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 | 桂維民

秦嶺巍峨雄偉,逶迤險絕,山河環(huán)繞。

秦嶺,是遠古以來中國大陸構造成型中最為重要的肇始者與統(tǒng)領者。大約6億年前,如今秦嶺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質(zhì)學家稱之為古秦嶺洋。在古秦嶺洋的兩岸,一南一北分別屬于華北和揚子兩個地理板塊。秦嶺早期主要受到這南北方向兩個板塊的碰撞擠壓,形成了東西走向的基本格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又發(fā)生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包括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從西南方向又加入了來自印度洋板塊北移的強大力量,推動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在歐亞東西向的先后崛起,使貫通歐亞非三大洲的古地中海大大縮小,全球的大陸和海洋才形成了如今這種模樣。

在大約4億到8000萬年前的一系列地球構造運動中,秦嶺由東向西逐漸升高,它不僅“縫合”了中國大陸的南北兩大板塊以及西部包括昆侖山在內(nèi)的青藏高原,而且也統(tǒng)領著中國的東部和西部,將中國的第三、第二和第一級階地緊密連接起來,把東西南北陸地結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中國大陸的樣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秦嶺,是最早的昆侖和天龍。秦嶺先于昆侖山從海洋中崛起,并與昆侖山走向一致,兩者橫貫為一體,東西長4000余千米,古時的昆侖山主要是秦嶺山脈。地質(zhì)學中就有“秦嶺就是原始昆侖”的說法。

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前,秦嶺一直被稱為昆侖;直到東漢班固在《兩都賦》首次用“秦嶺”取代了“南山”和“終南山”。其中,《西都賦》中有“睎秦嶺,睋北阜”之語,《東都賦》中有“秦嶺九嵕,涇渭之川”。

先秦地理文獻《禹貢》,將天下山勢按南北走向,分為北龍(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中龍(秦嶺、大巴山、巫山、岷山、巴顏喀拉山)和南龍(唐古拉山、寧靜山、橫斷山、大婁山、南嶺、武夷山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昆侖山為中國的“山祖”“天柱”,又稱為“天龍”。明朝名儒劉基深入研究了山川地理,有文云:“憶昔盤古初開天地時,以土為肉石為骨,水為血脈天為皮?!薄蛾柖珪堈f》稱:“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薄疤忑垺睂巴笼垺保?所謂“土龍”,反映著山脈的走向及趨勢,俗稱為“龍脈”。由“天龍”昆侖山接駁下來北中南三條“土龍”,蜿蜒伸展在中國大地上。而中龍又分為北中龍和南中龍,又稱為“四列”(即北龍、北中龍、南中龍和南龍)。

秦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秦嶺(亦即北中龍的大秦嶺),涉及陜、甘、青、豫、鄂、川、渝六省一市。它西起甘肅的白石山,中經(jīng)隴南、陜南,東至鄂豫,包括秦嶺和巴山山脈、西傾山脈及岷山山脈的一部分,是橫貫于中國中東部,呈東西走向的中央山脈。

大秦嶺東西約1600千米,南北約200-300千米,面積約41萬平方千米,這一區(qū)域輻射關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這五大城市群,涉及人口約4.35億人。分布著眾多自然生態(tài)保護區(qū),包括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家公園等,是我國重要的森林綠肺和生物基因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狹義的秦嶺,指位于陜西省境內(nèi)的山脈。處于北緯32-34°的關中平原和南面的漢江谷地之間,東西綿延400-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關中盆地“四塞以為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即東函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其東南西三塞均有秦嶺山脈,呈蜂腰狀分布,東南西各分出數(shù)支山脈,其中東部呈手指狀,向東南展開,從北向南依次為華山、王順山、驪山、莽嶺、流嶺、鶻嶺和新開嶺等,海拔在1500-2600米之間;南段為終南山、太白山、鰲山、首陽山、草鏈嶺等,海拔在2500-3700米之間,西翼為大散嶺、鳳嶺、紫柏山、岐山、杜陽山和陳倉山等,這些山嶺海拔在1500-2600米之間。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自然的南北分界線和中央山脈。1908年,地理學家張相文在《新撰地文學》中提出以“北嶺淮水”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人們經(jīng)常把南北的不同特點形象地概括為“南舟北馬”或“北雪南桃”。整個秦嶺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河流及山嶺溝峪約20多萬條,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漢江(“四瀆”)這4條河流的分水嶺,北麓的河流進入黃河水系,南坡的河流基本成為長江之流。事實上,在中國的版圖上,大秦嶺-昆侖山就是一條東西橫臥的中央山脈,也是地理意義上的中國脊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秦嶺,是一座父親山,牽起兩條母親河。秦嶺與黃河、長江,共同建構出神奇的“一山兩河”地帶,這是大自然造物主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地理奇跡,也是最鮮明的中國地理標識。登上延綿不斷的秦嶺分水嶺,極目眺望,南北盡收眼中。

正如《我的南方與北方》詩中的詠嘆:“我的南方和北方相距很近,近得可以隔山相望;我的北方和南方相距很遠,遠得難以用腳步丈量。大雁南飛,用翅膀縮短著我的南方與北方之間的距離;燕子歸來,銜著春泥表達著我的南方與北方溫暖的情意。”一座秦嶺山,半部中國史。秦嶺是中華民族根柢,祖先誕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歷史開端于此。

秦嶺,是中華民族繁衍與文明初創(chuàng)的根脈之地。從距今204萬年的巫山猿人到藍田猿人、半坡遺址及楊官寨、二里頭、三星堆等,形成較為完整的文化鏈條,印證了人類源自山林,走向江河的進化歷程;華胥、伏羲、女媧、炎帝等源自秦嶺的神話,則存續(xù)著文明肇始的記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華夏文明,綿綿瓜瓞五千年,有著“華夏之根”之稱的華山,就極具象征意義。秦嶺是中原、西域、東瀛和南疆諸多民族、文化、宗教相互碰撞交融的區(qū)域,復雜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滋育了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涉及漢族、羌族、契丹、吐蕃、鮮卑、吐谷渾等多個民族。據(jù)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古代華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華山為中心的方圓500千米范圍內(nèi)。秦嶺成為中華民族和地域文化交融生發(fā)的根脈和統(tǒng)領地。

秦嶺,是中華核心價值思想的發(fā)源地。以周易、周禮、尚書、詩經(jīng)、楚辭等典籍為代表,皆發(fā)軔于此,并為中華文明奠基。春秋戰(zhàn)國,諸子傳學于終南。商鞅變法于秦國,秦始皇終成一統(tǒng)天下。漢武獨尊儒術,老子布道樓觀,鳩摩羅什譯經(jīng)草堂,佛教七大祖庭(含禪宗少林寺),使秦嶺成為生道融佛之地,促成了儒釋道互融共存于華夏之中。自西周至唐宋以來,秦嶺匯聚賢才,融貫百家。歷經(jīng)秦嶺山水2000余年的淬煉與滌蕩,中華核心價值思想在這里大浪淘沙,沉淀薈萃,鑄就精華,秦嶺成為思想文化爭鋒碰撞的核心舞臺,是孕育我國“天人合一”“合和天下”哲學思想的搖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秦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明賡續(xù)之地。周秦漢唐橫空出世于秦嶺腳下,是中華文明生長的軸心地帶,形成了影響東方乃至世界的都市文明。秦嶺地理樞紐與古道絲路相輔相成,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始點,堪稱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基因庫和對外開放的窗口。秦嶺還是愛國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傳承地,眾多的歷史遺存和革命故事,訴說著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進程。

秦嶺,“橫天占半秦”、“晴山幾萬重”。陜西,是大秦嶺的主體部分,也曾是歷史上有名的 “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走近廣義的“天府關中”(西漢·劉敬),“五緯連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橫地軸”(唐·駱賓王),這里營造出中華伊甸園和中華民族祖脈的蓋世神韻——

秦嶺古人類遺跡的跨度約212萬年。以“億年”計的時光,雕刻著秦嶺的模樣。在飽經(jīng)滄桑的大地褶皺里,孕育了亞洲北部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直立人,“藍田人”也被稱為“藍田猿人”。2018年,科學家在陜西省藍田縣發(fā)現(xiàn)了一處新的舊石器地點——上陳遺址。研究顯示,該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工具,可追溯到約212萬年前。藍田上陳遺址也因此成為除非洲以外,目前所知最古老的古人類遺跡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秦嶺的最高海拔達3771.2米。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龐大而綿延的山體,早已突破了通常所說的“嶺”的意義。陜西省境內(nèi)的秦嶺中段山脈,是秦嶺的主體,層巒疊嶂,地勢高低懸殊,其平均海拔2000米-3000米。秦嶺主峰太白山,高聳入云,是秦嶺山脈的最高點,海拔達到3771.2米,是陜西省乃至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

秦嶺區(qū)域大的河流共195條。就長度和高度而言,秦嶺并非中國最長、最高的山脈,但秦嶺卻分流了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以分水嶺為界,北部屬黃河水系,南部屬長江水系,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左右的河流有195條。從陜西境內(nèi)秦嶺流出的入黃支流面積在100平方千米左右的河流有15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達62.66億立方米;秦嶺以南長江支流嘉陵江、丹江、漢江的分支眾多,陜西境內(nèi)流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的有1772條,年徑流量達313億立方米。

截至2023年11月13日,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已持續(xù)向北方輸水3258天,累計調(diào)水量突破6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08億,為沿線26座大中城市200多個縣市區(qū)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而其中近80%的水資源來自秦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秦嶺區(qū)域生態(tài)空間面積超過89%。秦嶺處于中國版圖的腹心地帶,是當之無愧的大秦嶺生態(tài)核心所在。據(jù)秦嶺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衛(wèi)星遙感監(jiān)測的評估顯示,秦嶺陜西段擁有生態(tài)空間面積超過89%,生態(tài)功能完備,是中國頂級的生態(tài)空間。如今,秦嶺陜西段森林覆蓋面積已達82%,是全國最綠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質(zhì)量達到優(yōu)良等級區(qū)域面積占比99.3%。據(jù)統(tǒng)計,秦嶺有3839種植物,其中常綠闊葉植物有177種,中藥材1119種,有哺乳動物87種、鳥類338種、昆蟲1500種。

秦嶺,自古以來就是騷人墨客吟唱風雅、詩詞歌賦交相輝映之濫觴。從《詩經(jīng)》中的《秦風·終南》《小雅·信南山》《小雅·節(jié)南山》《國風·豳風》《周南·漢廣》,到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建安曹操父子的《觀滄?!贰堵迳褓x》、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終南山》《帝京》和詩圣李白的《登太白峰》《蜀道難》……秦嶺如畫,秦嶺如歌,秦嶺如詩,詩人筆下的山水形勝之美,帝都王氣之佳,天人合一之神秘,無不展現(xiàn)著華夏祖脈的萬千氣象——

云散晴山幾萬重(李忱)

眼前長似接靈蹤(薛逢)

連峰去天不盈尺(李白)

大白終南地軸橫(杜牧)

秦嶺由西向東,依次便是“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松峰引天影”的太白、“列翠滿長安”的終南、“連天凝黛色”的華山……“秦嶺意象”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蘊涵著地理文化、生態(tài)文化和詩歌文化的多重底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生今世,無論是誰,成為“赳赳老秦人”,都應感到十分慶幸。在上下幾千年歷史上,秦人不僅據(jù)有“一山兩水”的地理空間,而且獨占了《詩經(jīng)》的風雅和唐詩版圖的高地?!对娊?jīng)》305篇中,發(fā)生在陜西地域的詩歌大約有162篇。大唐三百年,留下的唐詩近5萬首,很大一部分是產(chǎn)生在秦山渭水之間。在唐代,即使鄉(xiāng)村野老,甚至婦人孺子,不出口成章,也能吟出時尚韻句。唐人的氣度、風度、大度、以及開放度和美譽度,很大程度上是從詩中而來。

生活在三秦大地,尤其在長安城里,不讀點《詩經(jīng)》和唐詩,會是一大遺憾,便不能領略陜西人文之豐厚、就難以感悟陜西為什么會成為皇天后土的代名詞。如今西安的詩經(jīng)里、城墻下、鐘樓旁、昆明湖畔、曲江不夜城和浐灞長安塔等處,猶如一座詩城和詩都,到處可見游人在吟誦《詩經(jīng)》和唐詩。于是,這里便有了“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美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在秦嶺下的西安城里已生活了半個多世紀,深受這座父親山的恩庇和漢唐氣象的熏陶。這座京城長安,不僅是“秦中自古帝王州”的地理坐標,更是輝映三秦山水形勝的風水寶地。作為新一代秦人,我曾無數(shù)次走進天街小巷和終南幽境,踏訪秦嶺深處的山谷江流,探尋古道、廟宇等名勝,感受這里的峻嶺風光、歷史人文和鄉(xiāng)情野趣所帶來的愉悅,時不時也會觸景生情,默讀出耳熟能詳?shù)墓旁娒鋪?。其實,唐詩的魅力、魔力和感化力就是這樣的,那種獨有的風景、風情、風物、風韻、風骨,會浸潤身心、詩魂相隨,無形中促使你恍有其象,若見其物,忍不住要從唐詩中追尋陜西的前世今生,在崇山峽谷中追逐唐風馀韻……

這些年,我一路走來,邊行邊吟,在三秦大地上留下了自己行走的足跡和寄情山水的詩行,嘗試著用古韻新調(diào)來表達對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深深眷戀之情,現(xiàn)將這些詩草以《秦嶺望長安》為題結集出版。這里的長安已成為一種意象,泛指“被山帶河”的“八百里秦川”。出版社的編輯,在我的詩詞中精心選配了同仁黃會強和絲路影像研究院的攝影家們行攝秦嶺風光的一些作品,他們用鏡頭語言呈現(xiàn)了秦嶺和“金城千里”的精美畫面,感謝其光影藝術為拙作增輝添彩、相得益彰,在此一并奉獻給讀者朋友們。

初稿于2024年1月21日,次年1月6日修改于西安

【卷首詞】

風入松·秦嶺望長安

縱橫千里萬重山。

祖脈綿延。

海枯石亙騰空出,

立天地、澤被人寰。

分水徑流南北,

蒼龍隱臥群巔。

中華根柢九州寬。

佇望長安。

十三朝代興亡事,

渭城雨、化作云煙。

歷盡滄桑無數(shù),

春風又綠秦川。

【卷終詩】

五言?華夏龍脈

偉哉大秦嶺,華夏亙其間。

中天砥柱立,文明始興瀾。

綿延千百里,巍峨終南山。

豳風記稼穡,涇渭清濁川。

古道貫南北,棧道高欲攀。

驚鴻洛神賦,穿云石門關。

帝京春風里,壺觴可解顏。

詩經(jīng)風雅頌,絲路頻往還。

長安月一片,逸興遍塵寰。

龍蟠九州上,祖脈仰軒轅。

本文作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桂維民:曾供職于國防科技工業(yè)和陜西省委、政府、人大,并先后兼任中國公文寫作研究會會長和國際應急管理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現(xiàn)為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理事長。退休后喜吟詠紀行,以詩會友,唱酬寄興,已出版近體詩詞集《行吟錄》《絲路尋蹤》《古韻新詠》《鄉(xiāng)愁月千里》。

原標題:《走進秦嶺》,桂維民《秦嶺望長安》自序。

-秦智原原創(chuàng)作品,請勿轉載

-圖片提供:全景視覺;部分圖片、字體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協(xié)商刪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監(jiān)制 | 薛曉燕李志維

審核| 鐘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