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5年的設計職業(yè)生涯,蔡海安見證了無數屋主入住新家,也滿足過很多屋主二手房翻新的需要。

等到真的開始裝修自己家,他才意識到:設計師自宅,是最難設計的,遠比客戶家難十倍、百倍。買房后他開始思考:理想中的家應該是更高級,還是更富有美學?他暫時拋下積攢多年的經驗,讓一切回歸到一個原點——空間與人的關系。4房改2房,模糊客廳的概念,擁抱峰巒聳翠的山景陽臺,在家中安排三個冰箱……于是,他立足于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將設計功力巧妙調度與運用,構建起理想的新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將4房改成2房,是多數家庭不會選擇的方案,蔡海安不僅根據一家三口的需要,做了這個大膽的改動,甚至將客衛(wèi)都精簡掉。同時,現在很多人都講的“去客廳化”,在他這里變成了“去客去廳”。當他向家人提出整個設計思路時,意外得到了一致認可,畢竟每年客人造訪的次數屈指可數,如果準備單獨的臥室或洗手間,會在95%以上的時間閑置,這無論是在經濟學中抑或是新時代的居住方式中,都是極為不可取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了客房和客衛(wèi),房子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造:臥室之間的長過道造成空間浪費;客廳陽臺景觀是小區(qū)高樓,需要進行視線改善;廚房狹小擁擠,不符合使用需求。在考察過房子的情況后,蔡海安將“5+1設計思路”作為核心,即“松弛、氛圍、獨立、親子、存在”以及“隱藏”收納,以此展開了半年的裝修歷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將原本的廚房改為儲物間,并進行隱藏式收納;其次,原本的客房改為餐廚一體,大島臺和小圓桌的設計,無形中讓家人的互動關系變得更好;同時,“去客去廳”,營造模糊化的空間感受;另外,將山景陽臺的地面抬高,在秋千上蕩漾,一面能看山,另一面能看隱藏在天花內的120寸大電影。

雖然房子的承重墻把動區(qū)和靜區(qū)切割得比較明顯,但非承重墻的位置及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讓空間改動成為可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日里工作已然忙碌奔波,所以他希望家是能讓自己徹底放下壓力的居所,也想要給家人極致的避世度假舒適感,在珠??戳藢⒔?0套房后,他決定將新家安置在澳門橫琴橋頭,這里不僅擁有郁郁蔥蔥的山景,距離女兒讀書的學校也非常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采訪中他和我們分享自己讀過的一本書,理查德·洛夫的《林間最后的小孩》,講述的是“大自然缺失癥”。以前的人們于大自然的懷抱中成長,沒有電腦和手機,有的只是藍天白云和遼闊田野,而現在的孩子與自然接觸的機會則越來越少了,現代的住宅不同于古代,前有桑樹,后有良田,都市的快節(jié)奏生活,也讓人常常忽略了自然的存在。如何通過設計拉近生活與自然的距離、將自然引入室內環(huán)境,這是作為設計師的他一直會去思考的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買了這套山景房后,他就開始著手實現空間對自然的延伸。首先便是模糊客廳與餐廳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間的界限。他發(fā)現,常規(guī)的客廳布局,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現代家庭相處的模式,在更多人放棄電視這個配置后,全家人都坐在沙發(fā)上的場景也更少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日里,一家人的相處更傾向于自由、松弛、舒適。于是,他在裝修時模糊了客廳的不同角落,沒有設置傳統(tǒng)的3人沙發(fā),而是通過地面6米長的地毯重新界定空間。同時,他在其中放置了不同功能和形式的落腳點,比如可以轉動的天鵝椅,嵌入天花的秋千。而無論在晚飯時間,還是閑暇的周末時光,一家三口在不同的位置,都能享受到歡樂的觀影時光——120寸的大投影被隱藏在天花板內;開放式廚房、大島臺與小圓桌,也讓區(qū)域間更為融合,形成開放、自在的互動關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說最初代的住宅,應該是遠古時代的洞穴,洞穴能給到人安全感和包裹感。我們在忙碌匆忙的社會,‘大家’回到自己的‘小家’,也希望能獲得安全感?!?/p>

整體空間設計了三個盒子,它們仿佛是古時候的洞穴,一個盒子包裹著廚房的三餐四季,一個盒子把大山框成了一幅色彩分明的油畫,一個盒子把臥室的門隱藏在深處,弧形木飾面墻散發(fā)出的柔和,冰淇淋光芒帶給人的愉悅,以及會自動亮起的智能燈光,在回家打開門的瞬間,聚合成特意營造出的溫暖歸家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設計并未采用復雜的色彩關系,地面的微水泥地磚和墻面的藝術涂料,鋪陳出整個空間的素色作為打底。原木色盒子對空間三個區(qū)塊進行了界定,廚房大盒子地面用了黑色小磚進行空間下沉,再使用一塊6米長定制漸變色地毯,重新劃分客廳素色空間。

家具軟裝則使用了胡桃木色和不銹鋼金屬,進行點綴和強調,同時也在空間中放置了一些天然石材,以提高空間質感,山景陽臺的天花頂面則貼了一整塊大鏡子,不同的色彩、材質和質感在空間中交錯、融合,給人帶來豐富的視覺體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趣的是,新家裝修時,太太只來過兩次,女兒更是一次都沒來過,搬新家基本等同于拆盲盒。作為設計師、丈夫和父親,多重身份加持令他的內心也有一絲忐忑不安。幸運的是,她們都很喜歡這個空間,朋友們來新家參觀時也是贊不絕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入住后,一家三口都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角落。太太最喜歡廚房,操作臺面更寬大,下廚成為一種享受,全家人一起溝通的頻率比之前多了一倍,也大大提升了親子互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女兒最喜歡的當然是她心心念念的秋千,搬家前一天,她還在問爸爸:新家的小區(qū)樓下有沒有秋千?驚喜的是,她老爸已經把秋千放在了家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于蔡海安自己,更鐘意山景陽臺這個小角落,周末的白天看看山,晚上窩在這里畫畫圖,家里的小貓在身邊玩它的小球,踢來踢去的聲音陪伴著他,蠶絲落地梨燈發(fā)出微弱的光,偶爾能聽見山間的鳥鳴,時間就這么慢慢地滴答著到了深夜,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義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蔡海安關于“理想的家”的構想中,它的氣質應該是平易近人而非富麗堂皇的。在打開家門的瞬間,映入眼簾的是他喜歡的雕塑和畫作,而非千篇一律的定制化痕跡。居住的感受,應該是舒適又有序的,每一樣物品都有合理的擺放點,每一個角落都能坐下來,家人之間能互相陪伴,又不會被打擾。

在收納規(guī)劃上,他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對之前家里的所有收納柜進行了尺寸清點,并計算面積、核算收納系數。舊房112㎡、收納面積34.29㎡,經過重新規(guī)劃,現在的家141㎡、收納面積72.3㎡,收納系數比達到了1比2;第二件事,是把新家原本的廚房改成了儲物間,并在儲物間里根據收納物品的不同,設置了三組不同的收納柜,包括家政收納柜、雙面柜、無底板的行李箱收納柜等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時,在廚房島臺下設計了隱藏柜,就近收納各類食物。最巧妙的是,他還在不同空間藏了三個冰箱,1個冰箱藏在廚房高柜內,收納日常下廚所需要的食物;1個冷凍冰箱藏在儲物間內,收納使用頻率很低的冷凍食物;還有1個冰箱,則是島臺下的飲料冰箱,方便用餐或出門時隨手帶飲品,除了方便,還解決了常規(guī)冰箱串味的難題。

主臥以高低錯落的弧形柜體區(qū)分衣帽間與臥室,讓空間交互保持且開敞的呼吸感,窗邊的矮柜則補充了收納容量;考慮到女兒已經步入青春期,更需要獨立空間,所以在設計時,他盡可能地擴大了女兒的臥室空間,同時對收納面積進行擴容,比如衣柜采用壁掛金屬衣柜+折疊衣柜門,方便她輕松拿取。

對許多設計師來說,自宅裝修是展示自我風格的絕佳機會,但對于蔡海安而言,這次裝修卻是一次特殊的嘗試。在工作中,他總是用設計關懷他人,但面對家人,他始終覺得欠缺陪伴。這次自宅設計的初衷,就是要把未曾說出口的情感,融入自宅的每個細節(jié)。用設計重新詮釋“陪伴”的意義。雖說是一次壓力山大的創(chuàng)作過程,但最終收獲了一個美好的家,當然,在他心中,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和家人一同自由成長,一同美好生活。

本案設計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蔡海安

白菜適家 總設計師

HaiaN空間研究所 主理人

40UNDER40廣東杰出設計青年

華語設計領袖榜百位卓越設計人物

亞洲青年設計之光 TOP100

中國室內設計的最后一批80后設計師,自2009年起,一直致力于住宅空間的探索和實踐,秉承著從居者出發(fā)、從空間出發(fā)、從自然出發(fā)的設計邏輯思維,專注于理想生活模式的研究和設計工作,幫助粵港澳大灣區(qū)品質生活需求的客戶,完成從理想生活創(chuàng)想到理想生活實現的美好愿景,其作品先后攬獲多項國際國內設計獎項。

編輯|Kiki

文字|諾威爾卡

設計與圖片來源|蔡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