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陳白
一場攪動全球的鬧劇,走到了一個關鍵轉折時刻。
1月19日關閉的TikTok,在特朗普上任之后的1月20日,又宣布原地復活、恢復開放了——盡管還不能再應用商店下載,但美國人起碼又能用了。
大洋彼岸的蝴蝶效應,震幅也傳導到了此岸。作為以中國中產女性為主的社區(qū)APP小紅書,在美國的政治博弈中卻突然成為了「人民的選擇」。
不過,隨著Tiktok在美國的封禁又開放,小紅書的外來者們也開始重新回到他們的賽博故土。
但令人意外的其實不止是完全可以堪稱“TikTok事變”的社交平臺變化,美國正在變得充滿空前的不確定性。
比如誰也不知道,上臺前兩天的特朗普,居然還發(fā)行了特朗普幣,再比如更令人無語的是,重新入住白宮的前一天,特朗普妻子梅拉尼亞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人們現(xiàn)在可以買到MELANIA(梅拉尼亞幣)。
身處在2025年的1月,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謂“隨機漫步的傻瓜”——我們往往愛在后視鏡中看未來,但歷史告訴我們,以前從未發(fā)生的事,后來也有可能發(fā)生。
塔勒布說,“新聞媒體一天到晚拿所謂的牛市和熊市等等概念轟炸我們,用以指金融市場的價格走高或者下跌。而我認為,看好或者看壞的概念往往空洞無物,不能用到充滿隨機性的世界當中,尤其是如果這個世界存在很多不對稱結果的話?!?/p>
其實我們真正應該從歷史中學到的,應該是不迷信天真的經驗論,而是努力去觀察偶然遇到的歷史事實。
很多時候,這種概率意義上的偶然性,可能才是決定我們未來發(fā)展方向的關鍵標尺。
01
不確定性的陰影
“你有沒有奇怪過,為什么那么多在校成績好的人最后一事無成,而那些學業(yè)落后的人卻在賺大錢,買鉆石?
這有些或許是出于運氣,但學校知識的簡化與反啟蒙特性阻礙了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理解?!?/p>
這段話來自塔勒布更早的知名作品《黑天鵝:如何應對不確定性的未來》。2025年或許是最值得重讀塔勒布的一系列書籍的年份。
管理學者在前些年喜歡用VUCA來形容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所謂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
這個概念源自美國軍方,但在2017年之后,隨著特朗普的第一次上臺,開始被全世界廣泛地重提。
但說到底什么是不確定性,其實也沒有那么高深,就是我們開始發(fā)現(xiàn),一切變得不再可以通過以往我們所依賴的經驗進行科學的預測。
專業(yè)主義和精英主義的表象,逐漸開始顯露出“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的底色。
比如在Tik Tok被封禁之前,彼時市場的主流預測是分為兩派的。
一派認為,Tiktok大概率會被封禁,因為對于這款應用在美國所造成的影響,美國的精英階層是有強烈共識的。
另一派認為,怎么可能封禁呢?1.6億的國民級應用,要是真封禁了,不就和燈塔國的自由女神的國本背道而馳了嗎?
但誰也沒想到,關于TikTok這件事,居然會往如今這個方向發(fā)展。
首先美國人沒想到,即便是封禁了Tik Tok,年輕人們也不選擇Meta、ins此類的應用,而是選擇涌向一個一度連英文版本都沒有、連名字都又紅又專的中國社交應用里。
其次是中國人也沒想到,曾經在賽博網線里也遠隔重洋的美國人們,居然有一天會自己從對岸游了過來,并且樂此不疲的在中國的社交平臺上繳納貓稅。
換在2024年,誰能想到會發(fā)生這些?
02
悲觀的解藥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不確定性程度的提高,也意味著未來我們能夠擁有更大的可能性,在最悲觀時出現(xiàn)大的轉機。
柏林墻的故事,許多人也都耳熟能詳。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墻被推倒。但哪怕是在11月8日早上,東德的絕大多數人可能都無法相信這會成為現(xiàn)實——就像如今我們無法想象Tiktok會封閉又開放一樣。
柏林墻的倒塌,不僅是東西德統(tǒng)一的開始,也是整個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的標志。它不僅結束了德國的分裂,也預示著冷戰(zhàn)格局的終結,標志著一個更加多元和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的開始。
在那之后,我們迎來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全球化幻境——地球村開始成為一種席卷全球的主流敘事。哪怕是中國山區(qū)里的孩子們,也開始在英語課本上給遙遠的美國朋友們,寫下了自己的信。
有人說,柏林墻不僅是一堵實體墻的倒塌,更是思想和心靈上隔閡的崩潰。但當今天的我們以一種莫名的方式相聚在賽博世界,無論是哪邊的人們忽然都發(fā)現(xiàn),那堵無形的心靈高墻遠沒有它看起來的那么的不可逾越。
我在給《21世紀經濟報道》寫的一篇評論中提到:
小紅書上的原住民們,以這樣一種最有“?!币沧钣袗鄣姆绞綒g迎這些涌入本土社交平臺的全球新住民們。這是自萬維網誕生以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的奇特景觀:在一款甚至還沒有上線實時翻譯功能的社交軟件上,全世界的人們開始藉由分享自己的貓貓狗狗們走到了一起。
不得不說,貓狗確實是賽博時代的社交“硬通貨”。因為對于萌寵的熱愛幾乎是人類的天性,其中無關任何職業(yè)和專業(yè)領域,只有人類的共通情感。事實上,這本來也應該是以“開放共享”作為技術精神的互聯(lián)網誕生時的初衷所在。
近幾年來,由于全球政治經濟的多重不確定性影響,原本開放合作共贏的互聯(lián)網世界也因此變得溝壑縱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因此變得困難重重。商業(yè)不可避免的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沖擊——Tik Tok在美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但社交平臺的本意還是應該在于促進交往和溝通,如何在非此即彼中尋找到一條發(fā)展新路徑,其實無論對于哪個國家的互聯(lián)網公司來說,都是一項新挑戰(zhàn)。
小紅書的這一波“潑天”流量,幾乎可以說是在“山窮水復疑無路”之中,突然打開了一個「柳暗花明」的突破口。它以人類最基本的共同愛好作為起點,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了一個分享討論的社區(qū)氛圍,這是貓稅的功勞,但也是人類渴望溝通、交流的結果。
盡管當下我們都陷入各種各樣的困境之中,但有時候,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反而是悲觀最好的解藥。
03
全球化4.0
我們知道,在近十年間,世界正變得崎嶇不平。
上周五晚上,本來約了一位身在大洋彼岸的朋友直播,想聊聊最近中國很多社交平臺公司的變化。結果他被通知所在的國家不支持該功能。于是只能遺憾地錯過。
我覺得這件事情多少有些諷刺,畢竟我們準備討論的,是我們是不是會重返過去那個充滿了烏托邦色彩的全球化明天。
對于80年代以前的人們來說,全球化其實曾經并不是烏托邦,而是近在眼前、即將到來的現(xiàn)實。
最近美國知名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在大洋兩岸都引發(fā)了關注。這篇文章大概講述了中國制造業(yè)的領先位置以及美國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當下的中國。
但其實弗里德曼更為知名的著作,是2006年時他出版的那本《世界是平的》。
在這本書中,弗里德曼寫到,人類歷史上從來未有這樣的時刻:人們將和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互相競爭和合作,人們的機會將越來越平等。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電腦、電子郵件、網絡、遠程會議和各種新軟件。
如果說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動力是國家,全球化2.0的主要動力是公司,那么全球化3.0的獨特動力就是個人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競爭,二者賦予了它與眾不同的新特征。弗里德曼把這種使個人和小團體在全球范圍內親密無間合作的現(xiàn)象稱為平坦的世界。
到了2020年前后,開始有人提全球化4.0。不過,相比主流敘事中的共同體全球化4.0,我更愿意相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4.0,是一個回歸常識和人性、沖破阻隔和封閉的4.0時代。
在許多年前,熊培云老師曾經在名為《把一生當做自己的偉大前程》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不要用過去毀壞我們的現(xiàn)在和將來,也不要用歸納來全盤指導我們的生活。歸納不是科學,它只有心理基礎,而沒有邏輯基礎,只能供參考。不要愚鈍地相信“歷史告訴未來”這樣的說法。羅素說過,一只每天被主人照常喂養(yǎng)的雞,怎么也歸納不出自己終有一天會被主人擰斷脖子。
歷史就是歷史,時過境遷,讓歷史告訴未來,只是啟示而非決斷。
從更長的歷史周期來看,我還是愿意選擇相信,所有的高墻與鴻溝,只是我們走過的一段彎路,人性中對于溝通和交流的渴望,最終會促使我們打破藩籬,重新走到一起。
希望那一天的到來,不會太久。
END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