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二十五回《王婆計啜西門慶,淫婦藥鴆武大郎》一章,潘金蓮與西門慶勾搭成奸,想長相廝守,求教于王婆。原文是這么寫的:
王婆道:“如今這搗子(指武大郎)病得重,趁他狼狽里,便好下手。大官人家里取些砒霜來,卻教大娘子自去贖一帖心疼的藥來。把這砒霜下在里面,把這矮子結果了。一把火燒得干干凈凈的沒了蹤跡。便是武二(指武松)回來,待敢怎地!自古道:‘嫂叔不通問。初嫁從親,再嫁由身?!⑹迦绾喂艿?!暗地里來往半年一載,便好了。等待夫孝滿日,大官人娶了家去。這個不是長遠夫妻,諧老同歡?此計如何?”
西門慶道:“干娘,此計神妙。自古道:‘欲求生快活,須下死工夫?!T,罷,罷!一不做,二不休!”

王婆的這個餿主意引用了古籍和民間俗語:
- 嫂叔不通問
“嫂叔不通問”出自《禮記.曲禮》:“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外言不入于梱,內言不出于梱。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p>
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注解說:“通問,謂相稱謝也。”稱謝是致意、問候之意。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嫂子和小叔子沒有什么事就不要來往、不相互問候,不作過多交流,以避嫌疑,免生事端。又作"嫂叔不親授,叔嫂不通言。"

古代大家族混居,哥哥娶回嫂子,如果弟弟年齡跟嫂子相仿的話,時間一長,瓜田李下,難免就會生出些事來。所以古人就有了“嫂叔不通問”,這叫防患于未然。這句話和"男女授受不親"有異曲同工之妙。
- 初嫁從親,再嫁由身
古代婚姻要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嫁從親,再嫁由身”,這是古諺語,意思是女子首次出嫁由父母作主,以后如再嫁就由自己作主。

王婆說這段話的背景是,潘金蓮和西門慶的奸情敗露,武大郎去捉奸,卻被西門慶踹了一腳。武大病在床上十多日,潘金蓮只顧與西門慶快活,卻對武大不聞不問,武大郎便把打虎兄弟武松抬了出來:“我兄弟武松,你須知他得性格,要是得知,早晚歸來怎肯干休!”
潘金蓮聽了武大郎的言語威脅后心里害怕,匆匆忙忙來到王婆家里,將武大郎的話復述了一遍,西門慶也害怕了。

王婆出的第一條主意是,二人立刻馬上斷干凈,潘金蓮回歸家庭。然而此二人正處于腦瘋期,不愿分開,于是王婆出了第二條主意,借“嫂叔不通問,初嫁從親,再嫁由身?!闭f明一個意思——只要把武大郎妥善解決了,后面的事情都好辦,沒武松什么事。唆使西門慶和潘金蓮鳩殺武大郎。
王婆這個主意的依據就是女子第一次嫁人都是按照古代禮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于丈夫死了之后,寡婦改嫁則都是自己說了算。嫂子和小叔子之間要顧及倫理禮儀,不能交往密切,小叔子無權對嫂子的言行指手畫腳。
這幾句話為西門慶和潘金蓮畫了一個很美好的大餅——讓他們兩個以為殺掉武大郎以后,即使武二郎回家,礙于倫理道德,也沒有資格去過問寡嫂潘金蓮將來改嫁的事情。
王婆說的不錯,如果武大郎是正常死亡,武松作為潘金蓮的小叔子,為了避嫌,連與潘金蓮說話的機會都不多,更別說過問潘金蓮嫁給西門慶的事情了。

但是,武大郎是被鳩殺,武二郎通過蛛絲馬跡,找到了武大郎被毒死的證據。結局大家都知道:武松殺嫂祭兄,又在獅子樓結果了西門慶,而毒殺武大郎的始作俑者王婆也難逃法律的制裁,被判以木驢之刑,受盡折磨屈辱而死。
要想理解王婆為什么會說出這句話,就要站在這幾位當事人的角度:
西門慶:原是陽谷縣的一個落魄財主,后來開了一家生藥鋪。是個受人另眼看待的暴發(fā)戶兼地頭蛇。

潘金蓮:美貌可人,賣炊餅的矮子武大郎之妻,在幾番勾搭不上武松后,在王婆的攛掇下與西門慶勾搭成奸。

王婆:老江湖,為人精明,對男女之情和世間百態(tài)十分稔熟。攛掇西門慶去勾引著潘金蓮,就是為了得到一些賞錢。奸情敗露后,原本不知所措的西門慶與潘金蓮被王婆帶偏,被一步步推向罪惡。

王婆為老不尊,眼前利益的驅使加上看熱鬧的心理,始終扮演著一個害人害己的大惡人角色。
綜上所述,這句“嫂叔不通問,初嫁從親,再嫁由身。”可以說是王婆說給西門慶、潘金蓮犯罪的催化劑、定心丸。
信息時代,人們社會交往密切,而相應的道德約束下降,受荷爾蒙、多巴胺的驅使,男男女女出軌找2+1的幾乎快成了家常便飯。自古奸情出人命,還是奉勸諸位珍惜枕邊人,實在不愿意過下去可以先離了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切莫為了下半身的一時快樂,反誤了卿卿性命。
今天是外國人的情人節(jié),那些躁動的心靈和肉體,收斂一下,表面文章是要做的。
熱門跟貼