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熱搜上掛著這樣一則帖子《海底撈!孕婦勸退成功!》

有孕婦發(fā)帖稱,她看了網(wǎng)上的攻略《孕期一定要去吃一次海底撈》后,心動不已:
以為懷孕的時候去海底撈,就能免費白嫖到寶寶相冊、衣服、襪子、玩具大禮盒......

于是特意找了另外兩個孕婦朋友,去了廣州的一家海底撈。

一進門的時候,服務員態(tài)度很好,扶著她們走進去。
送了銀耳、糖水,給了一堆零食,還送了一個搖鈴玩具。
然而,孕婦卻大為震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才給一個玩具?”
就去叫來服務員,討要其它玩具。對峙了很久,終于拿到了2個玩具。

她大失所望:“真沒想到海底撈這么摳搜,對孕婦不友好,成功勸退。”
不是很懂,海底撈不是一家火鍋店么,什么時候變成一家義務送孕婦禮品的母嬰店了?
你自己都說了人家服務員態(tài)度很好,又送銀耳糖水、又送零食玩具,都這樣了還要被你掛到網(wǎng)上發(fā)帖吐槽。
也許她以為發(fā)帖后會引來一堆共鳴附和的,沒想到網(wǎng)友們的小嘴都跟淬了毒似的:

“上次去海底撈,一看我是孕婦,把總公司董事長的職位都給我了?!?/p>
“上次帶我老婆懷了孕去海底撈,給我們送了套學區(qū)房還包了大學出國的學費?!?/p>
“是海底撈,不是隨便撈?!?/p>
02
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下社會有種很奇怪的風氣:
越來越多人白嫖上癮,如果某家店或某個人沒有讓他們貪到足夠多的小便宜,就罵罵咧咧、四處投訴。
比如有人發(fā)帖稱,自己因為飯量太小被海底撈轟走了。

光看標題還以為是海底撈店大欺客,一看事情經(jīng)過,瞬間無語凝噎。
發(fā)帖人去海底撈,結(jié)果什么都沒點,連鍋底也沒點,光在自助小料臺那里拿水果和粥。
服務員就說現(xiàn)在可以在這吃,一會兒人多了,就不能在這吃了。
發(fā)帖人氣憤不已,再三強調(diào)她是付了錢的。

付了多少錢呢?果盤是免費的,自助小料是10元一人,還用了大學生優(yōu)惠,最后只付了8塊8。
好家伙,你雖然飯量小,但臉大,這還有必要進去吃嗎,在外面取個不要錢的號等位不是還能吃得更多?

還有人發(fā)帖諷刺《在KFC當服務員很高傲?》
發(fā)帖人點了熱辣香骨雞和蛋撻,讓服務員給他6個糖醋醬,結(jié)果服務員只給了他3個。
理由是:“原本這個是配著薯條和雞塊吃才有的,你又沒點這個。”

人家服務員說得也沒錯啊,結(jié)果發(fā)帖人卻被氣到跳腳,又是投訴又是掛人。
有人點了瑞幸咖啡的外賣,備注讓店員送一袋咖啡渣。
店員打電話解釋說外賣不能送咖啡渣,要到店領(lǐng)取。
并耐心地在小票上留言:“咖啡渣都倒掉了沒有了喔”,還附上了一個笑臉。

結(jié)果發(fā)帖人卻覺得這家瑞幸的服務員小氣、服務態(tài)度差、還撒謊。
點開他的主頁,發(fā)現(xiàn)他總共發(fā)了5條筆記,有4條都是在吐槽。

諷刺的是,這樣雞毛又多事的人,個人簡介卻是:
“快樂小孩,無所畏懼,開心最重要,什么都不多想,清心寡欲?!?/p>
03
對于白嫖上癮的人來說,別管眼前的東西是不是他們需要的,也別管白嫖起來會不會丟臉、有失體面。
免費的東西總是好的,先拿了再說。
比如,前段時間的圣誕節(jié),太原一家商場的圣誕樹上面的裝飾禮盒,就遭到了一群人的哄搶。

好幾個人又是爬樹又是推擠,生怕下手晚了就沒了,真是一出人類返祖行為表演現(xiàn)場。

結(jié)果搶到手的禮盒里實際上什么都沒有,于是這些人就隨意亂丟在地上,不管不顧。

比如有網(wǎng)紅在青海自駕游,發(fā)現(xiàn)一片無人居住的房屋,里面有很多“野生物資”。
她二話不說就把房間里的大米、面粉以及土豆,明目張膽地給拿走了。

還拍了視頻展示自己的戰(zhàn)利品,并說要拿去喂狗。
有網(wǎng)友提醒她:“其實這不是無人區(qū),這是牧民放牧時碰到惡劣天氣臨時躲避的地方,那些糧食都是放在那里應急的。”

沒想到她居然回應說:“我就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撿的大米土豆,全都在我車上長毛了都,那狗都不帶吃的。”
再比如,上海南京東路的一家自助餐廳,監(jiān)控錄像里顯示:

有兩個顧客吃完自助餐后,竟往自己的袋子里打包了十幾斤的各種海鮮和肉類。
被服務員發(fā)現(xiàn)后,還在狡辯,幸好有監(jiān)控拍得一清二楚。

各種蝦、貝類、牛肉片,一大袋一大袋地裝,這是吃飯還是上貨來了?

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多少“聰明人”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
他們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偷”,認為只是些無傷大雅的“薅羊毛”罷了,所以也根本不會有任何反省。
04
美國行為經(jīng)濟學教授丹·艾瑞里,在《怪誕行為學4:誠實的真相》中,就提到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公共使用的冰箱里,放了6瓶可樂。
結(jié)果72小時之后,這6瓶可樂都被人給拿走了。
同時,他還在冰箱里放了可以買到6瓶可樂的零錢。
同樣是72小時,這些零錢卻分文未少。
這種現(xiàn)象其實非常常見,很多人都有這種看似不起眼的貪小便宜經(jīng)歷:
從辦公室里順走一些本子、訂書機、膠布之類的小玩意;
把商場衛(wèi)生間里的廁紙,整捆整捆地放進包里帶回家。
因為不是直接拿錢,所以他們不覺得這是偷竊,人特別擅長把自己細微的不誠實合理化。
心理學上,人類的行為往往受兩種相反的動因影響。
一方面,我們希望自己是誠實可敬的人,有良好的自我感覺,也就是“自我動因”;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從欺騙中獲益,得到盡可能多的錢,這是標準的“金錢動因”。
我們就在這兩種動因中掙扎,尋求效用最大化:既想盡量撈好處,但又不想把自己“弄臟”。
當一些不誠實的行為不直接涉及金錢的時候,比如順走公共冰箱里的可樂、辦公室的筆、薅自助餐廳的羊毛......
人們往往會表現(xiàn)得肆無忌憚,覺得做這類貪小便宜的行為,不會損害到自己的“道德形象”。
但事實上,這類行為給社會造成的損失是無可估量的,如果越來越多人這么做,甚至會搞垮一個行業(yè)。

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每個人的共同維護,整個社會風氣才不會向更壞的方向滑落。
就像馬丁·路德金所說:“道德宇宙的弧線很長,但它會向正義彎曲。”
希望那些白嫖上癮的人,能夠戒掉這種有害無益的行為,在善良與丑惡之間,從來都是轉(zhuǎn)身的距離。
共勉。
作者:小椰子,個人成長領(lǐng)域作家,全網(wǎng)粉絲量破200萬。關(guān)注我,用獨特視角解讀社會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認知升級。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