很好。畢業(yè)了再有個國家分配的穩(wěn)定工作更是人人羨慕了,我也知足?!?/p>

但我知道,這只是明面上的原因,歸根結(jié)底還是怪母親的偏頭痛,她心里清楚,上岸“大中?!笔莿偃谖盏氖虑椋绻徊按髮W”的錄取機會,以自己上一天課頭疼兩天的身體,根本沒法精力充沛地專心備戰(zhàn)考學科目里日常幾乎沒怎么接觸的另一項必考科目--英語(1977-1978年英語不計入高考總分,但1979年英語為必考科目)。除此之外,更深層次原因則是赤裸裸的學費問題。大學四年,學費、生活費等待,都比“大中?!备叱鲈S多,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好大學。

這一次的高考,母親意料之中地考取了亮眼的好成績——全縣理科第二。

喜報傳到村里,大伙敲鑼打鼓地到外公外婆家送喜報及大紅花,恭喜山溝里飛出了個金鳳凰。

就這樣,母親憑著本可以上重點大學的水平考入了省屬重點中專,同時更眼睜睜看著平日里比她成績差許多的同學上了心儀的大學。

在那個還沒有985、211瘋狂內(nèi)卷學歷的年代,現(xiàn)實推著她走到了這個路口,說是命運的安排也不為過。

我曾問過她后悔嗎?羨慕嗎?母親總是笑而不答,時至今日,她對這個仿佛最利己但一定最利家的選擇從未透露出過多的遺憾和嘆息。

2

帶著對未來的重新期許,以及些許彷徨與未知,母親獨上省城。

沒有父母兄弟姐妹的送行,同城之中更無親戚友人幫她安頓。但那時農(nóng)村的姑娘一旦離家就意味著就被賦予了單打獨斗的能力,充滿勇氣地只身為自己的未來開疆辟土,哪怕跌跌撞撞。

上世紀80年代,半工半讀的情況還很少見。對于的農(nóng)村多孩家庭來說,要順利供孩子們完成學業(yè)更并非易事。母親和她的兄弟姐妹們,就是全靠著外公外婆那幾畝田地供養(yǎng)吃喝拉撒,慢慢長大。

因而,母親的行囊中除了像中學時代一樣帶去不易腐壞的下飯菜外,只有供整個學期使用的50元錢。這些錢在買完車票、交了學費、住宿費、伙食費、購買基本的生活用品等外,所剩無幾。為了讓孤身求學的母親在外不那么摳摳搜搜,姑婆(母親的親姑姑)義無反顧地默默承擔了供養(yǎng)母親日常生活的責任。

那時姑婆也才三十多歲,她和姑公(姑婆的丈夫)兩口子都是縣里的小學教師,但兩人工資加起來只有不到70元,可想而知的微薄。姑婆有兩個兒子,正是大小伙子長身體費錢的時候,但她卻在省吃儉用中,每月雷打不動地擠出5元郵寄給母親作為生活補貼。好在母親飯量小,還時常因品學兼優(yōu)獲得助學金,異常節(jié)儉的她總歸可以做到順利解決了基礎的溫飽問題。

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這也許就是母親同姑婆感情幾十年如一日的好,對我的兩個表舅視作親弟的重要原因吧。

剛上專一時,母親的偏頭疼其實消停過好一陣。或許是由于新鮮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熱情的老師及同學都讓母親緊繃的神經(jīng)放松了下來。但好景不長,小半年后,病痛卷土重來。疼得滿床打滾,擦去豆大汗珠的同時還要抹去淚水又成了母親生活學習中的常態(tài)。

后來,有好心的長輩給母親介紹了一種針劑特效藥,但是需要在省精神病院內(nèi)治療。

母親每次回憶到這段過往都會渾身起雞皮疙瘩,因為哪怕這幾十年過去了,她卻始終記得進了醫(yī)院的大門后,就會看到草坪上有一群嬉笑打鬧或瘋瘋癲癲精神病人。才十幾歲的她實在難掩心中的慌張與害怕,而穿過那條布滿綠植才能通往醫(yī)生辦公室的回形長廊仿佛是她此生走的最長的路。

可惜輾轉(zhuǎn)無效,久治未果,歷時半年也沒有什么好轉(zhuǎn)。瀕臨絕望的母親苦笑地回憶道,當時年齡尚小的她甚至還曾寄情于各大宗教神佛,把傳說中靈驗的寺廟教堂都拜了個遍,為的就是精神上有個慰藉和寄托來抵抗身體的疼痛,渴望冥冥之中有其他力量解脫她于病痛的水火。

一個人在外帶著病體求學的日子就這么繼續(xù)著。

因不堪忍受時不時病痛襲來的反復,母親甚至給外公寫過一封遺書,字字句句是想要放棄人生的念頭。

嚇得外公趕忙連夜乘著鄉(xiāng)親的拖拉機趕到縣城,敲開了姑婆家的門,兄妹倆一起坐著綠皮火車,通宵十幾個小時來省城的學校勸慰母親。風塵仆仆的愛就是為了讓母親無論如何要更堅強一些,畢竟日子總會好起來的。

老實巴交的外公一生面朝黃土背朝天,不善言辭是他的本色,雖然農(nóng)村有些重男輕女,但跟大多數(shù)父親一般,在那一刻,他很希望能讓女兒感受到自己深沉的心疼。

而看著沒什么胃口吃飯,被折磨的消瘦的侄女,姑婆一邊抹淚,一邊向旅社借了鍋灶,她小心翼翼地從行李袋中拿出家中炸好的面餅,下了一碗面條,上面臥著外婆自家母雞下的兩個土雞蛋。

煮速食面是姑婆的拿手菜,先揉面,面粉中加入雞蛋,搟成薄片,切成細絲,放水中煮過,立刻再放入油中炸過晾干,可以儲存好長一段時間。

想吃的時候就從鐵皮箱里拿一餅出來下鍋,放一點醬油、辣子、味精、鹽巴調(diào)味,撒點蔥花雞蛋青菜,可真真是那個年代的美味佳肴。

其實這個食譜方子也不算姑婆發(fā)明的,而是當年母親和舅舅們在廣播里聽到外國有一種快熟面,可只聽著,卻吃不著買不到,于是姑婆就按自己的理解改良制作罷了,沒想到還挺成功。

那時候老百姓普遍不富裕,見識到的美食都相當有限,晚輩想吃什么首先是想到如何用最經(jīng)濟實惠的方式自己在家中制作。

這是一道讓母親和表舅們都會歡呼雀躍的美食,尤其是在那個物質(zhì)普遍匱乏的年代,百吃不膩。

長大后我枕著胳膊聽大人們說到類似的過往,內(nèi)心不禁感嘆,有時人感到不幸福真的可能跟欲望相關,要的越多,欲望越膨脹無邊,就越難快樂;反之,欲望收縮了,心里感到知足了,便容易常樂。原來“知足常樂、難得糊涂”,都體現(xiàn)了先人們無邊的智慧。

母親就這么吃著幾百公里外帶來的家鄉(xiāng)味道,兩輩三人摟在一起淚如雨下。但不知道是不是那碗飽含娘家人百里深情的速食面條,強大有力地牽起了家的鏈接,讓母親又一次用毅力撐了過去。她一直堅強地告誡自己人生路很長,不到迫不得已不能放棄,再挨一挨也許就會好起來,哪怕單單為了關愛的家人們。

就這樣兩年時光匆匆而過,母親再一次次絕望與希望的往復中不斷自我加持打氣,挨過了那段頭疼欲裂的中專歲月。后來,她以全年級前三的畢業(yè)成績?nèi)缭阜峙浠亓死霞铱h城的國營單位,并終于擁有了夢寐以求自給自足的“鐵飯碗”和縣城戶口。

3

中國人常說“成家立業(yè)”。工作穩(wěn)定了,自然就到了可以考慮成家的年齡,沒多久母親也“被”加入了相親大軍。每當聽到老一輩人說起他們的戀愛往事,我發(fā)現(xiàn)“相親”這種方式應該是父輩們大部分年輕人走過的情感之路。

1983年,母親與父親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

父親身高180cm,當時卻只有120斤,瘦瘦高高,戴著一幅眼鏡。那個年代流行搖滾樂和disco,他也曾經(jīng)留過波浪中發(fā)和小胡須,但怎么看都是個老實本分的樣兒。爺爺奶奶是政府單位的雙職工,因此父親的條件在小縣城來說算是不錯了。

60后出生的一代尚未開始“計劃生育”,一般家家戶戶都有好幾個孩子,所以父親作為獨生子的確是被寶貝著長大的。母親出身農(nóng)村,但心性高,理想的伴侶是希望自由戀愛尋覓到家在縣城的男生。雖然是媒人牽線,但后續(xù)也都是他們自由交往。相識近一年后,兩人訂婚了。

結(jié)果沒想到的是,沒多久父母居然鬧過一次分手。

事情的起因說來簡單,母親當時高燒生病連續(xù)四天都需要到縣醫(yī)院打點滴,但工作按部就班,到點就下班的父親卻沒有一次主動去看過她。當時母親雖然心生不悅卻沒有吱聲。

病好后,母親到父親的家中做客,注意到了書桌上一盞橘黃色臺燈,甚是喜歡,當時還要不斷參加各種職業(yè)技能培訓的母親希望父親能把燈暫借給她,沒想到父親想都沒想也不由分說直接拒絕了。

作為女朋友,這時自然氣不打一處來,對父親的“新仇舊怨”全部翻涌起來。用現(xiàn)在的話簡單概括就是父親無法提供行之有效的“情緒價值”。細想起來,這些的確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可一旦這種“小事”比比皆是地頻繁發(fā)生在交往過程中,的確也是會讓人窩火。

開始以為是只是情侶間鬧點小脾氣,父親完全沒放在心上。但沒過幾日,母親居然做了一個驚掉大牙的決定,就是退婚!

這個舉動自然在兩個家庭里必然掀起了軒然大波。首先訂婚在任何年代都不是兒戲,相當一只腳邁入了未來婆家大門;其次,我還有兩個親舅未婚,母親作為長女所收的聘禮必然是被外公外婆存下為將來兒子們?nèi)⑵匏谩?/p>

“我好說歹說從外公那里要把訂婚時你奶奶家出的一塊手表、兩塊袁大頭(銀元)、還有一輛自行車給要了回來。另外的70元聘禮錢他們死活不給,但我當時就是鐵了心要取消婚約,所以最后四處借錢東拼西湊給你奶奶家還回去了?!蹦赣H回憶說。

母親當時已經(jīng)工作幾年,在縣城有一間單位分配的宿舍,已然從經(jīng)濟上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束縛。外公外婆雖然保守,但對自家女兒的行事風格非常了解,最終沒有辦法強制改變她的決定。

所以我的父母親就這么第一次“徹底掰了”。

本來這條感情線斷了,這世界上就不會有個我了,卻沒曾想過,在婚姻這件事情上,父親居然是個“情種”,也許這就是月老緣分的加持。

隨著時間一晃過去了大半年,父親悔不當初,時常在家中長吁短嘆,悶悶不樂,當年也沒有微信郵件這么方便的通訊工具,怯怯地打了幾個電話到單位都聯(lián)系不到母親的他,又無法扯下臉皮來當面向母親祈求原諒。那時候我的爺爺奶奶甚至連同太婆(父親的外婆)都心疼不已,只好從縣城三番兩次搭車到農(nóng)村的外婆家求情,準備曲線救國。說辭統(tǒng)一也足夠真誠,說是父親獨生子不夠體貼,但一直在改,以前做的不好的地方也請未來親家多包容,以后一定會好好相處等等。

話說回頭,這些在長輩眼里其實都是些不足掛齒的雞毛蒜皮,況且完全不是原則性問題,自然讓娘家的親戚們都把巨大的壓力都堆到了母親這。說客絡繹不絕,母親堅硬的心也在日子一點一滴的流逝中,逐漸軟和了。

可能是農(nóng)村女孩在縣城拼搏實屬不易,也可能是經(jīng)過這些時日后,一直漂泊在外的母親內(nèi)心也渴望有個自己的家,這一次倆人慢慢冰釋前嫌,最終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再一年后,我就呱呱墜地來到了人世間。

“這就是命吧!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又回到了原點,還是要嫁給你爸?!泵慨斕峒斑@段往事,母親的笑意中充滿了對玄學的敬畏。

婚后的日子平淡如水,父親也乖乖“聽話”了很長一段時間,母親說一他絕不說二。我們這個小家三口雖然沒有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可縣城不大,兩個家步行其實還不到五分鐘,因此一直保持了很好的親情距離。說來也怪,奶奶不是個好脾氣的人,但性格強勢的母親幾十年來卻從沒有因生活瑣事與他們紅過臉,婆媳二人幾十年的相處十分融洽。加之父親沒有姑侄叔嫂妯娌往來,家庭關系總體簡單和諧。

母親沒看錯的就是父親的確是個忠厚老實之人,婚后在縣城安了家,下一輩還有老人幫襯帶著實少了許多為生活奔波的苦惱。但她預估錯誤的就是父親生來的性格很難改變,要做到持之以恒地主動關心對方的確難上加難。

尤其作為“家中獨子”,讓父親完完全全替有四個兄弟姐妹的母親考慮到體貼入微還是缺少設身處地的角度。

婚前的父親幾乎十指不沾陽春水,加上嘴笨說話直,也難免和母親仍有些柴米油鹽的磕磕碰碰。家務活肯定是不太會干的,最拿手的也只能算是煮個面了。

4

都說福建有兩種泡面的代表品牌,一是廈門泡面(即食伊面),另一種就是宏發(fā)。

但作為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從孩童時記憶起,我們當?shù)氐男≠u部貨架上基本只擺著宏發(fā)泡面這一種??赡苁且驗楫敃r的物品流通不夠充分快捷,也可能是宏發(fā)泡面的經(jīng)典排骨味剛剛好符合我們閩北縣城更鐘意的口味。鑒于從小鐘愛姑婆給炸的面餅,母親自然也很趕時髦地喜歡上了這種方便面。

金紅色的包裝幾十年如一日,左下角有一只雄赳赳氣昂昂拿著火炬的大公雞。面餅不大,調(diào)料里只有簡單的一包味粉和油料,價格更是便宜親民,哪怕是物價飛漲的現(xiàn)在,也只要一塊五一包的零售價。

其實我親見過母親因為偏頭疼病發(fā),在床上哎喲打滾甚至痛哭流淚的模樣。當時我年紀小,不知自己能為她做什么,更不懂如何安慰。只能按照母親的要求,用稚嫩的雙手沾著風油精幫她反復搓揉太陽穴。

彼時的母親必然是寢食難安的,倘若人感覺稍微好一點時,父親便會手忙腳亂地學著給她煮一袋宏發(fā)泡面,外加一個荷包蛋,讓母親勉強吃下幾口補充體力。

香噴噴的氣味襲來,年幼的我瞪大了雙眼,口水都要吧嗒吧嗒地往下掉。這時候母親看著我這有點好笑的模樣,虛弱地示意我再去拿個小碗。

一口面配一口湯下肚,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好吃到驚為天人。待我快速吃完這小半碗,母親還會溫和地問我,還要不要再吃一些。結(jié)果不小心被父親發(fā)現(xiàn)就會挨批:“這是給你媽特地煮的,你這孩子吃兩口就得了,別把你媽碗里的雞蛋都給吃沒了。”這時,幼稚的我才發(fā)現(xiàn),除了給我面和湯,母親把沾滿湯汁的荷包蛋幾乎都給了我。

也許就是從那一刻起,我對方便面愛的種子,伴隨母親熱氣騰騰的愛一起種在了心里。

我讀小學那會兒是九十年代,當時還有一款爆火的是小浣熊干脆面,同學之間還會交換各種隱藏卡片。但當時沒有什么零花錢,更沒有錢頻繁購買干脆面,所以我們這些孩子發(fā)明了一種新方法,饞了的時候就將家中囤糧用的宏發(fā)方便面搖身一變成為了干脆面,做法非常簡單,直接把袋中面餅碾成大塊,再倒進本應加入湯中的粉包,扎緊口袋均勻地搖一搖,瞬間就化身成了另一番美味。

其實母親發(fā)現(xiàn)家中方便面少了一包的時候,便猜到一定被我這只“小老鼠”偷吃了。每次又都會忍不住批評我兩句:“你們這些小孩子就是不聽話,長身體要少吃泡面,何況這樣干吃是很上火的。如果想吃,我給你煮一碗,快的很,有湯水的怎樣也更好些。”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幸運的是,在我出生長大后,母親偏頭疼的頻率開始降低,最后居然神奇的不治而愈了。母親真的最終熬過來了,雖然家人至今都不知道偏頭疼的病因何來。

直至今日,她還會打趣著我說:“原來女兒就是我的解藥和福星?!泵慨斶@時我都會伸舌頭地哈哈一笑。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也許是因為懷孕哺乳等體內(nèi)激素水平調(diào)整,才讓母親長久以來的這個毛病得到了改善。

5

2020年中,父母一起到縣醫(yī)院全身體檢,本沒有什么不太舒服的母親因為從沒有檢查過肺部,所以聽從醫(yī)生的建議和父親一道都做了CT。結(jié)果常年抽煙的父親倒沒什么大事,但母親的肺里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結(jié)節(jié)。本來不到一厘米的大小在臨床上是可以繼續(xù)觀察的范圍,但又因呈毛玻璃狀,加之小時候母親因條件不好得過肺結(jié)核而不自知留下了一些舊疾,總體影像情況不太理想,縣醫(yī)院熟悉的醫(yī)生便建議她去省城復查。

看病是個折騰的活。好在母親當時已退休,來省城看了三家醫(yī)院胸外科主任后,一致意見卻是建議母親手術(shù)治療。聽完醫(yī)生的話后全家人的心都跟著一沉再沉,但生病就醫(yī)刻不容緩。預約手術(shù)是個更加挑戰(zhàn)的活,我們多番咨詢查閱后才知道倘若正常排隊預約大專家號,至少需要三五個月。雖說我和先生在省城工作多年,但醫(yī)療方面人脈卻少的可憐,打探了一圈相熟好友,都沒有能幫得上的能盡快插空手術(shù)的胸外科專家。最終,母親還是靠自己的娘家遠親在一家三甲醫(yī)院里排上了手術(shù)。

父親還不到六十周歲,尚未退休。作為家中的獨子,還必須在老家兼顧有點老年癡呆身邊不能離人的奶奶。從檢查報告來看,應該不會是什么不好的東西,所以術(shù)前醫(yī)生一直寬慰我們是個很常規(guī)的小手術(shù),于是我們也稍稍放下了心。幾番商量過后,最終決定父親留守老家,我向單位請了三天年假連著周末,同時安排了一位護工照顧母親,先生則負責安頓孩子和幫忙協(xié)助。

離母親約定手術(shù)的日子馬上就到了,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獨立照顧母親。母親雖然身體一向偏孱弱,但性格開闊堅強,仿佛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難倒她,有她在,家里就有了主心骨和擔當。只不過這一次輪到她的事情需要我們做主,多少有些手心發(fā)汗。

還記得那天我早早的到了醫(yī)院,但同房病友卻告訴我母親已被臨時通知提前推去了三樓的手術(shù)室。我狂奔到三樓,在大門口與母親的病床差點撞了個滿懷。但這時反倒是她不慌不猛地把帶有貴重物品的手包交給了我,讓我別怕,而我緊張地半天才憋了一句:“媽,沒事的,我就在門口等你出來?!?/p>

術(shù)前醫(yī)生一直讓作為家屬的我們持極度樂觀態(tài)度,但就在手術(shù)進行了大約一個小時后,主刀醫(yī)生的助手突然把我喊進去,說之前定位的肺部病灶已切除,但是從主任多年的經(jīng)驗判斷來看,偏惡性情況比較大,但是具體還是要等病理結(jié)果才能下定論?,F(xiàn)在病人還沒有縫合,需要家屬馬上決定是否要多切一片肺葉。醫(yī)生的這個問題簡直打的我措手不及,一是之前完全沒有被告知這個預設判斷,二是我當時身邊連個商量的人也沒有(手術(shù)提前了,先生還在送孩子上學返程途中)。

最終我把電話打給了遠在幾百公里外的父親,作為最親近也自認為最了解母親的我倆一致認為因為器官切除的不可再生性,為了病人的身體,不做過度的手術(shù)切割治療,等手術(shù)痊愈后,再采用保守的中醫(yī)康復。

后來先生趕到后,出于對西醫(yī)過度治療“一刀切”并不認可且又寄情于博大精深中醫(yī)更能對癥觀點的他,對我們的決定表示贊同。那時我揪著的心才放下了一大半。不多切肺葉,手術(shù)的時間縮短了,創(chuàng)面也自然小很多,事實證明對母親后續(xù)的復原的確有幫助。

第二天主任醫(yī)生帶著助手們來查房,特地轉(zhuǎn)身問了旁邊的助理醫(yī)生:“這個病人就是昨天后來同意放棄多切肺葉的那個大姐吧?”不知為何,聽到這句話的我,第一反應卻是充滿了尷尬和羞愧。因為母親在麻醉褪去清醒后聽我說起了這件事,她個人持有不同觀點。她說,如果讓她自己提前做決定,一定會同意醫(yī)生多切除那片肺葉,這樣手術(shù)痊愈的概率會更高?!斑@就是命吧!也許以后不會復發(fā)呢?!蹦赣H一如既往的對我沒有任何責怪。

病理結(jié)果在15天后出來了,雖然切除的只是看似不大的肺結(jié)節(jié),但卻被判定為微侵潤性肺癌早期。人們常說福禍相依。母親不經(jīng)意的檢查讓這個我國目前頭部癌癥殺手及時被發(fā)現(xiàn)、被介入,為她的生命多爭取了很多時間。老天是眷顧我的,讓這個全身心愛我的女人能在世間多停留許多年。

但是我和父親在術(shù)中的那個決定是否正確?這一點也許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畢竟,我們和母親站在了不一樣的出發(fā)點,雖然希望的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

幾天后,母親出院,開始了在家的漫漫休養(yǎng)。還記得我和先生大包小包并攙扶著傷口還隱約作痛的她爬樓到六樓的家,母親全程只有很辛苦的喘氣聲,卻沒有多抱怨一句。到家后,母親因胃口不佳,我趕緊把醫(yī)院食堂打包的病號排骨湯和白米飯加熱下,端去給母親??赡赣H的第一反應居然是要分一些給我們吃,怕我們餓著。

我趕忙讓她安心休息,不要管我們。再看了看時間已經(jīng)快下午2點,我和先生打算隨便湊合一頓,于是甚少進廚房的我趕忙在櫥柜里大找起來,看看還有什么吃食。

猛然發(fā)現(xiàn)角落里還靜靜地躺著兩包宏發(fā)方便面,我欣喜了一下,暗自慶幸不用專門再跑下樓買一趟了,于是再各加了一根火腿腸就這樣囫圇用水泡了兩碗吃起來。

只是這一餐,并沒有母親日常的笑臉陪伴和坐在飯桌另一側(cè)的閑話家常。幾分鐘沖泡出來的速食面自然也沒有什么風味可言,跟平時母親悉心下廚相比肯定是差了些意思。

這時臥室里還傳來母親虛弱的聲音:“少吃點方便面,實在不行,煮一下加點雞蛋和青菜才有營養(yǎng)?!?/p>

但為了讓母親安心,我們一邊應著,一邊飛快地把面條往下咽。

鼻腔很酸,眼淚突如其來地濕潤了眼眶。想著尚未痊愈的母親自己還未吃飽,卻牽掛晚輩的五臟廟;但長噓一聲調(diào)整好心情后,我轉(zhuǎn)念又感覺到了隱隱的幸福和歸家的踏實,因為母親手術(shù)順利,終于可以告別充滿消毒水的醫(yī)院,我們回到了兩個月前正常的生活。而哪怕吃著“泡”面的我,還能聽到母親熟悉的叮囑。那一刻,我一點都不覺得母親啰嗦。

6

當今社會網(wǎng)絡通訊都及其發(fā)達,五花八門的外賣美食應有盡有。而在小紅書和抖音引導下,我也經(jīng)常給我的孩子嘗試過各種網(wǎng)紅食品,但是好像沒有一個是讓她印象特別深刻的,又因為基本都是一時興起,所以幾乎每次吃過就忘。

而母親卻僅用了十分鐘的烹煮,加上個打勻的雞蛋,撒上蔥花,有時再放入一根雙匯火腿腸和兩片青菜打底,便做出了一碗人間頂級美味。這種魔力帶著記憶感把同樣的口味偏好從我這里直接傳承給了她的外孫女。

每次孩子要到外婆家吃飯,一旦今天沒了胃口或想不起吃什么,在路途中就會提前指定要吃外婆煮的宏發(fā)方便面。

這時母親一改當年給我提出的“少吃泡面沒營養(yǎng)”的要求,每次都笑意盈盈地“好好好”一口答應剛上小學的外孫女。這樣雙標的溺愛隨著閨女對我比了一個勝利的“耶”后不由反駁,隨后兩人仿佛像開了滿漢全席一樣欣喜大笑。

我忍不住問過母親,煮這個泡面到底有什么秘訣,為啥我用同樣的步驟和過程,就是差點意思。連她自己也很詫異并未有特別的用料,但講述的同時眉眼之間又透露出一股小小的自豪感,就像是驗證了晚輩的認可與自己的無可代替,哪怕這只不過是煮了一碗普通的方便面。

工作多年后,我游覽過許多國家和城市,品嘗過米其林星級的中西餐廳,也從不抗拒在路邊攤大快朵頤。但只要說起家的味道,我腦海里第一反應永遠是母親煮的方便面。這也許就是刻在靈魂深處的對家最深沉的情懷。

小時候我生病了,抑或是生氣了,母親就是用這一碗面哄好了我,伴隨我長大。雖然常說泡面沒營養(yǎng),不宜多吃,但是這個舉動透露了她對下一代的寵愛和包容。

母親是個有智慧的人。她知道孩子們不能餓著肚子,這樣更解決不了情緒與問題。先吃飽飯,饑餓神經(jīng)得到滿足后,才能更推心置腹地反饋最真實的感受。

家里餐桌上的菜肴增增減減,這道宏發(fā)方便面也隨著我從幼兒走入中年,立誓減肥后已大大減少了吃方便面的頻率,但偶爾夜宵時分還是會忍不住優(yōu)選它來解饞。

每每吃到宏發(fā)方便面,仿佛是對被大雨滂沱打濕全身瑟瑟發(fā)抖的人進屋烤火休憩的獎賞與安慰。通常我都是盤腿坐在餐桌前先把面吃個精光,再細細品味湯汁的微辛口感,最終一飲而盡到舍不得剩下,飽腹感襲來的同時還有心安。

我記得后來曾有很長時間,宏發(fā)方便面消失在了超市的貨架之外,偶爾想起這一口也是很難達成。近年來不知道是不是懷舊情愫越發(fā)高漲,在不少小賣部和外送平臺又重見了它的身影。

而我們家,也像很多當?shù)丶彝ヒ粯?,隔三差五買著來囤。中國人樸素的觀念,似乎屯糧才是豐收安心的表現(xiàn),就像長輩照拂晚輩那樣自然傳承。

7

幾十年來,夫家、娘家有事大家永遠是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母親。爺爺奶奶生前都是母親當女兒一般悉心照顧,最后的時光都是由父母一起養(yǎng)老送終;年過八旬的外公外婆也都是母親這個主心骨一力安排地妥妥當當;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休的她,為了照顧小舅的大女兒能順利完成大學,就像當年姑婆一樣,又開始承擔她的生活費。

雖然身為獨生女的我沒有兄弟姐妹,永遠無法真正對母親的家族角色完全感同身受,悲喜相通。但是在偶爾“埋怨”她犧牲奉獻太多之時,成長的閱歷也讓我潛移默化地懂得她、理解她。

母親一直傾力于“娘家”,時光荏苒,她和父親的“小家”也在不知不覺中風雨同舟、甘苦與共地攜手了四十年。

少年夫妻老來伴?,F(xiàn)在的兩人都已對互相的脾氣秉性太過了解,生活里的爭吵越來越少,寬容自然越來越多。曾經(jīng)相當無趣木訥、不解風情的父親從一位只會用開水泡面的年輕丈夫被時光洗禮后搖身變成了能搟面包餃子、包子,甚至獨立做出一桌家常菜的老年人。只是天性使然,“情緒價值”這張卷子父親始終得不到高分。

但母親也用這四十載光陰,逐漸與自己達成了和解,知道了世上沒有完美的婚姻。況且在父輩心里,結(jié)了婚就是一輩子,不到萬不得已都不輕易離散,畢竟家和萬事興。

前些年我在省城置房穩(wěn)定后,母親又逐漸開始了老家往返兩地居住。

值得欣慰的是,大病一場后的母親比以往想得開的多,不僅學會了慢慢放手對家族親人大事小情的各種牽掛,更加開始嘗試多為自己的幸福和開心活著?,F(xiàn)在的她,開始會買一些從前舍不得的衣物器件,也學會了時不時地與父親或者同學四處旅行。但唯一沒變的是,母親一顆時時刻刻照顧家人的心。

8

母親常說,他們老了,思想也跟不上時代了。孩子們批評挑剔的話她都虛心接受,慢慢改正。在時光的剪影中,我發(fā)現(xiàn)母親變得柔軟了,可愛了。

但我從來都不好意思告訴她的是,在我這個做女兒的眼里,她從來都是我的榜樣,寬厚堅強,有格局有思想,利落果斷又不計較得失。

就是這位從偏僻的大山里走出來,不僅帶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贍養(yǎng)了公婆父母,更全憑借自己的努力在省城替我安家置業(yè)出錢出力的女人,除了贈與我她能力范圍內(nèi)最好的生活,更給了我一往向前的勇氣與底氣。

我和母親曾通過臍帶相連,后而生養(yǎng)我長大成人,如今的我也開始了撫育下一代。炎黃子孫祖祖輩輩的家人親情就是通過這樣日復一日的相處、交融,才會割舍不斷、血脈相連。

直到我成為媽媽很多年后,才在點滴生活里身體力行地感知到自己做的遠不如母親。因為不管母親曾經(jīng)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多大的委屈和難題,都從不耽誤到點熱氣騰騰飯菜出現(xiàn)在餐桌上;不管我和母親再如何生氣,哪怕手持道理的她也會對我多包容三分;不管我加班多晚,只要說回家吃飯,母親都一定要等我一起,而且每次都是同樣的一句話結(jié)語:“我不餓,等你”。

曾經(jīng)看過網(wǎng)絡上有個視頻演繹的是60后、70后、80后以及90后不同年代的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差別。60、70后的對待下一輩大多是省吃儉用,永遠把自己排在最后一位,尤其是做媽媽的60后;而80、90后的我們通常則會把自己排在優(yōu)先級的最初,考慮自己的感受更多過晚輩。以上雖說是段子,但折射了真實的生活,和時代觀念的變遷。

或許忙碌浮躁的都市生活早已帶偏了我們的頻率與節(jié)奏,在導致了社會生存壓力驟增的同時,又在網(wǎng)絡訊息狂轟濫炸中慢慢喪失了對下一代的關心及耐心。

我們暫且不去評定哪種親子關系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把自己的感受擺在首位是對的,抑或是把所有的愛和顧慮都奉獻給最親的人也沒有錯,只要甘之如飴平衡好所有的選擇就是值得向往的。

可正是因為有父母這輩人的奉獻與牽掛,作為兒女的我們才能安心工作,在職場毫無后顧之憂地拼搏廝殺。

作為女兒,我希望母親在未來的每一天里都能盡力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而活,愛人先愛己,愛幾如養(yǎng)花。因為我深深地明白母親是我最重要的存在和最堅實的港灣,有她的地方,就是家。

年末將至,新歲又啟。愿我們都能平安幸福地好好走過這一生。

編輯 | 右七 實習 | 春曉

本文頭圖選自電影《你好,李煥英》,圖片與文章內(nèi)容無關,特此聲明。
本文系網(wǎng)易人間工作室獨家約稿,并享有獨家版權(quán)。如需轉(zhuǎn)載請在后臺回復【轉(zhuǎn)載】。
投稿給網(wǎng)易人間工作室,可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稿件一經(jīng)刊用,將根據(jù)文章質(zhì)量,提供不少于千字100元的稿酬或不設上限的分成收益。
投稿人間欄目(非虛構(gòu)文章)需保證內(nèi)容及全部內(nèi)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人物關系、事件經(jīng)過、細節(jié)發(fā)展等所有元素)的真實性,保證作品不存在任何虛構(gòu)內(nèi)容。
投稿戲局欄目(虛構(gòu)文章)除文章正文外,需提供作品大綱及人物小傳,便于編輯更快明白你想表達的內(nèi)容。
其它合作、建議、故事線索,歡迎于微信后臺(或郵件)聯(lián)系我們。

作者:李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