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一句描寫人生的千古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背鲎浴杜R江仙·送錢穆父》,這是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蘇軾在杭州送別好友錢勰時寫的詞,全詞如下: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雖千古流傳,但很多人對其中的“逆旅”二字的理解,是錯誤的。

有人認為,生是起點,死是終點,從出生到死亡是逆向而行,人生便是向死而生,向死而行的過程,是謂“逆旅”。

這是對“逆旅”浪漫化的解讀,但卻不符合其本義。這兩句詩能成為名句,恐怕也跟浪漫化地誤解“逆旅”有關(guān)。

也有人直接理解成“逆境”,這也是錯誤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逆旅”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旅館”,最早的出處是《莊子·山木》:“宿于逆旅?!?/p>

“逆”字的本義就是“迎接”,《說文解字》中說:“逆,迎也。從辵屰聲,關(guān)東曰逆,關(guān)西曰迎。宜戟切。”也就是說,在上古漢語中,“逆”跟“迎”是同一個意思。《左傳·僖公二年》:“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倍蓬A(yù)注:“逆旅,客舍也。”

旅館就是迎接旅客的地方。

又有人問,那為啥不叫客棧、旅館,非要叫逆旅?

那是因為,逆旅是最早的叫法,客棧、旅館是后來的叫法,就像我們現(xiàn)在都叫旅館,而很少叫客棧了。

客棧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地方,很容易觸發(fā)一種漂泊的情感,每個人來到客棧,住一段時間,然后就離開了,就像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生活一段時間,然后也離開了。所以古代詩人很喜歡用“逆旅”來形容人生的境況。陶淵明《自祭文》中有云:“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彼蛯⑺劳隹闯墒请x開旅館,回歸本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白《擬古其九》中就有詩云:“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整個天地都不過是個座旅館,我們都不過是寄居在這個旅館中的客人,總有一天會離開的。

李白在他的散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再次表達這種感慨:“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p>

在歷代詩人的不斷使用之下,“逆旅”這一意象已經(jīng)跟人生牢牢地綁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