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346年元至正年編修《宋史·夏竦傳》基于北宋曾鞏《隆平集·夏竦傳》、歐陽修《歐陽修集》、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夏竦傳》、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匯編和直接引用南宋呂祖謙《歐公本末·夏竦傳》為底本而來,元代編修《宋史》時夏竦離世已近300年,而卻忽略北宋王珪撰《夏文莊公竦神道碑銘》重要性,江西省德安縣夏氏裔孫安仁道昇氏在元至正十二壬辰歲(1352年)謹述《文莊公年譜》,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歲(1694)三月中浣豫章軾虞摹《宋謚公竦英國文莊公年譜》,近年學術界對北宋夏竦專題研究論文越來越多,武漢大學譚新紅教授自2016年起開始著手撰寫《夏竦年譜》20余萬字,其于2018年發(fā)布期刊論文,預計今年2025年3月《夏竦行年系地譜》(《夏竦年譜》)出版上市。
摘要:夏竦及其《文莊集》對于研究宋代前期的文學及政治生態(tài)具有重要價值,但受“奸邪”之說的影響,學界長期以來對其關注度較低,現(xiàn)有研究缺乏對夏竦生平進行全面準確梳理的成果。本年譜以夏竦《文莊集》為基礎,參考宋人文集、正史等資料,梳理夏竦生平,以推動進一步的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項目“北宋文編年系地考”(13YJA751043)
譚新紅(1970—),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學、詞學。

夏竦,字子喬。
子喬之字,始見于王珪《夏文莊公竦神道碑銘》:“公諱竦,字子喬?!痹枴堵∑郊肪硪灰?、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三、王稱《東都事略》卷五四等所載同。
夏竦籍貫,曾鞏《隆平集》卷一一云“江州人”(曾鞏,2012:321),陳思《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二、王稱《東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等均云“江州德安人”,詳于《隆平集》所記?!渡竦辣穭t云“其先九江人”,九江即江州。

90年代《夏氏宗譜》夏竦像
宋太宗雍熙二年乙酉(985),一歲
是年,夏竦生于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縣)。
《神道碑》云:“其薨,蓋(皇祐三年)九月乙酉也,享年六十七?!备鶕?jù)卒年及享年,可推算出夏竦生于雍熙二年(985)。
《長編》卷一七一則云:“(皇祐三年九月)乙卯,武寧節(jié)度使、兼侍中夏竦卒,贈太師、中書令,賜謚文獻?!?李燾,2004:4108)岳珂《愧郯錄》卷六(岳珂,2016:77)、元佚名《宋史全文》卷九(汪圣鐸,2016:498)上所載同。按,皇祐三年(1051)九月無乙酉日,《神道碑》所記日期有誤,當如《長編》等所記為“乙卯”。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三七又云:“三年九月丁卯,夏竦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莊。”(楊仲良,2006:661)楊氏此書乃據(jù)《長編》編成,《長編》所記為乙卯,非丁卯,楊仲良誤。
宋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四歲
開始從師讀書。
夏竦《上知潤州陳天麗書》云:“伏念某四歲結(jié)發(fā)從師,執(zhí)鉛槧者十五余載矣?!?曾棗莊、劉琳,2006a:136)其《上開封府廉獻書》亦云:“伏念某四歲從師讀書,七歲學詩,九歲學賦,十有一而學文,奈何天陋其辭,不能脫穎而出?!?曾棗莊、劉琳,2006a:137)
夏竦幼時曾從古文家姚鉉學習寫賦。姚鉉,進士,官至兩浙路轉(zhuǎn)運使,善文辭,編有《唐文粹》一百卷。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三云:“竦幼學于姚鉉,使為《水賦》,限以萬字。竦作三千字以示鉉,鉉怒不視,曰:‘汝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廣言之,則多矣?!涤忠嬷?,凡得六千字,以示鉉,鉉喜曰:‘可教矣?!?司馬光,2007:804)
宋真宗咸平四年辛丑(1001),十七歲
侍父夏承皓監(jiān)通州(今江蘇南通)狼山鹽場。善詩文,所作為時人所稱。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七云:“夏文莊公竦初侍其父監(jiān)通州狼山鹽場,《渡口》詩曰:‘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尤喜夕陽天。殘云右倚維揚樹,遠水南回建業(yè)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qū)甘雨過閑田。季鷹死后無歸客,江上鱸魚不直錢?!瘯r年十七,后之題詩無出其右。”(王辟之,2007:1280)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三云:“年十七,善屬文,為時人所稱。”(司馬光,2007:804)
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1004),二十歲
是年秋,夏竦父夏承皓與契丹戰(zhàn),歿于河朔。
夏竦《上章圣皇帝乞應制舉書》云:“景德二年十一月……去年秋薦名天府,屬邊障多故,羽書蜂午,陛下臨遣宰臣,折沖河朔。先臣供傳遽之職,立矢石之地,忘家殉國,失身行陣。陛下哀臣孤幼,任之州縣。”(曾棗莊、劉琳,2006a:78)知夏竦父卒于景德元年(1004)秋。
夏竦因父親死于國事而恩授三班差使。
魏泰《東軒筆錄》卷二云:“夏鄭公竦以父歿王事,得三班差使,然自少好讀書,工為詩。一日,攜所業(yè),伺宰相李文靖公沆退朝,拜于馬首而獻之。文靖讀其句,有‘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之句,深愛之,終卷皆佳句。翌日,袖詩呈真宗,及敘其死事之后,家貧,乞與換一文資,遂改潤州金壇主簿。”(魏泰,2007:2695)
按,《神道碑》云:“初,魏公死,朝廷錄孤,以公為潤州丹陽縣主簿?!薄朵乘浡劇肪砣嘣疲骸榜狄苑盥毿懈竼剩K,換丹陽主簿?!?司馬光,2007:804)實則夏竦初授武職三班差使,后投《野步》詩于宰相李沆并得其賞識才得以改換文職。
宋真宗景德二年乙巳(1005),二十一歲
四月,改授潤州丹陽縣(今江蘇丹陽市)主簿。
夏竦任丹陽縣主簿,諸書皆系于景德元年(1004),實應為景德二年(1005)。夏竦《重修潤州丹陽縣門樓記》云:“今年夏初,予視厥職,憫夫斯樓積有年所,墻敗于左,木隳其右,風雨所陵,埃壒所侵,官而弗省,其誰治之?乃役工百余指,伐木十余本,易其數(shù)梁,替其數(shù)楹,涂其墉,赭其欄。”(曾棗莊、劉琳,2006a:171)由“今年夏初,予視厥職”之語可知夏竦于某年夏初赴丹陽任。由前考證可知,夏竦因父親死于國事而得三班差使之職,想改換文職,于是向宰相李沆獻《野步》詩,得到李沆賞識而改任丹陽主簿。夏竦父親卒于景德元年(1004)秋,因此夏竦任職丹陽不可能是景德元年(1004),而只能是景德元年(1004)之后的某一年。夏竦《上章圣皇帝乞應制舉書》一文又云“景德二年十一月,將仕郎、守潤州丹陽縣主簿臣夏竦謹齋戒昧死再拜”,景德二年(1005)十一月,夏竦已自稱“守潤州丹陽縣主簿”,故知夏竦任丹陽主簿在景德二年(1005)夏初。
宋真宗景德四年丁未(1007),二十三歲
閏五月,夏竦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入第四次等,擢光祿寺丞。
《神道碑》云:“景德四年,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擢光祿寺丞、通判臺州,遷著作佐郎?!薄堕L編》卷六五亦云:“(景德四年閏五月)壬申,御崇政殿試賢良方正著作佐郎陳絳、溧水縣令史良、丹陽縣主簿夏竦。……絳、竦所對入第四次等,擢絳為右正言,竦為光祿寺丞?!?李燾,2004:1460)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二十四歲
夏竦通判臺州。
《方輿勝覽》卷八云:“夏竦,大中祥符元年為通判。”(祝穆,2003:143)黃遠《臺州通判廳題名記》亦云:“夏鄭公在大中祥符間以著作佐郎來倅是郡,今郡人猶能道之?!?林表民,1983:629)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二十七歲
六月,夏竦遷秘書省著作郎,詔直集賢院。
《神道碑》云:“召還,遷秘書丞、直集賢院、同編修國史、判三司都磨勘司,遷右正言?!薄端螘嫺濉分哆x舉三一》云:“(大中祥符)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學士院試秘書丞夏竦,賦優(yōu)、詩稍優(yōu),詔直集賢院。”(徐松,2014:5853)
夏竦為編修官,修太祖太宗二朝正史。
《玉?!肪硭牧疲骸熬暗滤哪臧嗽露∷榷娜?,詔修太祖太宗正史?!榉哪?,又取夏竦為編修官?!?王應麟,1987:908)《涑水記聞》卷三亦云:“竦以奉職行父喪,服終,換丹陽主簿,舉賢良方正及第,拜大理評事、通判臺州,秩滿,遷光祿寺丞、直史館。頃之,奉詔修史,俄知制誥,時年二十七?!?司馬光,2007:804)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癸丑(1013),二十九歲
八月,《冊府元龜》修成,竦以是遷左正言,依前充職殿中丞。
程俱《麟臺故事》卷三下云:“初命欽若、億等編修,……凡九年,至大中祥符六年成一千卷上之???cè)徊?,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又目錄、音義各十卷。上覽久之,賜名《冊府元龜》,召欽若等賜坐。欽若等表請制序,上謙挹再三,輔臣繼請,從之。丙子,詔……秘書丞直集賢院夏竦為左正言,依前充職殿中丞?!?程俱,2000:296)
《長編》卷八一亦云:“(大中祥符六年八月)壬申,樞密使王欽若等上新編修君臣事跡一千卷,上親制序,賜名《冊府元龜》,編修官并加賞賚?!?李燾,2004:1845)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甲寅(1014),三十歲
是年春,宋真宗駕幸亳州,夏竦為東京留守推官。
《神道碑》云:“車駕幸亳,為東京留守推官。”宋真宗駕幸亳州謁太清宮,時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春?!堕L編》卷八二云:“(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丁巳,文武群臣上表請車駕幸亳州謁太清宮,詔許之?!?李燾,2004:1843)“八月庚申朔,詔以來春親謁亳州太清宮,先于東京置壇,回日恭謝天地,如南郊之制?!?李燾,2004:1844)
三月,太子趙禎封慶國公,宰相王旦諫竦教太子書。夏竦與路振同修起居注。
(1014年夏竦是年30歲經(jīng)宰相王旦推薦教授是年5歲的太子讀書,即后來登基的宋仁宗)
《長編》卷八二云:“(三月)丁未,以皇子受益為左衛(wèi)上將軍,封慶國公?!?李燾,2004:1868)《長編》卷八三云:“王旦之為景靈宮朝修使也,竦實掌其箋奏,竦嘗臥病,旦親為調(diào)藥飲之,數(shù)稱其才,因使教慶國公書,(竦傳云教書資善堂。按資善堂明年乃置,今年未也,故但云教慶國公書。)又同修起居注?!?李燾,2004:1903)《宋史》卷四四一《列傳第二百》云:“七年,同修起居注,張復、崔遵度以書事誤失降秩,擇(路)振與夏竦代之。”(脫脫等,1985:13062)
十一月,竦為玉清昭應宮判官。
《長編》卷八三云:“(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己酉,置玉清昭應宮判官、都監(jiān),以左正言、直集賢院夏竦為判官,內(nèi)殿承旨、入內(nèi)押班周懷政為都監(jiān)。”(李燾,2004:1903)
夏竦遷知制誥。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知制誥,……夏文莊三十?!?宋敏求,1936)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九云:“本朝未三十知制誥者:蘇太簡二十六,吳元中二十七,晏元獻、宋宣獻、王懿恪、張安國皆二十八,王文正、夏文莊皆三十?!?李心傳,2000:177)
按,宋代有文獻記載夏竦二十七歲知制誥,如《涑水記聞》卷三云:“竦……奉詔修史,俄知制誥,時年二十七?!?司馬光,2007:804)《宋朝事實類苑》卷三四所載同。今考夏竦二十七歲至三十一歲并未見有制書,其最早所作制書《起復云麾將軍解州刺史本州島團練使郭崇仁可檢校工部尚書加食邑二百戶制》作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故編其知制誥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三十一歲
九月,夏竦管勾景靈宮會靈觀公事。
徐松《宋會要輯稿》之《職官五四》云:“(祥符八年)九月,令玉清昭應宮判官、右正言、直集賢院夏竦同管勾景靈宮會靈觀公事。”(徐松,2014:4465)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三十二歲
二月,因修兩朝國史成,竦遷戶部員外郎。
《長編》卷八六云:“(大中祥符九年二月)丁亥,監(jiān)修國史王旦等上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優(yōu)詔答之。戊子,加旦守司徒,修史官趙安仁、晁迥、陳彭年、夏竦、崔度并進秩、賜物有差?!?李燾,2004:1972)《玉?!肪硭牧端囄摹吩疲骸熬暗滤哪臧嗽露∷榷娜?,詔修太祖太宗正史?!榉哪?,又取夏竦為編修官。……九年二月十二日丁亥史成?!奘饭仝w安仁、晁逈、陳彭年、夏竦、崔遵度,并進秩賜物?!?王應麟,1987:908)夏竦所進之秩乃遷戶部員外郎?!渡竦辣芳丛疲骸皣烦桑w戶部員外郎?!?/p>
三月,與劉筠為宗正寺修玉牒官。
《長編》卷八六云:“(三月)癸亥,宗正卿趙安仁言:‘……又請以知制誥劉筠、夏竦并為宗正寺修玉牒官?!瘡闹?李燾,2004:1980)
五月,景靈宮建成,竦遷禮部郎中。
《神道碑》云:“景靈宮成,遷禮部郎中?!彼握孀凇巴票臼老?,遂祖軒轅”,以軒轅黃帝為趙姓始祖。大中祥符五年(1012)閏十月,下詔興建景靈宮奉祀黃帝,九年(1016)五月建成?!队窈!肪硪哗柀?/p>
《郊祀》云:“(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戊寅,兗州壽邱建道宮,奉圣祖名曰景靈,道觀奉圣祖母名曰太極。九年四月己亥,御書額,賜王旦等七言詩。五月丙辰十三日,宮成,總千三百二十區(qū),群臣稱賀。丁巳行告成之禮。(向敏中為慶成使。)”(王應麟,2016:1861)
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巳(1017),三十三歲
十二月,因與妻楊氏不睦,竦貶知黃州。
《神道碑》云:“天禧初,坐閨門之故,左遷職方員外郎,知黃州?!?/p>
《長編》卷九〇云:“(天禧元年十二月)庚寅,玉清昭應宮判官、禮部郎中、知制誥夏竦責授職方員外郎、知黃州。竦娶楊氏,頗工筆札,有鉤距。竦浸顯,多內(nèi)寵,與楊不睦。楊與弟倡疏竦陰事,竊出訟之。又竦母與楊氏母相詬罵,皆詣開封府,府以聞,下御史臺置劾而責之,仍令與楊離異?!?李燾,2004:2090)
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1019),三十五歲
夏竦再任禮部郎中,知鄧州,又徙襄州。
《神道碑》云:“天禧初……后二年,復其禮部郎中,徙鄧州,又徙襄州?!薄端问贰肪矶巳读袀鞯谒氖吩疲骸坝竹的概c楊母相詬詈,偕訴開封府,府以事聞,下御史臺置劾,左遷職方員外郎、知黃州。后二年,徙鄧州,又徙襄州?!?脫脫等,1985:9571)
宋真宗天禧四年庚申(1020),三十六歲
四月,襄州歲饑,夏竦發(fā)公廩,募富人出粟,全活四十余萬人,受獎諭。
夏竦《謝皇太后表》云:“天禧四年中民食荒歉,賊盜相乘,臣在任勸誘得斛斗一十一萬石,救濟得饑民四十六萬一千三百余?!?曾棗莊、劉琳,2006c:411)《長編》卷九五云:“(四月壬辰)京西轉(zhuǎn)運使言,知襄州夏竦勸部民出粟八萬余石賑濟饑民,詔獎之?!?李燾,2004:2188)
《宋史》卷二八三《列傳第四十二》云:“徙襄州。屬歲饑,大發(fā)公廩,不足,竦又勸率州大姓,使出粟,得二萬斛,用全活者四十余萬人?!?脫脫等,1985:9571)
六月,夏竦知襄州時因撫俗有方、蒞事無滯而受嘉獎。
《長編》卷九五云:“(天禧四年六月)丙午,姜遵自陜西還,言知襄州夏竦撫俗有方,蒞事無滯,詔獎之。”(李燾,2004:2199)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三十七歲
宋祁以文投夏竦。
宋祁《宋景文公筆記》卷上云:“余少為學,本無師友,家苦貧無書,習作詩賦,未始有志立名于當世也,愿計粟米養(yǎng)親,紹家閥耳。年二十四,而以文投故宰相夏公,公奇之,以為必取甲科?!?宋祁,2003:47)宋祁生于真宗咸平元年(998),年二十四以文投夏公,則為此年。此時夏竦知襄州。
宋真宗乾興元年壬戌(1022),三十八歲
六月,夏竦遷壽州、安州。
《神道碑》云:“仁宗即位,遷戶部郎中,又徙壽、安、洪三州。”
《宋史》卷二八三《列傳第四十二》、《隆平集》卷一一、《東都事略》卷五四《列傳第三十七》諸書所載同,然均未指明夏竦徙壽、安、洪三州的具體時間。
按,《宋史》卷一二二《禮志第七十五》云:“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真宗崩,仁宗即位?!?脫脫等,1985:2851)章獻太后攝政,六月命吏部銓選州縣官員:“(乾興元年)六月己亥朔……吏部流內(nèi)銓言,天下州縣官期滿而未代者八百員。辛丑,詔免守選人擬以代之。又謂大臣曰:‘比聞川廣幕職、州縣官有過期未代者,豈人情所樂耶?其令吏部流內(nèi)銓亟選代。’”(李燾,2004:2281)夏竦天禧三年(1019)徙襄州,至此三年,符合宋代地方官三年轉(zhuǎn)官的要求,故極有可能即于此次州縣官員調(diào)整中調(diào)任壽州、安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三十九歲
任洪州知州。
《長編》卷一〇一云:“(天圣元年十一月戊戌)先是,知洪州夏竦言:‘左道亂俗,妖言惑眾……’”(李燾,2004:2340)知天圣元年(1023)十一月夏竦已知洪州。
知洪州時,禁鬼巫,毀淫祠,令巫師改歸農(nóng)業(yè)。
《宋史》卷二八三《列傳第四十二》云:“洪俗尚鬼,多巫覡惑民,竦索部中得千余家,敕還農(nóng)業(yè),毀其淫祠以聞。詔江、浙以南悉禁絕之?!?脫脫等,1985:9571)《輿地紀勝》卷二六云:“竦之為此舉,有益于治。”(王象之,1992:1175)
宋仁宗天圣三年乙丑(1025),四十一歲
元月,夏竦生母盛氏去世,竦回籍守喪。
《神道碑》云:“天圣三年,丁越國太夫人憂?!毕鸟怠睹夥钍箚ⅰ吩疲骸叭荒铐暁q先人沒于行陣,春初母氏始棄孤遺?!?曾棗莊、劉琳,2006a:117)知夏竦母親卒于天圣三年(1025)元月。
七月,服喪未滿,起復尚書戶部郎中、知制誥。
《隆平集》卷一一云:“天圣三年,竦丁母憂,以宰相王欽若素與厚善,乃微服至京,欽若主之,遂復起居西掖?!彼^“復起居西掖”,意即重新到中書任職。
《長編》卷一〇三云:“(七月)壬寅,以前戶部郎中夏竦起復知制誥?!∧笐n,潛至京師,求起復,依內(nèi)官張懷德為內(nèi)助,而王欽若雅善竦,因左右之,故有是命?!?李燾,2004:2385)
九月,辭契丹生辰使之命。
《長編》卷一〇三云:“(天圣三年)九月庚辰朔,以戶部郎中、知制誥夏竦為契丹生辰使,內(nèi)殿承制、合門祗候史方副之;……竦自言,父承皓與契丹戰(zhàn)沒,母喪未期,義不可行。改命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馬宗元?!?李燾,2004:2388)
宋仁宗天圣四年丙寅(1026),四十二歲
二月,夏竦拜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
洪遵《翰苑群書》卷一〇《學士年表》云:“(天圣四年)二月以起復戶部郎中知制誥拜(翰林學士)?!?洪遵,1983)《神道碑》云:“天圣三年……明年,以左司郎中召,入翰林為學士,同勾當三班院,尋兼侍讀學士、知審官院,又兼龍圖閣學士……”
宋仁宗天圣五年丁卯(1027),四十三歲
正月,夏竦升為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
《長編》卷一〇五云:“(天圣五年正月)戊辰,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龍圖閣直學士夏竦為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李燾,2004:2435)《東都事略》卷五《本紀五》、《宋宰輔編年錄》卷四所載同。
按,《神道碑》云:“天圣三年……明年,以左司郎中召,入翰林為學士,同勾當三班院,尋兼侍讀學士、知審官院,又兼龍圖閣學士,遂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以天圣四年夏竦拜樞密副使,誤。夏竦為樞密副使,乃代晏殊之任。《宋史》卷九《本紀第九》云:“五年春正月……己未,晏殊罷。戊辰,以夏竦為樞密副使。”(脫脫等,1985:183)知晏殊之免樞密副使在天圣五年(1027)春。
二月,同呂夷簡、宋綬、劉筠、陳堯佐修《真宗國史》。
《長編》卷一〇五云:“二月癸酉,命參知政事呂夷簡、樞密副使夏竦修《真宗國史》,翰林學士宋綬、樞密直學士劉筠、陳堯佐同修,宰臣王曾提舉?!?李燾,2004:2436)《玉?!肪硭牧?、《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三二所載同。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四記此事于天圣四年(1026):“天圣四年,呂夷簡、夏竦、陳堯佐修真宗正史,王曾提舉,八年上之。”(陳振孫,1987:105)誤。
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1028),四十四歲
三月,夏竦加給事中,兼權發(fā)遣宣徽院公事。
《長編》卷一〇六云:“(天圣六年三月辛亥)樞密副使夏竦加給事中?!?李燾,2004:2468)《宋宰輔編年錄》卷四云:“(天圣)六年三月,兼權發(fā)遣宣徽院公事?!?徐自明,1986:177)
宋仁宗天圣七年己巳(1029),四十五歲
二月,夏竦拜參知政事。
《長編》卷一〇七云:“(天圣七年二月)丁卯,以樞密副使、給事中夏竦為參知政事。”(李燾,2004:2496)與夏竦同時參知政事的尚有薛奎?!端问贰肪砭拧侗炯o第九》云:“(七年二月)丁卯,以夏竦、薛奎參知政事?!?脫脫等,1985:186)
閏二月,夏竦請復制舉。
《長編》卷一〇七云:“夏竦既執(zhí)政,建請復制舉,廣置科目,以收遺才,上從之。”(李燾,2004:2500)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九所載更詳:“(閏二月)復制舉等科?!?,盛度請于真宗,請設科以取士。
景德二年,遂設六科,蓋因度之議也。及議封禪,吏部科目皆廢,夏竦既執(zhí)政,建請復置,上從之?!?陳均,2006:192)
八月,因與宰相呂夷簡不和,夏竦由參知政事改刑部侍郎,復為樞密副使。
《長編》卷一〇八云:“(八月)辛卯,樞密使張旻改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參知政事夏竦加刑部侍郎,復為樞密副使,樞密副使范雍、姜遵、陳堯佐并加給事中,堯佐改參知政事。竦與夷簡不相悅,故以堯佐易之。”(李燾,2004:2520)
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1032),四十八歲
十一月,夏竦進尚書左丞。
《長編》卷一一一云:“(十一月)夏竦為尚書左丞。”(李燾,2004:2592)
十二月,為橋道頓遞使。
《長編》卷一一一云:“(十二月)甲辰,以……樞密副使夏竦為橋道頓遞使?!?李燾,2004:2596)
宋仁宗明道二年癸酉(1033),四十九歲
四月,仁宗親政,兩府大臣皆罷。夏竦罷為禮部尚書,知潁州。
《長編》卷一一二云:“(夏四月己未)樞密副使、尚書左丞夏竦罷為禮部尚書、知襄州,尋改潁州?!?李燾,2004:2612)與夏竦同時被貶的尚有呂夷簡等多人。《長編》卷三六九云:“仁宗明道二年四月,亦執(zhí)政俱罷者六人,宰相呂夷簡,參知政事陳堯佐、晏殊,樞密副使夏竦、范雍、趙稹是也?!?李燾,2004:8920)
被罷原因,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三七云:“明道二年四月己未,樞密副使、尚書左丞夏竦罷為禮部尚書、知襄州,尋改潁州,以竦等皆太后所任用罷之也。”(楊仲良,2006:655)
七月,知青州,兼京東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
《長編》卷一一二云:“(明道二年七月)丙戌,徙知隸州夏竦知青州,兼京東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李燾,2004:2626)
按,《神道碑》云“景祐元年,徙青州”,誤,因其于景祐元年(1034)正月初一已在青州作《青州州學后記》。
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1034),五十歲
八月,夏竦罷京東安撫使,加刑部尚書。
《長編》卷一一五云:“(景祐元年)八月己未,罷京東安撫使,知青州、禮部尚書夏竦加刑部尚書。”(李燾,2004:2692)
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1035),五十一歲
夏竦徙應天府兼南京留守。
《神道碑》云:“景祐元年,徙青州。明年,徙應天府,兼南京留守?!?/p>
宋仁宗寶元元年戊寅(1038),五十四歲
三月,夏竦為三司使。
《長編》卷一二一云:“(寶元元年三月)戶部尚書、知應天府夏竦為三司使?!?李燾,2004:2866)
按,《隆平集》卷一一云夏竦景祐三年(1036)為三司使:“景祐三年,為三司使?!?曾鞏,2012:321)《神道碑》則云:“景祐元年徙青州,明年徙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后二年,以戶部尚書入為三司?!薄稏|都事略》卷五四《列傳三十七》亦云景祐四年(1037)為三司使:“章獻崩,罷為禮部尚書,知潁州,徙青州,又徙應天府,后二年,以戶部尚書入為三司使。”均誤。夏竦《永興謝上表》云:“況臣自忝三司,始逾八月?!?曾棗莊、劉琳,2006b:198)《永興謝上表》作于寶元元年(1038)十二月,則其入為三司使當在寶元元年(1038)。
十二月,元昊反,夏竦被任命為奉寧軍節(jié)度使、知永興軍。梅堯臣作詩送行。
《神道碑》云:“趙元昊反,陜西用兵,乃拜公奉寧軍節(jié)度使、知永興軍?!薄堕L編》卷一二二云:“(寶元元年十二月)丙寅,鄜延路都鈐轄司言趙元昊反?!镉?,命三司使、戶部尚書夏竦為奉寧節(jié)度使、知永興軍?!?李燾,2004:2886)
劉攽《中山詩話》云:“景祐末,元昊叛,夏鄭公出鎮(zhèn)長安,梅送詩曰:‘亞夫金鼓從天落,韓信旌旗背水陳?!?/p>
十二月己卯,詔夏竦兼本路都部署,提舉乾、耀等州軍馬、涇原秦鳳路安撫使。
《長編》卷一二二云:“(寶元元年十二月)己卯詔以知永興軍夏竦兼本路都部署,提舉乾、耀等州軍馬、涇原秦鳳路安撫使?!?李燾,2004:2888)
宋仁宗寶元二年己卯(1039),五十五歲
七月,改知涇州(今甘肅涇川北)。
《長編》卷一二四云:“(寶元二年七月)戊午,徙判鄭州陳堯佐判永興軍,知永興軍夏竦知涇州、兼涇原秦鳳路緣邊經(jīng)略安撫使、涇原路都部署。”(李燾,2004:2919)
宋仁宗寶元三年、康定元年庚辰(1040),五十六歲
五月,夏竦改忠武軍節(jié)度使。
《神道碑》云:“康定元年,改忠武軍節(jié)度使,知涇州。”《長編》卷一二七云:“(康定元年五月丁巳)奉寧節(jié)度使夏竦為忠武節(jié)度使?!?李燾,2004:3010)
五月,竦為經(jīng)略安撫使,知永興軍。范仲淹、韓琦副之。
《宋會要輯稿》之《兵八》云:“(寶元三年)五月二十六日,遂除夏竦充陜府西路馬步軍都總管、兼經(jīng)略安撫使、沿邊招討使、知永興軍,以葛懷敏知涇州代領其事;韓琦、范仲淹并為經(jīng)略副使,仍同管勾都總管司事?!?徐松,2014:8766)《長編》卷一二六所記相差一天:“葛懷敏,(康定元年)五月二十五日知涇州,夏竦同日知永興?!?李燾,2004:2996)
宋仁宗康定二年、慶歷元年辛巳(1041),五十七歲
正月,竦進宣徽南院使。
《神道碑》云:“康定元年,改忠武軍節(jié)度使、知涇州。明年,拜宣徽南院使、兼陜西四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等使?!薄堕L編》卷一三〇云:“(正月)
丁丑,夏竦為宣徽南院使?!?李燾,2004:3085)
四月,奏言好水川之敗,責不在韓琦,而是任福貪利輕進所致。
《清平樂》韓琦
(熙寧八年〈1075年〉韓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為他御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夏竦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公以樞密直學士副之。公持攻守二策以決於上。仁宗欲取攻策,執(zhí)政者難之……夏竦使人收散兵,得公所與檄於福衣帶間,乃言失軍之罪不在公?!保?/p>
《長編》卷一三一云:“任福軍敗,琦即上章自劾,諫官孫沔等請削琦官三五資,仍居舊職,俾立后效。會夏竦奏琦嘗以檄戒福貪利輕進,于福衣帶間得其檄,上知福果違節(jié)度,取敗罪不專在琦,手詔慰撫之?!?李燾,2004:3113)
四月,判永興軍。
《長編》卷一三一云:“(夏四月甲申)仍詔夏竦判永興軍如故。”(李燾,2004:3115)
五月,因與陳執(zhí)中議邊事不合,詔竦移屯鄜州(今陜西富縣),執(zhí)中屯涇州。
《長編》卷一三二云:“(五月辛未)詔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判永興軍夏竦屯鄜州,同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陳執(zhí)中屯涇州。時兩人議邊事不合,故分任之。”(李燾,2004:3129)《宋會要輯稿》之《兵八》云:“慶歷元年命夏竦屯鄜州,陳執(zhí)中屯涇州?!?/p>
十月,竦因豐州之敗改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濟)。
《長編》卷一三四云:“(十月)甲午,徙判永興軍、宣徽南院使、忠武節(jié)度使、陜西馬步軍都部署、兼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夏竦判河中府?!?李燾,2004:3190)
慶歷二年壬午(1042),五十八歲
徙蔡州,任通判。
《神道碑》云:“慶歷二年,徙蔡州。”夏竦《乞守舊官表》云:“今蒙圣恩,移判蔡州?!?曾棗莊、劉琳,2006c:388)
慶歷三年癸未(1043),五十九歲
三月,夏竦為樞密使。
《宋宰輔編年錄》卷五云:“同日(三月戊子),夏竦樞密使?!?徐自明,1986:243)《宋史》卷二一一《表第二》云:“(慶歷三年)三月戊子,夏竦自宣徽南院使判蔡州遷戶部尚書,除樞密使?!?脫脫等,1985:5466)
四月,因御史中丞、諫官等交相彈劾,竦罷樞密使,詔還本鎮(zhèn)蔡州。
《長編》卷三七一云:“四月八日用御史中丞王拱辰、諫官歐陽修等十一疏,追竦樞密使敕。”《長編》卷一四〇云:“(四月)乙巳,樞密副使、吏部侍郎杜衍依前官充樞密使,宣徽南院使、忠武節(jié)度使夏竦赴本鎮(zhèn)?!?李燾,2004:3364)
《神道碑》:慶歷二年,徙蔡州。始,朝廷鋭意興師,及劉平、葛懷敏,繼以輕賊失軍,天子悔不用公言,又申思今宰相臣琦使還陜西,嘗言公所以制邊之狀,於是召為樞密使。議者尤以為公怯於用兵,今而用之,則邊將之志墮矣。帝為不得已,聽罷之鎮(zhèn),密詔慰存之甚厚。公既厭煩言,乃上還節(jié)旄,愿得益徙閑郡,遂以為吏部尚書、知亳州。
四月,石介作《慶歷圣德頌》,斥夏竦為“妖魃”“奸邪”。
《隆平集》卷一五云:“宰相呂夷簡以疾罷,而杜衍代夏竦樞密使,范仲淹、富弼、韓琦樞密副使,歐陽修、余靖、蔡襄為諫官,介曰:‘此盛事也,歌誦吾職,其可已乎?’乃作《慶歷圣德詩》,分別邪正,專斥夏竦。”(曾鞏,2012:445)
七月,徙知亳州,上萬言書自辯。改授吏部尚書。歲中,加資政殿學士。
《長編》卷一四二云:“(七月)己巳,徙宣徽南院使、忠武節(jié)度使夏竦判亳州。竦之及國門也,上封章疏示焉。竦既還鎮(zhèn),言者猶不已。會韓億致仕,竦請代之,故有是命。竦又自請納節(jié)還文資,仍不帶職。乃除吏部尚書、知亳州。(改除吏部,在此月二十一日丙戌,后此十七日,今并書之。)既至亳州,因上書自辯,幾萬余言?!?李燾,2004:3396)
《宋史》卷二八三《列傳第四十二》云:“章累上,即日詔竦歸鎮(zhèn),竦亦自請還節(jié)。徙知亳州,改授吏部尚書。歲中,加資政殿學士。”(脫脫等,1985:9575)
在亳州修儒學堂。有政聲。
趙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八九云:“亳州儒學舊在州治東,唐故址也。宋慶歷間,節(jié)度使夏竦重修?!?趙宏恩,2006:719)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七云:“夏竦,……又知亳州,立保伍法,有政聲,盜賊不發(fā),田里晏然?!?李賢,1983)
慶歷四年甲申(1044),六十歲
二月二十四日,上《古文四聲韻》。
《玉海》卷四五云:“(慶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知亳州夏竦上新集《古文四聲韻》?!?/p>
四月,夏竦造為黨論,指責歐陽修、范仲淹、杜衍等結(jié)黨。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三七云:“四年四月,造為黨論,目杜衍、范仲淹、歐陽修為黨人?!?楊仲良,2006:657)《長編》卷一四八云:“仲淹等皆修素所厚善,修言事一意徑行,略不以形跡嫌疑顧避。竦因與其黨造為黨論,目衍、仲淹及修為黨人?!?李燾,2004:3580)
六月,夏竦偽造書信,誣陷石介、富弼撰廢立詔書。范仲淹宣撫陜西、河東,慶歷新政失敗。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三七云:“六月,偽作石介為富弼撰廢立詔?!?楊仲良,2006:657)《長編》卷一五〇云:“先是,石介奏記于弼,責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怨介斥己,又欲因是傾弼等,乃使女奴陰習介書,久之習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偽作介為弼撰廢立詔草,飛語上聞。帝雖不信,而仲淹、弼始恐懼,不敢自安于朝,皆請出按西北邊,未許。適有邊奏,仲淹固請行,乃使宣撫陜西、河東。”(李燾,2004:3637)
十二月十二日,竦為資政殿大學士。
《長編》卷一五三云:“(十二月)癸卯,吏部尚書、知亳州夏竦為資政殿大學士?!?李燾,2004:3725)
慶歷五年乙酉(1045),六十一歲
元月,竦拜節(jié)度使。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三云:“慶歷五年正月一日,見任兩制以上官……節(jié)度使、中書門下平章事:軍知陳州章得象,軍知澶州王德用,軍北軍留守夏竦。”(司馬光,2007:804)
八月庚午,拜宣徽南院使、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及判并州。
《長編》卷一五七云:“(八月)庚午,資政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知亳州夏竦為宣徽南院使、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河東都部署、經(jīng)略安撫使、判并州?!?李燾,2004:3798)
十一月,孔直溫謀叛,于其家得石介書,夏竦因誣石介詐死,詔訪石介存亡。
《長編》卷一五七云:“(十一月)辛卯,詔提點京東路刑獄司,體量太子中允,直集賢院石介存亡以聞。先是,介受命通判濮州,歸其家待次。是歲七月病卒。夏竦銜介甚,且欲傾富弼,會徐州狂人孔直溫謀叛,搜其家得介書,竦因言介實不死,弼陰使入契丹謀起兵,弼為內(nèi)應。執(zhí)政入其言,故有是命,仍羈管介妻子于它州。”(李燾,2004:3805)
慶歷六年丙申(1046),六十二歲
二月,竦判大名府。
《長編》卷一五八云:“(二月癸丑)宣徽南院使、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判并州夏竦加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李燾,2004:3820)《東都事略》卷五四所載同。
慶歷七年丁亥(1047),六十三歲
三月,夏竦為樞密使。
(《神道碑》:又明年,召公入為宰相,制下外廷矣,而議者詆公終不已,乃復以為樞密使,進爵英國公。仁宗親作飛白“文行忠信”字及“乘險”字以賜之,且言:“為時謗傷者甚眾,而朕獨知卿也?!保?/p>
《宋史》卷一一《本紀第十一》云:“(三月)乙未,賈昌朝罷,以陳執(zhí)中為昭文館大學士,夏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吳育為給事中歸班,文彥博為樞密副使。罷出獵。丁酉,以夏竦為樞密使,文彥博參知政事,高若訥為樞密副使?!?脫脫等,1985:223)
十二月戊申,竦封英國公。
《長編》卷一六一云:“(十二月)戊申,加恩百官,樞密使王貽永封遂國公,夏竦英國公?!?李燾,2004:3892)
慶歷八年戊子(1048),六十四歲
五月,罷竦樞密使,判河南府。
《長編》卷一六四云:“(五月)辛酉,樞密使、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夏竦罷樞密使,判河南府?!?李燾,2004:3951)《宋會要輯稿》之《職官七八》云:“八年五月二十四日,樞密使、河陽三郡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夏竦罷樞密使,判河陽府。”(徐松,2014:5198)
皇祐元年己丑(1049),六十五歲
七月,竦兼侍中。
《神道碑》云:“皇祐元年,加兼侍中,赴三城?!薄堕L編》卷一六七云:“(七月)壬寅,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夏竦兼侍中?!?李燾,2004:4006)
八月丙子,告假尋醫(yī)。
《長編》卷一六七云:“(八月)丙子,前判河陽、武寧節(jié)度使、兼侍中夏竦言:‘已離本任,就長假于東京,尋求醫(yī)藥,救療殘生,直至致仕已來,除尋求醫(yī)藥外,更不敢有纖毫希望干煩朝廷。’從之?!?李燾,2004:4010)
皇祐二年庚寅(1050),六十六歲
十月,封鄭國公。
《長編》卷一六九云:“冬十月丙辰,……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兼侍中英國公夏竦為武寧節(jié)度使,進封鄭國公?!?李燾,2004:4062)

皇祐三年辛卯(1051),六十七歲
九月十六日,夏竦卒,贈太師中書令。
《神道碑》云:“(皇祐三年秋)以薨聞。乘輿臨其喪,視公形容槁瘁,嗟悼者久之。贈太師中書令,謚曰文莊?!薄端螘嫺濉分抖Y四一》“親臨宗戚大臣喪”云:“武寧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夏竦,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徐松,2014:1633)
初謚文獻、文正,因王洙、司馬光、劉敞反對,定謚文莊。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一三:“皇祐三年秋,議賜竦謚曰‘文獻’,知制誥王洙當行制,封還其目,曰:‘臣下不當與僖祖同謚。’遂改曰‘文正’。同知禮院司馬光言:‘謚之美者,極于“文正”,竦何人乃得此謚?’考功劉敞言:‘謚者,有司之事也。竦奸邪,而陛下謚之以正,不應法,且侵臣官?!馐柙偕?,敞疏三上,乃詔更謚曰‘文莊’。”(陳均,2006:307)
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1053)
七月,竦葬于許州(今河南許昌市),詔王珪為其撰墓志銘【注:王珪《夏竦神道碑》并非撰寫于皇祐五年】。
《神道碑》云:“五年七月辛酉,葬公于許州陽翟縣三封鄉(xiāng)洪長之原。既葬,有詔史臣珪、論次公之世系,與夫行事,以刻其墓碑?!?br/> 《神道碑》:公自以材器高,未嘗過許人,故士大夫遙生憚疑,而少已附者。公居亦防畏,不敢以貴執(zhí)自安也。臣珪伏思先帝臨御之日久,其選用材賢,可謂至矣。公始以文學輔東宮,及帝躬親政事,屢倚以為宰臣,惜其數(shù)離讒呰,卒不從容廟堂,與圖太平之功,非命也耶?
譚新紅.夏竦年譜新編[J].中文論壇,2018,(02):180-199.
參考文獻
(宋)陳均(2006):《皇朝編年綱目備要》,許沛藻、金圓、顧吉辰、孫菊園點校,中華書局。
(宋)陳振孫(1987):《直齋書錄解題》,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程俱(2000):《麟臺故事》,張富祥校證,中華書局。
(宋)洪遵(1983):《翰苑群書》,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心傳(2000):《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徐規(guī)點校,中華書局。
(宋)李燾(2004):《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
(宋)林表民(1983):《赤城集》,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司馬光(2007):《涑水記聞》,載《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宋敏求(1936):《春明退朝錄》,載《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
(宋)宋祁(2003):《宋景文公筆記》,載《全宋筆記》第1編第5冊,大象出版社。
(宋)王辟之(2007):《澠水燕談錄》,載《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王象之(1992):《輿地紀勝》,中華書局。
(宋)王應麟(1987):《玉?!?,上海書店、江蘇古籍出版社。
(宋)王應麟 (2016):《玉?!罚瑥V陵書社。
(宋)魏泰(2007):《東軒筆錄》,載《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徐自明(1986):《宋宰輔編年錄校補》,王瑞來校補,中華書局。
(宋)楊仲良(2006):《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李之亮校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宋)岳珂(2016):《愧郯錄》,中華書局。 (宋)曾鞏(2012):《隆平集校證》,王瑞來校證,中華書局。
(宋)祝穆(2003):《方輿勝覽》,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中華書局。
(元)脫脫等(1985):《宋史》,中華書局。
(明)李賢(1983):《明一統(tǒng)志》,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47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徐松(2014):《宋會要輯稿》,劉琳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張英(1983):《淵鑒類函》,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82—99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趙宏恩(2006):《(乾隆)江南通志》,載《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72冊,商務印書館。
孫剛(2014):“夏竦年譜簡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
汪圣鐸(2016):《宋史全文》,中華書局。
曾棗莊、劉琳(2006a):《全宋文》第17冊,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曾棗莊、劉琳 (2006b):《全宋文》第53冊,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曾棗莊、劉琳 (2006c):《全宋文》第16冊,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