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歷史源遠(yuǎn)流長,

而博物館

就是收藏各個歷史時期

文物珍品的寶庫。

“館藏國寶欄目,

帶你欣賞各大博物館的館藏珍寶!

本期探秘的

是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

湖北省博物館珍藏兩件精美的古代青銅兵器:一件是越王勾踐劍,一件是吳王夫差矛。

這兩把兵器,是我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兵器界翹楚“吳戈越劍”的代表。

距今約2500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群雄逐鹿的大變革時期。當(dāng)時列國爭雄,烽煙四起,各諸侯國為了應(yīng)付連年的戰(zhàn)爭和對外軍事擴(kuò)張的需要,紛紛投入到“軍事戰(zhàn)備”中,兵器鑄造業(yè)因此呈現(xiàn)空前的發(fā)展和繁榮的狀態(tài)。

而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之地,青銅鑄造技術(shù)尤為精湛,及至春秋中晚期鑄劍水平更是遠(yuǎn)超中原諸國,涌現(xiàn)出了諸如歐冶子、干將、莫邪等杰出的鑄劍能手。吳、越鑄造的青銅劍,堅韌鋒利無比,威披天下,“吳戈越劍”因此美名流傳千古。漢晉以來,文人墨客對吳越兵器多有吟詠,唐代詩鬼李賀就有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p>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的相繼面世,讓2000多年后的人們得以一睹“吳戈越劍”的風(fēng)采。尤其是越王勾踐劍,作為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勾踐自用劍,被湖北省博物館作為鎮(zhèn)館之寶珍藏,并獲得“天下第一劍”之名。

越王勾踐劍(圖:駱巧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越王勾踐劍(圖:駱巧燕)???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紀(jì)南城楚墓。出土?xí)r,劍置于黑色漆木劍鞘內(nèi),出鞘時劍身依舊寒光耀目,經(jīng)千年而不朽,刃薄鋒利,能一劃即破20余層紙。

2000多年前的鑄劍技藝令人嘆為觀止。該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量僅為875克,尚不及兩瓶礦泉水重。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的正面和背面,分別用藍(lán)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在劍首的位置,有11道同心圓,相互之間距離僅有一根頭發(fā)絲粗細(xì)。復(fù)合劍制作、劍首同心圓制作和菱形暗格花紋制作技術(shù),被人們稱為“吳越青銅兵器三絕”,這三者,在越王勾踐劍上均有體現(xiàn)。

因為成語“臥薪嘗膽”,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為大家所熟知。蒲松齡筆下的“苦心人天不負(fù),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指的正是越王勾踐敗而不餒、勵精圖治,反敗吳王夫差,終成逆襲的故事。這對生死冤家,共同譜寫了春秋爭霸最后一幕的金戈鐵馬。

有意思的是,在兩位春秋霸主爭霸的2000多年后,他們的兵器都在遠(yuǎn)離故土的湖北江陵楚墓出土。1983年,在越王勾踐劍出土后約20年,吳王夫差矛于湖北馬山5號楚墓中被發(fā)現(xiàn),墓主身份與出土越王勾踐劍的墓主相當(dāng),兩墓相距不足2公里。

這柄青銅鑄成的矛長29.5厘米,矛葉寬約5厘米,形狀與短劍相似。通身飾有與越王勾踐劍相似的菱格形暗紋,冶鑄精良,保存完好,可與越王勾踐劍相媲美。

吳王夫差矛同樣經(jīng)千年而少有銹蝕,中部縱向突起為脊棱,帶刃的矛葉向前聚集成銳利的尖峰。脊兩側(cè)的凹槽稱為飲血,當(dāng)矛頭刺入身體時,可以在出血的同時進(jìn)氣,以減少阻力。矛葉正面靠近骹部的地方有八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甬(用)劍”,至今仍光亮如新。

幾千年來,“劍文化”已經(jīng)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傳承和民族血脈之中。所謂“劍膽琴心”,中國的劍是有品格的,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這兩件王者兵刃,因為“臥薪嘗膽”的故事,被賦予了跌宕而悲壯的傳奇色彩。它們見證了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的風(fēng)云歷史,今天無言靜立于博物館的櫥窗中,仍能讓人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戰(zhàn)火硝煙和刀光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