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到底有多少本書?

學生時代,語文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常常這樣諄諄教導我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b>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形容博覽群書,把書讀透,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并不是哪個語文老師的發(fā)明,它的版權要歸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出自杜甫的五言古詩《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唐天寶六載(747年),唐玄宗下詔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入京赴試,杜甫也應邀參加了這場國考。但是,那是唐朝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場考試,在奸相李林甫的主導下,所有應試之人統(tǒng)統(tǒng)不予錄取,并上賀朝廷演出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那一年,杜甫已經36歲了,應試落第,困守長安,心情落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時任尚書省左丞的韋濟,很賞識杜甫的詩,并曾表示過關懷,雖然杜甫也向韋左丞寫詩毛遂自薦,希望得到他的提拔,但是,也未能得到實際幫助。一年后,杜甫想離京出游,但又心有不甘,以告別之機,又寫詩向韋濟訴說苦悶。杜甫的這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全詩二十二韻、四十四句,是文學史家公認的杜甫最早、最明確地自敘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在詩中陳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負:“我先后讀熟萬卷書籍,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我的辭賦能與揚雄匹敵,我的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尋求機會要和我見面,王翰愿意與我結為近鄰。自以為是一個超異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現(xiàn)實卻如此殘酷,有才難展,有志難伸。韋濟雖然很賞識杜甫的詩才,卻沒能給以實際的幫助,因此杜甫又寫了這首“二十二韻”,表示如果實在找不到出路,就決心要離開長安,退隱江海。杜甫自二十四歲在洛陽應進士試落選,到寫詩的時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別是到長安尋求功名也已三年,結果卻是處處碰壁,青年時期的豪情,早已化為一腔牢騷憤激,不得已在韋濟面前發(fā)泄出來。詩人在詩中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況,于現(xiàn)實之黑暗亦有所抨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杜甫說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自己年輕時便讀了很多書,文采很好,下筆如神。杜甫這樣說自己不是自吹自擂,他從小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七歲就寫過歌頌鳳凰的詩,九歲就能寫很好的大字,十四五歲時就能寫出像樣的文章,二十歲時,杜甫的學問已經很淵博了。那么,杜甫詩中的“讀書破萬卷”,到底有多少本書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讀書破萬卷”中的“卷”字指書籍的冊本或篇章。如果僅僅以數量而言,這個數目的確不少,而實際上萬卷書并沒多少內容,因為卷本指串起來的竹簡。古人一卷書的篇幅,只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章。一個人從七歲起每天讀三卷書,到不了二十歲就能讀萬卷書。至于讀書的種類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大概除了四書五經等基本的書目外,可看的書的種類得視家中藏書情況了。中國古代能讀過百種書以上的讀書人,就算是很博學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樣說,有人可能會提出反對意見,老黃就再給諸位一個例證,那就是西漢大臣、辭賦家東方朔“公車署上書”的故事。

漢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更是寫了三千片竹簡的內容上書漢武帝推薦自己。據史料記載,東方朔的這些竹簡,要兩個人才扛得起,而武帝則花了二個月的時間,才將他讀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東方朔的自推薦書中,就有關于自己讀書的陳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yǎng)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zhàn)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yǎng)長大成人。他十三歲開始讀書,經過三年的刻苦,讀的書籍已經夠用;在十五歲時學習擊劍;十六歲學《詩》、《書》;閱讀量達到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又開始學習兵法和做戰(zhàn)常識,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zhàn)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數,其不足采者輒報聞罷。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yǎng)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zhàn)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保ā稘h書·東方朔傳》)

漢武帝正是被東方朔的博學所打動,讓他待詔公車署,并最終步入仕途,官至薪俸一千石的太中大夫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十四萬字的書籍是個什么概念?在此僅以四大名著舉例,大家都可明白:《三國演義》約七十三萬字、《西游記》約八十二萬字、《水滸傳》約九十六萬字、《紅樓夢》前八十回約六十一萬字,全本約一百零二萬字。另如,1978年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為三百零三萬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看看東方朔的四十四字,就會發(fā)現(xiàn),古今讀書人的閱讀量,相差是非常懸殊的。當然,這之間是沒有可比性,古人讀書,讀的都是經典,并不是大部頭的演義小說。比如,一部《論語》,全文共有11705個字,大約相當于現(xiàn)今對開報紙一個版面的容量,但是,要想讀懂,普通人不下個幾年工夫,是難整明白的。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