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是宋朝著名文學(xué)家,以文章負一代盛名,他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平生喜歡獎掖后進,唐宋八大家中的曾鞏、王安石及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等都曾受到過他的提攜和栽培,而且,曾鞏、蘇軾、蘇轍都出自他的門下,可見他對北宋文壇的影響之大。
相對于有“富貴宰相”之稱的晏殊而言,同為北宋初期的著名詞人,歐陽修的仕途遠沒有晏殊的幸運平順,他三次遭貶,切身體會過人生的起起伏伏,故有百般滋味在心中。
歐陽修的詞頗具五代詞人馮延巳的詞風(fēng),后人評價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此話抓住了歐陽詞的一大特點,就是善于真摯深刻地表達情感。
歐陽修的詞風(fēng)疏快里蘊藏著品格,既有柔美飄逸的一面,又比較注重情感表達,平和沉著,又不失雋永。他早年行役江南時,曾經(jīng)寫下一首《踏莎行·候館梅殘》。詞作原文如下: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fēng)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首詞的大意是:
客舍門前的梅花已經(jīng)凋殘,小溪橋旁剛剛長出的細柳輕垂著枝條。
小草芬芳,春風(fēng)送暖,遠行人躍馬揚鞭。
走得越遠,離別的愁緒越?jīng)]有窮盡,就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綿綿不斷。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粉淚盈淌。
不要登上高樓,憑倚欄桿,望遠懷人,那樣會更添愁苦。
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遠行的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歐陽修這首《踏莎行·候館梅殘》是一首抒寫早春南方行旅的羈旅離愁詞。
整首詞開篇先寫遠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用梅殘、柳細、草薰、風(fēng)暖,構(gòu)成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同時暗示正值早春時節(jié)。
接著,筆鋒一轉(zhuǎn),由麗景描寫轉(zhuǎn)入對離情的細訴,離家越遠,離愁越沉重,這離愁逐漸地擴散開來,就像那片無窮無盡、看不到頭尾的綿綿不斷的春水。
然后,再次轉(zhuǎn)筆,由陌上行人轉(zhuǎn)而描寫樓頭思婦的情景,連用了兩個疊詞,展現(xiàn)了思婦肝腸寸斷、淚水漣漣的深切思念,同時,耳邊回響起心上人的深情囑托。
最后,進一步描繪閨中少婦對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不顧愛人的囑托登高遠眺,渴望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心上人同走天涯,真是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全詞筆調(diào)細膩,委婉含蓄;清新俊逸,章法井然;構(gòu)思新穎,比喻自然;寓情于景,情感深沉;情深意遠,柔婉優(yōu)美。
突出特點是男女兼寫,打破了只圍繞單一方寫離情的慣例,先寫征人,行者自道離情,后寫思婦,居者懷念行者,春水寫愁,春山騁望,同時讓人感到男女雙方真切的離愁別緒,極盡哀婉,堪稱是婉約派抒寫離情小令的代表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