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經(jīng)這樣評價我國歷史上的仁人志士:“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拚命硬干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麄兪侵袊募沽骸!?/p>

晚清的龔自珍就是這樣的人物。龔自珍比林則徐小七歲,曾在朝廷任內(nèi)閣中書和禮部主事等職,他鼎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運動,在以林則徐為中心的禁煙派中,他的官職不算高,卻是骨干力量。

林則徐善于政事不同,龔自珍本質(zhì)是一文人,多愁善感,喜歡指摘時弊,盡管位卑言輕,他仍然是秉筆直書,痛陳朝政中的弊端,在他的筆下,飽含著憂國憂民之情。

龔自珍人生坎坷,雖有才華,可直到三十八歲才進士及第,本以為可以一展抱負,卻不料性格太過剛直,得罪了很多權(quán)臣,最終被排擠得無法在朝中立足,只好辭官回杭州老家。

鴉片戰(zhàn)爭的前一年,龔自珍徹底對朝廷絕望,滿腔的熱情轉(zhuǎn)移到詩歌創(chuàng)作上,寫下長達三百一十五首的組詩,題名為《己亥雜詩》。其中的《己亥雜詩其一百二十五》詩作原文如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首詩的大意是:

中國社會要想生氣勃勃,就要依靠一場急風驚雷的激蕩震撼。

然而,腐朽的統(tǒng)治者壓抑人才,使全國陷入一片死寂,且毫無生氣的局面,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要抖擻精神,重新振作起來。

不要拘泥于一定規(guī)格,要把立志革新的人才降臨到人間,來挽救這瀕臨危亡的可怕局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龔自珍這首《己亥雜詩其一百二十五》是一首針砭時弊的諷諫七言絕句。

整首詩開篇即以宏大的視野描繪了整個中華大地的現(xiàn)狀,不僅描繪了現(xiàn)狀,更隱含了對變革的迫切需求,展現(xiàn)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guān)懷。

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從正面描繪轉(zhuǎn)向?qū)ΜF(xiàn)實的深刻批判,在腐朽統(tǒng)治下,社會思想被禁錮,人才被埋沒,整個國家如同一潭死水,毫無生氣,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沉悶與腐朽。

然后,發(fā)出熱切的呼喚,希望上天能重新振作精神,降下變革的“風雷”,以打破現(xiàn)有的死寂局面,表達了自己不畏艱難、勇于擔當?shù)木耧L貌。

最后,寫下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最為迫切的呼吁,只有不拘一格地選拔和培養(yǎng)人才,才能讓國家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全詩獨辟奇境,別開生面;意象壯偉,寓意深刻;比喻尖銳,語風辛辣;大氣磅礴,氣勢雄渾;情感激昂,獨具魅力;內(nèi)涵深刻,思想深邃。

突出特點是直抒胸臆,以詩為劍,直指時弊,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封建制度末路的深刻洞察與批判,既揭露矛盾、批判現(xiàn)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呼喚著變革,呼喚著未來。

詩中最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慷慨激昂,凸顯了對國家未來命運的深切憂慮,渴望變革,打破陳規(guī)陋習,期盼能讓真正有才華的人得到重用,共同挽救國家的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