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4年的夏天,臨城縣中學的高三教室里熱得仿佛蒸籠。課桌上滿是汗?jié)n和青春期特有的躁動,窗外知了不停地鳴叫。我叫王明,那一年十八歲,對未來既充滿期待又略顯迷茫。

教室里的同學大多來自附近的農村,衣服上還帶著地里的泥土氣息。有些男生暑假還要幫家里干活,女生則在為即將到來的高考憂心忡忡。而我,全神貫注于學習,只希望能考上省城的大學,改變家里的命運。

我的座位緊挨著張雨涵。她是縣長張德義的獨生女,長相清秀,戴著一副細框眼鏡,總是扎著整齊的馬尾辮。那天,她突然拿起白色粉筆,在我們共用的三八線"。

"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忍不住笑了。這個女孩雖然是縣長的千金,但絲毫沒有嬌蠻的作風。她聰明,有主見,偏偏又帶著一絲孩子氣的任性。

2.

那是改革開放的第六個年頭。農村的變化已經悄然發(fā)生。我家在城郊的一個小村莊,父親剛剛開了一家小五金店,母親在公社衛(wèi)生院上班。家境不算富裕,但父母對我的學業(yè)充滿期望。

張德義是個開明的干部,常常鼓勵女兒獨立思考。張雨涵從小就不拘泥于傳統(tǒng),她喜歡讀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但在學習上頗有默契。

高考前的那個夏天,我們的交流越來越多。她喜歡在課桌上留言,有時是一道數(shù)學難題,有時是一句充滿機智的玩笑。漸漸地,那道用

我們都不知道,這道看似嚴肅的分界線,其實是命運為我們編織的一個溫柔的開端。

3.

1984年夏天,高考結束后,整個臨城縣洋溢著青年人對未來的憧憬。我如愿考入了省城大學的工程系,對于出身普通家庭的我來說,這是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

父親是個務實的小五金店老板,母親在公社衛(wèi)生院工作。他們省吃儉用供我讀書,臨別那天,父親特意買了一套新行李箱。母親紅著眼眶,絮絮叨叨地檢查我的換洗衣服和證件。

"明明,好好讀書,別讓自己輸在起跑線上。"父親拍著我的肩膀,語氣堅定又不失溫柔。

臨別那天,張雨涵特意來車站送行。她穿著一件白色襯衫,馬尾辮扎得一絲不茍。她沒有說太多話,只是將一本筆記本悄悄塞進我的書包。

"保重。"她說,聲音有些微啞。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她眼中一閃而過的不舍。

大學生活豐富而充實。我白天專注學習,晚上在圖書館埋頭苦讀。工程系的課程嚴謹而繁重,每一門課都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偶爾休息時,我會翻看張雨涵塞給我的那本筆記。

筆記本的扉頁上,她用工整的字跡寫著:"愿你的未來,如這本筆記般清晰而有序。"這短短一句話,仿佛是她對我最誠摯的祝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偶爾會通信。她的來信總是寫得很認真,字跡工整,聊些家鄉(xiāng)的變化和對未來的期望。那些信,我都小心地保存著,像是珍藏一段未完成的青春記憶。

1988年,大學即將畢業(yè)。分配工作時,我意外地被安排到了臨城縣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命運,就這樣將我?guī)Щ亓耸煜さ耐恋亍?/p>

回到臨城,我父親笑呵呵地說:"聽說張縣長的女兒現(xiàn)在在縣政府工作,負責教育文化。"

我的心,不由得漫起一絲漣漪。青春的記憶,如同被塵封已久的相冊,在這一刻悄然翻開。

4.

1990年初夏,臨城縣政府招聘新人。我在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工作已經兩年,對這里的一草一木已經格外熟悉。那天,我正在為村民做常規(guī)體檢,突然聽到外面?zhèn)鱽硪魂囀煜さ穆曇簟?/p>

抬頭一看,張雨涵站在診室門口。她穿著一套干練的藏青色職業(yè)套裝,已經沒有了高中時的青澀,多了幾分成熟穩(wěn)重。

"王明?"她微笑著,"真巧。"

我們寒暄了幾句。她告訴我,現(xiàn)在負責縣里的教育文化工作,經常需要到各個鄉(xiāng)鎮(zhèn)調研。聊天中,我發(fā)現(xiàn)她依然保持著高中時代那份認真和執(zhí)著。

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曾經的"三八線"早已悄然消失。

5.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漸漸熟絡。有時她來衛(wèi)生院檢查工作,有時我去縣政府匯報醫(yī)療站的情況。每一次偶遇,都像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父母開始注意到我的變化。母親有一次笑著說:"張縣長的女兒真是個好姑娘。"

我知道,我們之間的感情,正在悄然生長。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的交集越來越多。臨城縣不大,加上我們都在公共系統(tǒng)工作,偶遇成為常事。每一次相遇,都像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張雨涵依然保持著高中時代的特點:認真、執(zhí)著,同時又多了幾分成熟穩(wěn)重。她工作勤奮,在教育文化局頗有建樹。同事們都說,張縣長的女兒不僅聰明,還很務實。

有一次,她來衛(wèi)生院調研農村教育醫(yī)療資源分配問題。我們坐在簡陋的會議室里,她提出了一系列精準的問題。我清楚地記得,她翻閱資料時的專注,那雙明亮的眼睛仿佛能看穿問題的本質。

"王明,你怎么看這個問題?"她問我。

我們?yōu)榇苏归_了長達一個小時的討論。從教育均衡到醫(yī)療資源分配,從城鄉(xiāng)差異到鄉(xiāng)村振興。她的觀點犀利而深刻,讓我為之折服。

父母開始注意到我的變化。母親有一次笑著說:"張縣長的女兒真是個好姑娘。莫要錯過了。"父親則若有所思地看著我,眼神里充滿了期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6.

張德義是個開明的父親。他早就看出女兒對我的心意。有一次,他專門找我談話。

"王明,"他語重心長,"我聽雨涵提起過你。你們是一類人。"

他說的"一類人",我猜測是指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王明,"他遞給我一杯茶,"雨涵和你很像。都是為理想奮斗的人。"

他談起女兒在教育局的工作。張雨涵正在推動農村教育均衡項目,為偏遠山區(qū)的孩子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張德義的眼神里滿是驕傲。

"你在衛(wèi)生院也做了不少實事。"他說,"年輕人就應該有擔當。"

那一刻,我感受到不僅是對張雨涵的心動,更是對彼此理想的認同。

7.

臨城的夏天,麥浪起伏。我和張雨涵的感情像夏日的麥田,悄然生長。有時是工作上的討論,有時是偶然的碰面,那份心意愈發(fā)清晰。

我開始注意她的細節(jié):她總是隨身帶一本筆記本,喜歡在上面記錄想法;工作時嚴謹認真,私下里卻有幾分俏皮。

漸漸地,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就像當年課桌上那道被逐漸模糊的"三八線",再也沒有了界限。

8.

1990年秋天,臨城的銀杏葉已經開始泛黃。我鼓起勇氣邀請張雨涵一起吃晚飯。選在了城邊一家極其普通的食堂。

桌上只有兩個菜:炒豆角和紅燒肉。窗外落葉飄動,食堂里只有幾個工人模樣的人。

"我想追求你。"我直接說。

張雨涵愣了一下,隨即笑了。她用筷子夾了一塊肉,放進我的碗里。

"早就知道了。"她說,"還記得高中那道三八線嗎?"

就這樣,我順理成章的和她一起了。

回到家,父母得知消息時,母親喜極而泣。父親則若有所思地抽了兩口煙。

"張縣長的女兒,"他緩緩說,"不錯。"

這四個字,包含了對這段感情的全部祝福。

9.

1991年初春,張雨涵和我的關系已經得到雙方家長的默認。按照當時的習俗,我們開始了正式的相看階段。

張德義邀請我家人吃飯,地點選在臨城最好的飯店。那天,父親穿了唯一的一套深色西服,母親特意買了新的圍巾。我們都緊張得不得了。

飯桌上,張德義開門見山:"王明,聽說你在衛(wèi)生院很努力?"

我如實回答每一個問題。從農村醫(yī)療現(xiàn)狀到我的職業(yè)理想,我盡量展現(xiàn)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對事業(yè)的追求。

張雨涵坐在一旁,偶爾用眼神鼓勵我。她穿著一件淺藍色的毛衣,顯得端莊又溫柔。

后來,張德義說了什么我已經記得不太清晰,只記得那頓飯的氣氛很好。

10.

1991年夏天,我和張雨涵的婚禮在臨城縣城舉行。那是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賓客滿座。

張德義為女兒準備了豐厚的嫁妝:一臺嶄新的縫紉機、幾匹布料,還有一些家具。我家則準備了金器和必需的日用品。兩家人其樂融融。

婚禮上,張雨涵穿著紅色喜服,美得耀眼。我們站在一起,仿佛回到了高中課桌前那個劃分"三八線"的瞬間。

"還記得我們的三八線嗎?"她在儀式上開玩笑。

怎么會忘記呢?這么重要的信物。

11.

轉眼間,我們已經攜手三十年。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我們依舊像當年在課桌上的同學一樣,充滿默契和活力。

那道曾經森嚴的"三八線",如今只剩下一個溫暖的笑話。每當回憶起,我們總會相視一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炎熱的高中午后。

人生如此,不正是一條不斷跨越"三八線"的旅程嗎?有界限,卻終將被愛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