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赤壁村是平順縣北耽車鄉(xiāng)下轄村,位于平順縣城東北約30公里處的漳河岸邊,省道324線從村邊穿過,交通還算便利。原赤壁村成村較早,由赤壁、棗章地、磊平岸、磊石等幾個自然莊組成。2020年的時候,與村北后溝里的東洪村合并成立新的赤壁村,原東洪村民移居到了324省道旁的住宅小區(qū)。

赤壁村在濁漳河北岸的高處,沿一條南北向的干河溝向北延伸深入,將近十余公里,被一道高山阻隔后停止,這全是赤壁村的轄地,再往北就是黎城縣了。赤壁村地域面積不小,約有3萬多畝,但是人口著實不多,兩個村子合并后總共才250余戶,600余口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名赤壁

赤壁村是個山區(qū)小村,但“赤壁”這個詞名氣很大。

知道“赤壁”這個地名詞應該是在上小學時聽了小喇叭廣播的評書《三國演義》之后的事兒,其中一段“赤壁之戰(zhàn)”很是精彩,記憶深刻。

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電視還沒走進農(nóng)村,獲得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是掛在門腦窗上的有線廣播小喇叭。蹲在門墩石上吃著飯聽著袁老的評書也曾是一種簡單的幸福。

到縣城上中學后,接觸面就大得多了,恰好有同學老家是北耽車鄉(xiāng)赤壁村,很是驚奇,并且聽說也有一條大河,一度以為“赤壁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平順縣。直到看了《三國演義》電視連續(xù)劇和在課本里學習了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才知道錯了,僅是同名而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赤壁村的這條河流名叫濁漳河,河流到赤壁村這里時突然跌落幾十米,形成一個大“斷”,“斷”本意為“斷開、斷絕”,在平順縣民間引申為河流中間突然跌落形成瀑布的地勢地形。濁漳河行經(jīng)赤壁村時懸挑出一個大瀑布,成為了一大勝景“赤壁懸流”,在明朝時就列為平順古八景之一。

赤壁村在明正德年間之前就已經(jīng)建村,不過名字不是赤壁,而是叫“斷店莊”。據(jù)傳最初是在濁漳河大“斷”北岸附近山坡上有一位姓郭的人家開了一個飯店,后來逐漸這里定居的人多了,成了個幾十戶的小村莊,所以就因“斷”、因“店”起名叫“斷店莊”。

到了明朝正德六年(1644),由于斷店莊人口越來越多,讀書人也越來越多。大家共議,認為“斷店莊”這個名字不太好,“斷”字不吉祥,“店”有點狹隘,“莊”有點小家子氣。站在河對岸高山上遙看村莊,河岸壁立千仞,全是一層層裸露的紅色沙石,經(jīng)過億萬年的風吹日曬、河水拍擊,簡直像整齊堆砌著的美玉,最后定名為了“赤壁”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要說“赤壁”這個詞的名氣很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同,因為畢竟有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在作背書,想不承認都不行。平順縣的赤壁村恰好有一條濁漳河流經(jīng),也是紅色的巖壁,因而得名“赤壁”,與赤壁之戰(zhàn)卻是一丁點關系也沒有。但要以此來否定“赤壁村”的名氣之大,也是行不通的。因為,至少在長治市以及晉冀豫三省交界處的一大片地區(qū)老百姓中間,太行山“赤壁懸流”景區(qū)也是一個知名度爆棚的存在。

濁漳河似乎獨愛赤壁村,奔騰至此,仿若一條不羈的玉龍,在巨石處猛然騰躍,河水訇然跌落,水花四濺,恰似碎玉紛飛,由此懸挑出的“赤壁懸流”,恰似銀河落九天般壯美,其磅礴之勢,震人心魄,成為這方山水間永不落幕的視覺盛宴。

“赤壁懸流”在明朝時就被評定為平順古八景之一,直到近些年才被旅游開發(fā)。景區(qū)甫一露面,立即驚艷世間,名噪一時,成了來平順旅游必到的網(wǎng)紅打卡地之一。

平順縣的赤壁村根本不需要沾“赤壁之戰(zhàn)”的光,靠“赤壁懸流”已是大名遠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勝景赤壁

赤壁村有“赤壁懸流”旅游景點,你以為這就夠了?不!赤壁村的勝景遠遠不止于此。

除“赤壁懸流 ”之外,平順古八景之中的另外一景“龍門奮蟄”也處在赤壁村卻是大多數(shù)人不很清楚的事情。赤壁斷懸流下,河道中央有一個石質的小山丘,宛如臥龍,龍頭高揚,龍尾伸向河里,臥龍的背面和前面都有山,三山形成對峙之勢,所以稱之為龍門。

關于“龍門奮蟄”,在多個版本的地方志中均可找到記載。明萬歷版《潞安府志》:“龍門山,舊屬黎城,今在縣北八十里,兩山相合,中有大石,嘗奮蟄焉”;清康熙版《平順縣志》:“新安里赤壁村,漳河南岸,路旁有大石聳立,俗傳龍臥其中,突起南山上,至今蟠臥,巨跡騰列,山穴俱存”;清乾隆版《潞安府志》:“龍門山,在(潞城)縣東130里石城里赤壁村,兩山合峙,山在三穴漳河南岸,大石聳立上,人傳龍臥跡”。

龍門奮蟄之地,是鯀、禹父子治水之處。古時候,濁漳河水迅猛異常,民受其害。大禹的父親鯀在此鑿溝治水,卻錯修溝渠向南,勞民傷財而無功。鯀死后,禹子承父業(yè)繼續(xù)治理。禹總結經(jīng)驗,創(chuàng)新方法,引水東流,從此河流不再泛濫,人民安居樂業(y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乾隆《潞安府志·卷四 水利》記載“土人傳鯀治水,欲浚漳河南流,鑿山勢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東流,始通。鑿痕今存”。如今你進入“赤壁懸流”景區(qū)內(nèi)逆流而上不遠處,河南岸一條峽谷頂端人工鑿痕依稀可辨,峽谷不長便被土石阻斷,這就是流傳的錯鏨溝遺址,也是龍門所在。

赤壁村既有龍門,還有龍洞。村子面朝龍門,背靠深山之上藏有一個神奇溶洞名為“漳水五龍洞”,堪稱又一處風景奇觀。

五龍洞藏在深山之中,現(xiàn)在仍未被開發(fā),一切還是原始風貌。在很早以前,五龍洞作為龍居之地是赤壁村以及附近村民求雨之所。赤壁村下就是奔騰不息的濁漳河水,但是礙于懸崖峭壁,用水卻是困難,生活以及耕種之水均靠老天爺照顧。遇到天旱之年,老百姓便會來五龍洞向五龍王求雨。五龍洞口是一整塊青石中間開著一個方口,已被香火把熏得漆黑閃亮,有石碑刻著“漳水五龍神尊位”。

五龍洞有五個溶洞首尾相接,就像是一進五院。最外面的洞口看上去比較狹窄,高不足二尺,寬也就三尺余,如要進洞需俯身攀爬才行。進入洞口,經(jīng)過一段短下坡后,豁然開闊,寬7米,深5米,高2.5米,此為第一洞,左右鐘乳石林立,像是龍宮的儀仗隊歡迎客人,名叫"群龍迎客"。

進入第二洞,比第一洞大了差不多一倍,寬、深10米余,高4米,四壁鐘乳呈現(xiàn)一派珠光寶器,琳瑯滿目。通過一深約7米、寬1.5米、高1米的走廊進入第三洞,洞深11.7米,寬4.7米,高3米。在第三洞右?guī)猩?米,寬0.5米,高0.6米的一小支洞,洞內(nèi)石筍遍地,極像眾神打坐誦經(jīng),最前面一個石筍更為神奇,似一座水晶香爐,中心有一小眼,能插一炷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傳說周圍村莊遇到大旱,前來祈雨,就要在這里燒香求雨,只有把香插入這個小眼,才算真正求到五龍王爺。因此,這里名曰"取水圣壇"。五龍洞口上方有一匾額“沛然下雨”,旁有小字記載:“乾隆二十九年七月初五日乙卯、初六日丙辰取水,出洞門見雨渺渺,回殿大雨報應,方圓二十里為界”。

從第三洞到第四洞也需走一道約7.5米長的走廊,寬2.5米,高5米,再往里便是寬大輝煌,居五洞之最美的第四洞,寬12米,深9米,高11米。第四洞四周及洞頂完全被鐘乳石覆蓋,橫豎皆成美景,隨你想象,或哪吒鬧海”,或桂林山水最神奇是一座8米高的寶塔,雪白晶營,層層造形千奇百怪,象龍王的定海神針矗立在中央。

第五洞在第四洞后上方,攀爬不易,仰望可見各種用具擺設整齊,可為五龍王爺?shù)膬?nèi)廳?

有五龍洞在此保佑百姓風調雨順,百姓曾立碑公約“洞內(nèi)不許損毀景象,洞外不準砍伐棘木”,所以洞內(nèi)景象保存完好,洞外草木茂盛,外人輕易找尋不見。

赤壁村的自然風光如詩如畫,而其人文底蘊同樣深厚,諸多歷史遺跡見證著歲月的滄桑,其中村前的戰(zhàn)備渠與村中的唐王廟頗具代表性。村前的戰(zhàn)備渠,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修建,八十年代通水造福百姓,至今仍在發(fā)揮著很大作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赤壁村唐王廟建于村北山坡高處,坐北朝南,東西28米,南北27米,幾乎是個方形。廟院東側存石碑1通,記述了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的經(jīng)過,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遺構。唐王廟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坐戲臺)、獻殿、正殿,兩側分布為東、西夾殿,東、西耳殿。整體保存相對完好。

唐王廟敬奉著唐王李世民,赤壁村無緣無故為什么要建一座唐王廟?據(jù)說是因為唐王吞蝗蟲,為民除稼穡之害,勤政愛民,省冗費,輕徭役,天下謳歌太平。

唐貞觀二年,蝗蟲遍野,百姓遭殃,為救民養(yǎng)民,唐太宗李世民把蝗蟲吞吃到肚里,為百姓除掉蝗蟲。而赤壁所處之地,是晉冀豫三省交界之處,歷史上多次發(fā)生蝗災,民不聊生。于是,自然就想到了吞蝗救民的唐王,建廟祭祀,以求免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王廟是什么年代創(chuàng)建的,找不到詳細記載,無法推斷,目前遺存建筑結構是清代風格。唐王廟建成后,是否真的保佑百姓不再遭受蝗蟲之害,也未見得。神仙有時候也靠不住,只有靠人民自己。至少在1943年春夏之際,平順縣漳河沿岸地區(qū)還遭受過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蝗災,是在抗日政府組織下,軍民一心抗災救災,渡過了難關。新中成立后,人民政府組織群眾把防災工作做到了前邊,蝗災再無發(fā)生過。

唐王廟先是在上世紀長時間作為赤壁村學校使用,東、西配殿曾是學校的教室,如今改成了一位赤壁村名人的展覽館——段二淼戲劇藝術展覽館。

赤壁村是出過名人的,說是赤壁村的名人,顯然有些格局小了。段二淼,至少應該是晉東南地區(qū)的名人,如果從他所在行業(yè)說,應該可以擴展到全省甚至全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名人赤壁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在晉東南地區(qū)無論大人小孩,都知道勝利劇團有個唱戲的好把式名叫段二淼。他不僅本人唱戲唱得好,而且為上黨梆子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他和他的徒弟們秉承段派藝術,一脈相承,帶領上黨梆子一路走來,一直走到今天,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輝煌,為上黨梆子傳承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段二淼先生1899年出生在赤壁村一個貧苦家庭,一歲喪父,兩歲離母,家里窮得揭不開鍋,奶奶經(jīng)常帶著他沿村討吃要飯。在討吃要飯途中,只要遇到有戲班子唱戲,他就著迷,就要從開始看到散場。就這樣,戲劇藝術的萌芽在一個小討吃孩心中勃發(fā)了。10歲,開始到涉縣天益班子學戲唱戲,到1915年,六年時間,他先后又在黎城公益班,襄垣的鳴鳳班、合意班、景義班,潞城的新樂意班等多個班社演出學習。

段二淼刻苦學習、練功,16歲時就成了馳名上黨的名演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名聲大振。1916年起,他先后擔任過壺關大口樂意班、長子南呈樂親班、平順王曲三樂班掌班。經(jīng)過長時間打磨,段二淼的演唱已經(jīng)非常嫻熟,形成了段派藝術,受到上黨地區(qū)廣大觀眾的高度贊譽和喜愛。那個時期,段二淼到了哪個戲班子,哪個戲班子就叫“二淼戲”。1935年,他帶領上黨梆子潞府派演員到太原演出半年,深受省城觀眾歡迎,獲得“譽滿并門”的錦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段二淼專攻小生,兼演須生,上黨梆子所有劇目他基本上都演過,精通諳熟一百來出戲。他以唱功見長,唱腔挺拔高亢,字正腔圓,明快清晰,委婉華麗,身段剛健優(yōu)美,擅翎子功,靠架功尤為出色。代表劇目:《佘塘關》《破洪州》《翠屏山》《烏鴉山》《甘泉宮》《小宴》《雁門關》《長生殿》《柳春院》《白毛女》《小二黑結婚》《血淚仇》等。

段二淼不但戲唱得好,更有一股民族氣節(jié),有一顆愛國之心。日軍占領晉東南地區(qū)后,他便隱居不出,拒不為日本人唱戲。 寧可不唱戲,也決不出賣靈魂,他帶領徒弟溫喜云、趙玉信等隱居在家鄉(xiāng)平順縣。 在國難當頭,非常時期,表現(xiàn)出了一個民間藝人的非凡民族氣節(jié)。

1940年,中共太南區(qū)黨委、中共太南地委、太行四地委駐平順縣寺頭村后。著名作家趙樹理也來到寺頭村,從事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聽說段二淼在老家附近村莊教戲,就跑去造訪他。趙樹理和太南勝利劇團創(chuàng)立人王聰文一道去請段二淼,給他講說“國度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1943年底, 段二淼加入勝利劇團。然后把他的幾個名徒如溫喜云、李禿則、王東則都帶到了勝利劇團,后來又收郝同生、牛一舟等新徒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段二淼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思想前進很快,不久就入黨,并擔任勝利劇團團長。他帶領勝利劇團在上黨大地各處 宣傳 演出,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建國前夕,他出席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1958年起任山西省晉東南藝術學校校長,兼任上黨戲劇院院長。段二淼從舊社會一步步走來,成為了上黨戲曲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上黨戲圣。

村里的老人們閑時聚在一起,常講述著段先生的傳奇故事,回憶著曾經(jīng)的輝煌歲月。赤壁村為紀念段先生這位村里名人,把他生前事跡以及一些遺物收集、整理,做成了一座展覽館,供來人參觀學習。村子里房屋墻壁全部加以利用,畫上了各種戲曲人物圖案,普及和宣傳戲曲知識。

赤壁村以段二淼先生為傲,努力把村莊打造成上黨戲曲之鄉(xiāng),以紀念這位上黨戲曲泰斗。讓上黨戲曲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段先生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激勵后人不斷追求藝術、傳承文化的精神動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神秘東洪

現(xiàn)在,東洪是赤壁村的一部分。

原東洪村由至少七、八個自然莊組成,不過現(xiàn)在還有人煙的只剩下山宿、東洪、劉家峧三個了,分散在赤壁村北部的山溝溝里,國土面積達到2萬畝,占現(xiàn)赤壁全村的三分之二。

這里地廣人稀,山大溝深,完全靠天吃飯,旱起來旱的要死,一下雨,就有山洪暴發(fā)。幾個自然莊全在山圪梁上,往往是一下雨就遭受洪災。特別是劉家峧莊的山溝有10 里長,東洪莊的東溝有5里長,西洪溝有4里長,這三個溝的洪水最大最兇猛。哪個莊都和“洪”分不開,相比較之下東洪莊的東溝最陡,發(fā)洪水的時候最多,水頭最大、最兇,這里居住的農(nóng)戶又較多,因此,叫成了東洪村。

為什么說東洪村比較神秘?一則名氣隱匿,鮮有人問津探究;二則人口稀疏,向外傳遞的信息微乎其微,仿若被歲月塵封的角落,亟待人們揭開其神秘面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洪的面積很大,老百姓長期居住在這里,產(chǎn)生出了眾多的小地名,非常有意思,可以概括為:4水9峧18碣。4水:水石、塌石、犁巖井和西井;9峧:劉家峧、青崗峧、滲峪峧、蹬圪廊峧、范家峧、后峧、麻地峧、小廟峧和廟峧;18碣:小松碣、西碣上、大西洪碣、荒坡碣、羊圈碣、靳家碣、棗樹碣、范家碣、劉凹西碣、桃樹碣、柿花碣、唾沫碣、黑老碣、小不長碣、墳碣、垛不長碣、馮家碣和水石碣等。

東洪村在很早的時候,人口應該很多,只是后來陸陸續(xù)續(xù)遷離了,因為在這些小地名誕生的地方,好多都能找到人類生活過的痕跡。比如村里的白村口莊地名,據(jù)傳曾是村里有百戶人家之多,才叫為百村口,后來演化為白村口。不過現(xiàn)在白村口很久已經(jīng)沒人煙了,村上五十幾歲的人也都不曾見過這里有人居住。

傳說在水石溝和白村口莊曾有兩個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庵腳山下有個尼姑庵,白村口莊有100多戶人家,但在清乾隆年間的時候發(fā)了一場特大洪水,兩個寺院和尼姑庵,以及白村口莊的大部分村民遭災,一沖了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洪村的村民在地里耕種時曾挖出30多斤重的大圓肚銅香爐和一面銅鏡,還有村民曾在河溝里撿拾到古錢幣,似乎印證了此事絕非虛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進入東洪溝的中段,半山腰有一座遠看像廟宇近看像學校的建筑,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孤零零地。近前一看,還真是兩者兼之。山里洪水泛濫,以為龍王爺能管這事兒,所以不知道在什么時間就修建了一座龍王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學校,這里在整條溝里的中段,可以兼顧各個自然莊學生來校,又是公共財產(chǎn),當仁不讓成了學校。墻壁上還殘留“育人”兩字,但是不作學校好多年,有虔誠的村民在過年時給它貼上了對聯(lián),橫批非常直接,就是要求龍王“有求必應”。

東洪村,因洪水而得名。民受其害,苦不堪言。感恩國家扶貧政策好,全村搬遷到了324省道旁交通方便、設施齊全的住宅小區(qū),再也不用擔心洪水爆發(fā)了。

不過那兩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和尼姑庵是個什么樣子呢?還有白村口莊的百戶人家當時是個怎樣的熱鬧程度呢?還有就是白村口莊又是在什么時候消失的呢?

嗯,還是很神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qū)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