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末期,櫻花彈憑借其前所未有的制導技術,差點把美國佬嚇死。即便是以今日的眼光審視,其技術依舊遙遙領先,令世界各國望塵莫及,無人敢于嘗試效仿,更不要說超越了。
櫻花彈正如其名,其機身上鐫刻著醒目的櫻花圖案,絢爛而致命。該導彈的駕駛室設計得極為狹小且低矮,一旦駕駛員踏入這個狹小的空間,就預示著他即將去見自己的太奶。

等等,不是在說導彈嗎?怎么會有駕駛室?還有駕駛員?說明一下,這不是駕駛員,這是“人工智能制導組件”。
為了降低櫻花彈的重量,日本的“導彈仙人”在導彈外部覆蓋了輕型的鋁合金材質(zhì)蒙皮,防護能力等于0,手槍都能打穿。

在導彈內(nèi)部,則是由木質(zhì)框架和金屬管相互交織構(gòu)成的骨架,使得導彈在保持強大攻擊力的同時,也能實現(xiàn)靈活的機動性。
櫻花彈的長度僅為6米,彈體寬度雖然只有60公分,可是塞一個1米5的神風特攻隊隊員綽綽有余。在機體前面,日本人加裝了一顆重達1200公斤的炸彈,彈體由鋼殼制成,堅硬無比。內(nèi)部則填充了500多公斤的炸藥,一旦引爆,其威力足以摧毀一艘大型軍艦,報廢一艘二戰(zhàn)時的航母也不成問題,它能給敵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這種瘋狂的設計,也只有日本人能想出來,別的國家一般沒有這個腦回路。

櫻花彈最為獨特的地方,就是其動力系統(tǒng)。
導彈尾部裝有3臺火箭推進器,這些推進器以固體推進劑為動力源,一旦點燃,便如同火箭彈一樣,無法再被熄滅。飛行員需要在駕駛室內(nèi)手動完成點火操作,然后依靠操縱桿調(diào)節(jié)導彈的方向,使其在空中進行滑翔和俯沖,最終準確地沖向目標。

在駕駛櫻花彈前,日本軍隊要給飛行員灌一杯清酒,讓他們戴上“必勝”頭巾,再一起高呼天皇陛下萬歲。之后駕駛員進入駕駛艙,艙外有一名八級焊工待命,他負責把艙門焊死,這樣導彈的裝定工作就完成了。
在升空前,飛行員需要為導彈的所有設備通電,并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和準備工作。當一切就緒后,由一架母機掛載升空,理論上櫻花彈的射程是70公里,實際操作母機要接近到美軍艦隊36公里處才能釋放櫻花彈。

接著就是在空中的短暫滑翔過程,飛行員通過操縱桿精確地控制導彈的方向和速度,使其能夠靈活地應對各種復雜情況。
當導彈接近目標時,飛行員會啟動尾部的推進器,加速沖向目標。導彈的末端速度會達到驚人的每小時1300公里,即使在高空飛行時,也能保持每小時630公里的速度。這種高速飛行的能力,使得櫻花彈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接近并摧毀目標,讓敵人帶來措手不及。

在最后的制導階段,飛行員會全神貫注地觀察目標的情況,并通過操縱桿進行精確的調(diào)整。他們需要將導彈引向敵艦的薄弱部位,以確保能夠一擊必殺。
當導彈與軍艦接觸時,頭部的引爆裝置會被觸發(fā),整個彈頭會瞬間穿透艦體,在內(nèi)部引發(fā)巨大的爆炸。此時,火光沖天而起,煙霧彌漫開來,軍艦在巨大的沖擊下或被摧毀或被沉沒,而駕駛導彈的飛行員,則在這最后的爆炸中化為了灰燼。

當然,上面這些只是日本人的一廂情愿,實際情況是,導彈還沒有接近美軍航母,櫻花就變成了煙花。
當時美國艦隊的雷達系統(tǒng)已經(jīng)非常成熟,櫻花彈的母機在靠近艦隊的滑翔階段就已經(jīng)被美軍發(fā)現(xiàn),航母上的艦載機會提前在云層等待,攔截這些飛機。所以,很多櫻花彈沒有碰到敵方軍艦就在空中被打爆了。
在二戰(zhàn)末期,日本總共發(fā)起了50多次櫻花彈襲擊,主要集中在沖繩戰(zhàn)役期間,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只擊沉了美國3艘驅(qū)逐艦,擊傷1艘驅(qū)逐艦。用430多名日軍飛行員的生命,換了美軍200多傷亡。

日本人以為這是挽救他們國家的最好辦法,遂決心“一億玉碎”。與此同時他們還造出了很多類似的喪心病狂的武器,比如“人肉”制導魚雷、駕駛“零式”戰(zhàn)機的神風敢死隊、把地雷裝在一根木棍前面,用拼刺刀的方式反坦克。
這些瘋狂操作,讓美軍多少有些心理不適應,于是美軍取消了登陸日本的作戰(zhàn)計劃,給日本送了一個小男孩和一個胖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